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天蜈蚣

向天蜈蚣

向天蜈蚣,中藥名。為豆科植物田菁Sesbania cannabina (Retz.) Poir.的葉。分布於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華東地區有栽培。具有清熱涼血,解毒利尿之功效。用於發熱,目赤腫痛,小便淋痛,尿血,毒蛇咬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向天蜈蚣
  • 別稱:葉頂珠、鐵精草、細葉木蘭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薔薇目
  • :豆科
  • :田菁屬
  • :田菁
  • 分布區域: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華東地區有栽培
  • 採集時間:夏季
  • 用量:煎湯,15-60g;或搗汁。外用適量
  • 毒性:小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現代套用,相關論述,附註,

入藥部位

葉。

性味

味甘、微苦,性平。

歸經

歸心、腎、膀胱經。

功效

清熱涼血,解毒利尿。

主治

用於發熱,目赤腫痛,小便淋痛,尿血,毒蛇咬傷。

相關配伍

1、治尿道炎,尿血:向天蜈蚣鮮葉60-120g。洗淨,搗爛絞汁,約1小杯,調冰糖少許燉服。
2、治毒蛇咬傷:向天蜈蚣鮮葉60g,搗爛絞汁,入黃酒60g,燉服。渣敷患處。(1-2方出自《泉州本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6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

採集加工

夏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性

一年生草本,高3-3.5米。莖綠色,有時帶褐色紅色,微被白粉,有不明顯淡綠色線紋。平滑,基部有多數不定根,幼枝疏被白色絹毛,後禿淨,折斷有白色粘液,枝髓粗大充實。羽狀複葉;葉軸長15-25厘米,上面具溝槽,幼時疏被絹毛,後兒無毛;托葉披針形,早落;小葉20-30(-40)對,對生或近對生,線狀長圓形,長8-20(-40)毫米,寬2.5-4(-7)毫米,位於葉軸兩端者較短小,先端鈍至截平,具小尖頭,基部圓形,兩側不對稱,上面無毛,下面幼時疏被絹毛,後禿淨,兩面被紫色小腺點,下面尤密;小葉柄長約1毫米,疏被毛;小托葉鑽形,短於或幾等於小葉柄,宿存。總狀花序長3-10厘米,具2-6朵花,疏鬆;總花梗及花梗纖細,下垂,疏被絹毛;苞片線狀披針形,小苞片2枚,均早落;花萼斜鐘狀,長3-4毫米,無毛,萼齒短三角形,先端銳齒,各齒間常有1-3腺狀附屬物,內面邊緣具白色細長曲柔毛;花冠黃色,旗瓣橫橢圓形至近圓形,長9-10毫米,先端微凹至圓形,基部近圓形,外面散生大小不等的紫黑點和線,胼胝體小,梨形,瓣柄長約2毫米,翼瓣倒卵狀長圓形,與旗瓣近等長,寬約3.5毫米,基部具短耳,中部具較深色的斑塊,並橫向皺摺,龍骨瓣較翼瓣短,三角狀闊卵形,長寬近相等,先端圓鈍,平三角形,瓣柄長約4.5毫米;雄蕊二體,對旗瓣的1枚分離,花葯卵形至長圓形;雌蕊無毛,柱頭頭狀,頂生。莢果細長,長圓柱形,長12-22厘米,寬2.5-3.5毫米,微彎,外面具黑褐色斑紋,喙尖,長5-7(-10)毫米,果頸長約5毫米,開裂,種子間具橫隔,有種子20-35粒;種子綠褐色,有光澤,短圓柱狀,長約4毫米,徑2-3毫米,種臍圓形,稍偏於一端。花果期7-12月。

生長環境

生於田間路旁或潮濕地。分布於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華東地區有栽培。

現代套用

現代常用於糖尿病、尿道炎等。

相關論述

《福建藥物志》:“治赤眼,毒蛇咬傷。”

附註

莖、葉可做綠肥及牲畜飼料,田菁有小毒,尤以籽為多,應注意用量,其籽餵豬慎用,必須由少到多逐步試著餵豬,嚴防過量中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