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魯番-哈密盆地構造復位研究》是由長春地質學院地質系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葛肖虹、昝淑芹、王錫魁、董清水、柳平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吐魯番-哈密盆地構造復位研究
- 成果登記號:19970370[08509]
- 第一完成單位:長春地質學院地質系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 19970370[08509] |
項目名稱 | 吐魯番-哈密盆地構造復位研究 |
第一完成單位 | 長春地質學院地質系 |
主要完成人 | 葛肖虹、昝淑芹、王錫魁、董清水、柳平 |
研究起始日期 | 1993-08-01 |
研究終止日期 | 1995-04-21 |
主題詞 | 構造格架;盆地;平衡剖面;構造窗;走滑斷層;新疆 |
任務來源 | H |
成果摘要
“吐魯番-哈密盆地構造復位研究”是1993-1995年新疆吐-哈石油勘探開發會戰春地質學院實施的研究課題,目的在於查明盆地的區域構造格架,搞清機制與盆地發育的關係,為吐-哈盆地油氣資源評價提供科學依據。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新1.提出吐-哈盆地基底具有雙層結構,深層為統一的前寒武系部為D-C系的淺層基底,二者呈構造接觸。淺層基底南北有別,南部為過渡殼。過地層對比和岩相分析,認為二疊、三疊紀期間,吐-哈盆地與準噶爾盆地積中心在烏魯木齊-吉木薩爾-帶。並提出吐-哈盆地北緣是該時期生3.確認盆地中部鄯善-條北東走向左行走滑斷裂帶,錯距達25km。並根據構造復位和相帶錯位時期的岩相古地理,從而提高了區內岩相古地理的研究程度。4.劃分出六個主要的逆沖推覆構造帶,提出含油氣構造期為晚燕山-喜山期,建立了遠場碰撞板內變形模型。5.在該區首次採用平衡,推算出盆地西部南北向收縮量為10-21km。從而預測博格達山下掩蓋遠景區,推斷七角井盆地為有油氣遠景的構造窗盆地。6.提出具有創新性的盆地構造類型,並建立了剪下-構造模型。 7.通過構造解析和構造復位研究,提出了六個可望有資源遠景區,為進一步油氣勘查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