君士坦丁堡大決戰

君士坦丁堡大決戰

這個是《中世紀Ⅱ全面戰爭》的遊戲簡報,並非真正的史實。如1253年的君士坦丁堡還是十字軍占領下,直到1361年,才被拜占廷奪回,土耳其人占領君士坦丁堡是15世紀的事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君士坦丁堡大決戰
  • 時間:1253年
  • 地點:義大利
  • 雙方兵力:義大利:39050人
戰役背景,雙方兵力,戰役經過,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第四階段,戰役結果,評點研究,戰略問題,戰術問題,

戰役背景

1253年,義大利掌握有米蘭、熱那亞、威尼斯、托斯卡納等山南地區,部分山北省份如瑞士。還新占部分北非和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兩省,以及科西嘉、薩丁島和克里特島。主要經濟力量和軍事生產基地在米蘭、熱那亞、威尼斯、保加利亞。另一方,蒙古西征軍剛從土耳其手裡拿到君士坦丁堡,擁有俄羅斯、土耳其的領土。義大利試圖趁蒙古立足未穩之時主動進攻奪取君士坦丁堡,以堅固的要塞和海峽對抗蜂擁而來的“黃禍”。義大利以總督親征,試圖以二比一的兵力優勢迫使守軍撤走。但守軍憑藉要塞據死抵抗,戰爭進入圍城戰。第二年,蒙古迅速在前線集中了大批援兵。在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利的情況下,義大利總督決意拚死一戰,利用海運立刻調集了全義大利所有機動兵力。(另外義大利總督也想把君士坦丁堡拿下後作為主力生產基地和經濟支柱。)

雙方兵力

義大利:39050人,組成為三支皇家禁衛騎士、五六支長槍騎兵,十支左右義大利輕步兵(特色長矛手),七八支俠義戰士、封建戰士,七八支熱那亞水手(特色輕弓兵),八支左右重弩箭兵、重裝大盾弩兵,以及由長矛手、護城民兵和農民組成的預備隊。有義大利總督和其二子統領,分為三個軍團。
蒙古:89000人,由蒙古重裝騎兵、草原騎兵、草原弓騎兵組成。大約有十個軍團。

戰役經過

第一階段

由於中世紀——全面戰爭中“上帝”的安排,義大利方第一陣的陣列沒有射擊部隊。正面為大批草原弓騎兵所挑釁,總督無可奈何之下,命令全軍以橫線三列穩步向前推進。蒙古方沒有很好調度,大約有五六支騎兵被厚實的義大利步兵方陣所包圍。其他蒙古部隊開始半潰散式後撤。
在消滅被圍蒙古軍過程中,義大利方面也付出了一定損失。被圍蒙古軍頑強抵抗,戰至最後一騎,簡直和他們後面“潰散”的蒙古部隊不像同一族類。正由於他們的頑抗,義大利軍雖然擁有兵種優勢(第一線多半是義大利輕步兵可克制騎兵),仍然不得不調動部隊進行合攻,以數倍兵力粉碎之。在此過程中,義大利軍雖然明知不利,仍然為追擊敗敵犯下致命錯誤,不知不覺戰場向前推進到接近蒙古本營的上坡,而且陣列紊亂,兵力參差。

第二階段

蒙古將軍深知自己握有兵力優勢,毫不吝惜地直接把表現不佳的第一陣全部遣散,清出戰場,將本營中的主力派出。由於戰場已迫近蒙古本營,而且對蒙古是大下坡,情況頓時逆轉。義大利總督見到山脊上隱隱冒出的一線森林黑旗,不由得心中惡寒。他立刻命令仍在清理戰場的前線後撤重整陣列。但已經散開作追擊的步兵整隊不易,只有騎兵能及時退回。居高臨下賓士而來的蒙古重裝騎兵也並未給予敵人時間,迅速進入白兵戰,第二線的弓騎兵不斷射擊。現在輪到義大利步兵被全線壓制,各自為戰。義大利總督急忙派上後方騎兵,可惜也無濟於事。支撐了沒多久,居然是剛接敵的一支長槍騎兵耐不住羽箭開始逃命。剎那間義大利軍如雪崩般瓦解,長槍騎兵們轉身就逃(以至於此戰役後義大利幾乎再未有建立長槍騎兵部隊),接著是長矛手,然後是封建戰士的步兵隊。從義大利本營望去,好像是黑色的山洪暴發一般將義大利軍分割為小塊,然後衝垮、淹沒。蒙古的鐵蹄震天一般,大部分逃亡者都沒能跑多遠。在這十分鐘的大逆轉中,義大利軍中精華毀於一旦,好幾名高級貴族戰死。幾支死戰不退拚命掩護潰散友軍的俠義戰士和皇家騎士雖然人數銳減,最後還是能尋隙奪路而退。義大利第一陣先鋒隊,能逃出此難穩住陣腳重回戰場的,僅不到十名皇家騎士和二三十名俠義戰士、封建戰士而已!連總督同志都戰至最後一人之慘,他本隊全滅了,只好一人逃走,幾次陷入敵軍合圍最後都憑僥倖和勇力殺出血路逃回本營附近,的確不弱於趙子龍。要是連他都嗝屁,這場大戰也就不用繼續打了。

第三階段

因為戰線原先已推進到接近蒙古本營,所以義大利的潰兵們逃亡之路是那么地漫長,從本營派出援軍也是陸續一支一支地出現。這些援軍,陡然發現自己身處於修羅場,舉目望前滿地都是黃色的友軍屍體,對士氣是很大的打擊。尤其是那些輕裝的長矛手、農民等,幾乎一觸即潰。義大利似乎永遠無望地一支一支投入部隊,又一支一支悲慘地被擊潰或消滅。但是,重裝的部隊維持得稍久,射擊部隊也開始在重裝步兵後支援。付出了慘重代價後,終於將戰場穩住在義大利本營下方的凹地,蒙古方也不得稍緩攻勢。

第四階段

在穩住戰線的努力中,大約有十一二支增援部隊被擊潰和消滅,其損失之重不亞於第二階段的大敗。血肉的長城似乎一再被粉碎,但終於還是沒有消失。蒙古軍損失也甚重,反擊的主力不得不陸續撤退,引入新部隊。
蒙古和義大利兩軍對壘,各踞山嶺。義大利方第一線是支離破碎的殘留肉搏部隊,主要是俠義戰士和義大利步兵,每隊都已損失大半,只剩下一二十人。蒙古騎兵隊如果有此損失,早就後撤了,但義大利方兵少將寡,只能拼到底。第二線是疏散隊形的弓弩部隊,如重裝弩兵和熱那亞水手等。蒙古軍排成線式橫列,將弓騎兵放在最前一直射擊著義大利的步兵們,希望義大利軍按捺不住出擊,然後由後面的重裝蒙古騎兵和草原騎兵對陣。
但義大利將軍們已經接受了血的教訓。這些血戰倖存下來的勇士忍受著箭雨,與敵軍比耐性。對峙時雙方都以弓箭為主要武器,穩占原位互相比箭。很顯然,來自大草原、自幼用弓的蒙古遊牧人輸給了也以善弩箭聞名歐洲的義大利射手。這是因為義大利射手們通常用的重弩和弓比蒙古騎兵的短弓射程要遠、威力更強。蒙古弓騎兵不得不下到山坳向上射箭才能射到義大利第一線,而俠義戰士著重甲,不是很在乎這種輕箭。迫近的蒙古騎兵在有破甲威力的重弩之下卻損失很大。
蒙古人很快發現他們不能接受遠程戰的重大損失,改變了戰術,開始波浪式地短程衝鋒。重裝騎兵和草原騎兵衝下山坡,在凹地與義大利戰士展開肉搏戰,試圖撕開防線殺入後方義大利射手的陣地。現在倖存下來的義大利戰士雖然只有一二十人的小隊,但在後方射手的支援下毫無懼色地與大隊騎兵肉搏。義大利軍長矛兵早已損失殆盡,用劍作戰的戰士卻也寸步不移。每一波騎兵衝鋒都在血肉長城前被擊敗,這些稀稀拉拉的幾人、十幾人的小隊居然真正地不動如山。熱那亞水手們在射完弓箭後也沖前以肉身為盾掩護後方的友軍射手,不知那些大隊逃走的長矛兵看見弓箭手站在他們的崗位有什麼感想!這樣的進攻維持了足有二十分鐘,大約有十幾次的樣子。山坳已經看不到山的原色,鋪滿一層層的褐色、黃色軍裝屍體浮在同樣鮮紅的血海上。戰爭,就是這么殘酷……
蒙古軍的攻擊漸漸乏力,想必也到了極限。就看誰能頂住最後一秒,誰就贏了。很遺憾地,一直獨自呆在後面的義大利總督發現自己的62支援軍已經用光——再也沒有兵力投入山坳的絞肉機,大堤慢慢在潰爛,勇士們的背影逐漸消失。蒙古騎兵殺入了射手陣地,已經竭盡全力的射手們只好撤退。總督同志淌下了兩行熱淚,撥馬轉身。

戰役結果

蒙古軍成功守衛了君堡。義大利軍參戰共39050人,戰死約29000人,被俘5480人(戰後贖回),包括俘虜戰損率達到88.3%。
蒙古軍參戰約89000騎,戰死在35000騎以上,被俘5000人(由於義大利軍最後撤退時忘記殺掉俘虜,這些蒙古俘虜都被救出)。包括俘虜戰損率達到44.9%。
雙方陣亡比率為義大利比蒙古----82:100
義大利機動兵力遭到毀滅性打擊,幸好沒有其他歐洲國家趁火打劫,而蒙古主力也立即東下回去打土耳其,因此僥倖沒有失地。後來蒙古的西征都沒那么強,在保加利亞一帶屢次被義大利軍擊退。義大利要經過差不多半個世紀,機動兵力才恢復到君堡戰役時的水平。
義大利有一位親王、三名高級貴族陣亡。

評點研究

戰略問題

義大利決心一戰的主要原因是保加利亞一帶無險可守,蒙古騎兵從君堡西進,整個歐洲都有淪亡的危險。不如趁君堡衛戍兵力不多,蒙古仍在與土耳其在敘利亞、巴勒斯坦一線作戰時攻擊君堡,然後可以踞要塞和海峽堅守。這種考慮確實有道理,但失在臨戰又決心不夠、偵察不足。雖然投入了兩個不滿編軍團和一個小型十字軍,兵力達到衛戍部隊2.5倍,但由於要塞的存在又無投石器,沒有立刻下決心直接攻打要塞——世界最強要塞君堡,如果一開始就投入後來被迫投入的所有機動兵力,也許能把衛戍部隊嚇走。此外也偵察不足,對蒙古軍事實力一無所知,只知道它在與土耳其作戰。其實土耳其已在苟延殘喘的階段,君堡戰役結束後,受重創的蒙古軍移師東下,仍然能迅速消滅土耳其。土耳其根本無力牽制蒙古軍力量,以至於要面臨前遇大軍,後有要塞的尷尬局面,天時地利人和皆失,豈有不敗之理。

戰術問題

戰場上的義大利軍官團和蒙古軍官團素質各有所長:義大利幾位總督和親王指揮能力甚高,蒙古軍官總體水平較強。此役義大利軍戰略失敗,戰術上又出現重大錯失,以至幾乎有亡國之險。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信然。
首先,在先鋒交戰中過於冒險,沉迷於追殺敗敵而失去陣形,進入不利的戰場環境,以至於被一擊逆轉,後面已沉疴難起,是戰役失敗的關鍵原因。
其次,局面逆轉後急於扳回,強令可靠精銳勉強支持來替潰退部隊掩護,實為不值。不如親自指揮他們脫離戰場重整齊鼓,讓那些膽小鬼去死!
再次,也是因著急只要有空額就投入援軍,一批一批出現,被各個擊潰。應該忍耐一段時間,一次性投入五六支援軍,大概就可以控制住局面。這也是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還有,讓總指揮深陷敵陣,幾乎輕易輸掉戰役和大局已定時未殺俘虜等失誤。
義大利方也有閃光點。一,第四階段占到地利,成功利用了己方技術優勢。二,在射擊戰中將一線步兵疏散,騎兵迫前時又排緊,套用及時,減少了對方弓箭威力。三,後來吸取了教訓,以維持陣型為第一,沒有隨便追擊敵潰敗部隊。
蒙古方因無法接觸,不能得到第一手資料。蒙古方第二階段全面撤回先鋒兵力,以新銳兵力衝擊陣型紊亂的敵追擊部隊,實在是少有的精彩戰例,列入世界戰爭實史。後來採取的試探性波浪進攻卻不可取,還不如以重裝騎兵前鋒,一次性全力衝擊更好,因為義大利的一線肉搏戰力兵力薄弱。
圍城及最後一擊
穆罕默德計畫進攻狄奧多西城牆,那是一連串錯綜複雜的城牆及壕溝,保護君士坦丁堡唯一沒有被水面包圍的西面部份。他的軍隊在1453年4月2日復活節的星期一在城外紮營。多個星期以來,穆罕默德以巨型大炮攻擊城牆,但仍未能轟出缺口。由於巨型大炮裝填彈藥極需時,拜占庭守軍能夠在每次炮轟後修補大部份的破壞。與此同時,穆罕默德的艦隊被拜占庭人放置的橫江鐵索阻攔,無法進入金角灣。為了繞過鐵索,穆罕默德在金角灣北岸的加拉達建造了一條陸上船槽,以塗上油脂的圓木建成,船隻被拖過船槽,進入金角灣。這樣便能阻止熱那亞的船隻運送補給品,亦打擊了拜占庭守軍的士氣,但是城牆仍有待攻破。
土耳其軍曾向城牆發動多次正面攻擊,但被擊退兼損失慘重。土軍其後挖掘隧道,試圖穿過城牆,很多挖掘者是塞爾維亞人,由Zaganos Pasha指揮。拜占庭人的工程師Johannes Grant(雖然說是日爾曼人,卻甚可能是蘇格蘭人)挖了一些隧道對付土軍,讓守軍進入隧道把敵人消滅。另外一些土軍隧道被灌水。最終拜占庭人捉了一位土軍重要工程師,他在酷刑之下供出所有土軍隧道的位置,那些隧道隨即被破壞。
拜占庭婉拒了穆罕默德開出的撤圍條件,那是要拜占庭繳付一筆天文數字的賠款,即使穆罕默德本人也知道對方根本不可能做到。穆罕默德隨即計畫強攻城牆以消耗守軍實力。
5月22日晚上出現月蝕,對守軍來說是不祥之兆。5月29日早上土軍再次進攻,第一波攻勢由訓練及裝備皆不足的輔助部隊執行,失敗是意料中事,只不過是用他們去削弱守軍力量。第二波攻勢主要由安那托利亞人執行,集中攻擊西北部的貝拉克奈城牆其中一段,先前的炮火已經對它造成部份破壞。該段城牆在11世紀時建造,較其它城牆脆弱得多,1204年十字軍就是從該段城牆攻入城內。土軍雖然曾經取得突破,但很快便被守軍擊退。第三波攻勢由穆罕默德的精銳新軍執行,守軍最初還能堅持一陣子,但後來負責防守其中一段城牆的熱那亞將領Giovanni Giustiniani在作戰中受了重傷,離開了城牆,令守軍開始出現恐慌。
有些歷史學家認為土軍發現貝拉克奈城牆的科克波塔門並沒有鎖上(土軍沒有使用賄賂或其它詭計,只是守軍大意,尤其是炮轟遺下的瓦礫把那城門閉塞了),便從那兒沖入城內。君士坦丁十一世帶領守軍進行最後的保衛戰,脫下紫色皇袍,一馬當先沖入土軍陣中,與其部下在巷戰中戰死。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雄踞在歐亞兩洲交界的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南口,三面環水,背靠大陸,地勢十分險要;加上東羅馬帝國多年來的構築經營,城防工事十分堅固,真可以說是銅牆鐵壁,固若金湯。要想攻破它,確實是有點兒異想天開。
然而,就在十五世紀的一次戰爭中,它竟出乎意料地被奧斯曼土耳其人攻破了。說起這次戰爭,那可是中世紀戰爭中最激烈最悲壯的一次。
交戰以前,雙方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作了充分的準備。土耳其國王穆罕默德二世親率20萬大軍和300艘戰艦,將君士坦丁堡圍得水泄不通,決心拿下這座歷史名城作為伊斯蘭教的中心。君士坦丁堡的軍民也孤注一擲,誓與古城共存亡。他們盡一切可能加固工事,除了在西面築了兩道堅不可摧的城牆之外,還在城牆上每隔百米築一堡壘,牆外挖了很深的護城壕。在城北金角灣的入口處,他們用粗大的鐵鏈橫鎖水面,使任何船隻都無法駛入。在城東城南面臨海灣敵人很難接近的地方,他們也築起了堅固的城牆。
在決一死戰的緊張氣氛中,戰爭於1453年4月6日正始爆發了。
土耳其人首先從西面猛攻,他們用每發炮彈重達500公斤的大炮對城牆狂轟亂炸,然後便扛著粗大的樹幹,滾動巨大的木桶,向護城壕衝去,企圖把壕溝填平,但是卻遭到了城中槍炮的嚴厲打擊,紛紛敗下陣來。
強攻不行,土耳其人便打算挖地道,穿過護城牆和城牆,鑽入城內,不料地道還沒挖完,就被當地居民發現,他們用炸藥將地道炸毀了。土耳其人見此計不成,又決定使用攻城塔車,在車上築起塔堡,外面包著三層厚厚的牛皮,車上藏有炮火和弓箭手,還有一架用滑輪升降的雲梯。他們滿以為這下一定可以出奇制勝了,可是當塔車靠近城牆時,守城的官兵就往塔車內猛投蘸滿松脂的火把,將塔車燒著,並用大桿推倒雲梯,致使土耳其人又遭慘敗。
由於屢戰屢敗,傷亡慘重,穆罕默德二世不得不重新考察君士坦丁堡的城防虛實,制訂新的進攻措施。後來,他發現城北的金角灣水面不寬,東羅馬人主要依靠鐵索橫江來阻擋進攻,倘若能繞過鐵索,從水路登入,進行偷襲,定能在敵軍毫無防備的情況攻破城池。然而,如何使船隻繞過鐵索抵達城下,卻是一件頗費躊躇的事。穆罕默德和部下苦思冥想了很久,終於想出了一個曠古未聞的妙計奇策。
他派人到熱那亞商人據守的加拉太鎮去,用優裕豐厚的報酬收買了那裡的商人,使商人們允許他在加拉太北面鋪設一條陸上船槽。船槽是用堅厚的木板鋪成的,由高往低的滑行面,槽底又塗上很厚的一層牛羊油脂。靠著這條船槽,土耳其人經過一夜的努力終於奇蹟般地將80艘戰船拖運到了金角灣的側面。在那裡他們架起了浮橋,築起了炮台,向君士坦丁堡發動了新的攻勢。
當炮聲轟轟地在北城牆外震響時,城中的官兵驚呆了,他們做夢也沒料到金角灣這邊會出現土耳其兵。於是,手忙腳亂地從兩線撤兵增援,而將西面的防守交給了來援的熱那亞士兵。這樣一來,東羅馬軍的兵力便分散了,而擔任西城牆防守任務的熱那亞士兵又不熟諳地形、地勢,致使防衛日趨危急。在土耳其軍連續不斷的炮轟下,西城牆終於被打開了一個缺口。
穆罕默德二世見勝利在望,抑制不住內心的狂喜向手下的士兵們大喊道:“勇敢的將士們,虔誠的穆斯林們!城牆已被打開了缺口,我將給你們一座宏偉而富庶的名城,古羅馬的首都,世界的中心,任你們搶劫,你們將成為腰纏萬貫的大富翁,勇敢地衝進去吧!”
話音剛落,土耳其人便發瘋般地向城裡衝去,但是城裡的軍民仍然拚死抵抗,與土耳其人展開激烈的巷戰。土耳其人連攻了兩次都敗下陣去,最後穆罕默德二世親自上陣,全力以赴,才沖了進去。君士坦丁堡終於陷落了。
昏庸無能的君士坦丁皇帝見土耳其的旗子在城堡上空飄揚,頓時喪失了作戰的勇氣,脫換衣服,惶惶如喪家之犬,奪路而逃。路上他遇到幾個土耳其士兵在洗劫財物,就拔劍去刺,結果被土耳其士兵當場殺死。
土耳其士兵在城裡連續三天三夜大肆燒殺搶掠,許多居民被擄為奴隸,壯麗豪華的王宮被付之一炬,許多珍貴文物被搶被燒,喪失殆盡,所有的基督教偶像都從教堂搬出,換上了伊斯蘭教的壁龕,全城最大的聖索非亞教堂改建為清真寺。不久,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遷都君士坦丁堡,並將城名易為伊斯坦堡(意即伊斯蘭之城)。這個名稱一真沿用至今。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標誌著延續千年之久的拜占庭(羅馬帝國)從此覆滅了。當然,它的陷落也向統治者們發出了警告:再堅固強大的城防工事都不足以維護其長治久安,如果不修內政,荒淫腐化的話。
君士坦丁堡公約
君士坦丁堡公約是一部關於蘇伊士運河自由通航的國際條約。1888年10月29日德、法、意、西、荷、俄、土[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在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簽訂。英國於1904年加入。蘇伊士運河是埃及境內連線地中海和紅海的一條航道。1869年正式通航後,一直由英法兩國所控制。各國簽訂此約的目的在於保證一切國家在任何時候都可以使用該運河。1956年埃及宣布將該運河收歸國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