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血第六

《吐血第六》是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吐血第六
  • 作者:思邈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品題材:《千金方》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吐血第六
論曰∶稟丘雲∶吐血有三種,有內衄,有肺疽,有傷胃。內衄者出血,如鼻衄但不從鼻孔出?
悶便?
滿悶吐之時,血從吐後出,或一合半升一升是也。傷胃者,因飲食大飽之後,胃中冷則不能消化,不?
腹絞痛?
出清液,?
得年少時?
茹二味?
中但自 然,心中不悶者輒自愈。假令煩躁心中悶亂,紛紛嘔吐,顛倒不安,醫工又以黃土湯,阿膠散,益加悶亂卒致不濟,如此悶者,當急吐之。
急吐方
瓜蒂(三分) 杜蘅 人參(各一分)
上三味治,下篩,服一錢匕,或無水漿,但得下即可。羸人小減之,吐去青黃或吐血一二升無苦。
黃土湯治吐血方。
伏龍肝(雞子大,二枚) 桂心 乾薑 當歸 芍藥 白芷 甘草 阿膠 芎 (各一兩) 生地黃(二兩) 細辛(半兩) 吳茱萸(二升)
上十二味 咀,以酒七升、水三升合煮,取三升半,去滓,納膠,煮取三升,分三服。
亦治血衄。
又方 治卒吐血及衄血方。
伏龍肝(半升) 甘草 乾薑(仲景作地黃) 白朮 阿膠 黃芩(各三兩)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膠,分三服。
生地黃湯治憂恚嘔血煩滿少氣胸中痛方。
生地黃(一斤) 大棗(五十枚) 阿膠 甘草(各三兩)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堅中湯治虛勞內傷,寒熱嘔逆吐血方。
糖(三斤) 芍藥 半夏 生薑 甘草(各三兩) 桂心(二兩) 大棗(五十枚)
上七味 咀,以水二斗煮取七升,分七服,日五夜二。(《翼方》無甘草、桂心,有生地黃)
治噫止唾血方∶
石膏(四兩) 濃朴(三兩) 麻黃 生薑 五味子 半夏 杏仁(各二兩) 小麥(一升)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麻黃,去沫澄取七升,納藥煮取二升半,分再服。
治吐血胸中塞痛方∶
芍藥 乾薑 茯苓 桂心 當歸 大黃 芒硝(各三兩) 阿膠 甘草 人參(各二兩)
麻黃(一兩) 乾地黃(四兩) 虻蟲 水蛭(各八十枚) 大棗(二十枚) 桃仁(一百枚)
上十六味 咀,以水一斗七升煮取四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柏葉湯治吐血內崩上氣面色如土方。
乾薑 阿膠 柏葉(各二兩) 艾(一把)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納馬通汁一升,煮取一升,頓服。(仲景不用阿膠,《短劇》、《肘後》俱不用柏葉)
治吐血酒客溫疫中熱毒乾嘔心煩方∶
蒲黃 犀角 栝蔞根 甘草(各二兩) 葛根 桑寄生(各二兩)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澤蘭湯治傷中里急,胸脅攣痛欲嘔血,時寒時熱,小便赤黃,此皆傷於房勞故也。
澤蘭 糖(各一斤) 桂心 桑根白皮 人參(各二兩) 遠志(二兩) 生薑(五兩)麻仁(一升)
上八味 咀,以醇酒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去滓,納糖,食前服一升,日三夜一,勿勞動。
治忽吐血一二口,或者心衄,或者內崩方∶
蠐螬(五枚) 牛膝(生) 王不留行 牡丹 麥門冬(各二兩) 萆 芍藥 乾地黃(各四兩) 續斷 阿膠(各三兩)
上十味 咀,以生地黃汁五升、赤馬通汁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瘥更合數劑,取瘥止。
又方熟艾三雞子許,水五升煮取二升,頓服。
又方燒亂髮灰,水服方寸匕,日三服。(《集驗》雲治舌上忽出血如簪孔者,亦治小便出血者。)
治虛勞吐血方∶
生地黃肥者五升搗,以酒一升煮沸三上三下,去滓頓服。
又方凡吐血服桂心末方寸匕,日夜可二十服。(《肘後》亦云療下血。)
又方生地黃五斤絞取汁,微火煎三沸,投白蜜一斤,又煎取三升,每服半升,日三。主胸痛,百病久服佳。
又方柏葉一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生地黃汁(半升) 川大黃末(一方寸匕)
上二味先溫地黃汁一沸,次納大黃攪和,空腹頓服,日三瘥。
犀角地黃湯治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汗之內蓄血、及鼻衄、吐血不盡,內余瘀血,大便黑、面黃,消瘀血方。
犀角(一兩) 生地黃(八兩) 芍藥(三兩) 牡丹皮(二兩)
上四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喜妄如狂者加大黃二兩,黃芩三兩。其人脈大來遲,腹不滿自言滿者,為無熱,但根據方不須有所增加。
治五臟熱結吐血、衄血方∶
伏龍肝(雞子大一枚) 生竹茹(一升) 芍藥 當歸 黃芩 芎 甘草(各二兩) 生地黃(一斤)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三升先煮竹茹,減三升,下諸藥取二升,分三服。(《翼方》有桂心。)
當歸湯治衄血吐血方。
當歸 乾薑 芍藥 阿膠(各二兩) 黃芩(三兩)
上五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治上焦熱膈傷、吐血、衄血或下血連日不止欲死並主之方∶
艾葉 竹茹(各一升) 阿膠(如手掌大) 乾薑(二兩)
上四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馬通汁半升煮取一升,頓服。取新馬屎與少水和絞取汁服。
(一方不用竹茹,加乾薑作七兩)。
治虛勞崩中吐血,下血,上氣短,氣欲絕,面黑如漆方∶
黃 芍藥 芎 甘草(各四兩) 生薑(一斤)
上五味 咀,以酒五升浸一宿,明旦更以水五升,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下陰中毒如湯沃雪,凡夏月不得宿浸藥。酒客勞熱發痔下血谷道熱者,去生薑用生地黃代之,凡進三
竹茹湯治吐血,衄血,大小便下血方。
竹茹(二升) 甘草 川芎 黃芩 當歸(各六分) 芍藥 白朮 人參 桂心(各一兩)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九孔出血方∶
搗荊葉汁,酒服二合。(一本作荊芥。)
治吐血蠱毒痔血,女子腰腹痛,大便後出清血者方∶
取東向 荷根搗絞取汁二升,頓服立瘥。
赤小豆散諸下血先見血後見便為遠血,宜服黃土湯(方見本門七味仲景方是)。先見便後見血,宜服赤小豆散方。
赤豆(三升,熬令折) 當歸(三兩)
上二味治,下篩,每服方寸匕,日三。
乾地黃丸治虛勞,胸腹煩滿疼痛瘀血往來,髒虛不受谷,氣逆不得食,補中乾地黃(三兩) 當歸 乾薑 麥門冬 甘草 黃芩(各二兩) 濃朴 乾漆 枳實 防風 蟲(各五十枚)
上十八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十丸,日三,稍加。
麥門冬湯治凡下血虛極方。
麥門冬 白朮(各四兩) 甘草(一兩) 牡蠣 芍藥 阿膠(各三兩) 大棗(二十枚)
上七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針灸法胸中瘀血 滿,脅膈痛不能久立,膝痿寒,三里主之。嘔血肩脅痛,口乾心痛與背相引不可咳,咳引腎痛,不容主之。心膈下嘔血,上脘主之,唾血振寒咽乾,太淵主之。
嘔血,大陵及 門主之。嘔血上氣,神門主之。內傷唾血不足,外無膏澤,刺地五會。
虛勞吐血,灸胃脘三百壯,亦主勞嘔逆吐血少食多飽多唾(一作多睡)。吐血唾血,灸胸堂百壯,不吐血唾血,上氣咳逆,灸肺俞隨年壯。
吐血嘔逆,灸手心主五十壯(《千金翼》雲大陵是)。凡口鼻出血不止,名腦衄,灸上星五十壯,入髮際一寸是。大便下血。
灸第二十椎,隨年壯。

作者簡介

孫思邈(581~682),京兆華原(現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醫藥學家,被後人稱為“藥王”。孫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經典,同時也博覽眾家醫書,研究古人醫療方劑。他選擇了"濟世活人"作為他的終生事業,為了解中草藥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孫思邈還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顯慶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