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官制

吐蕃官制,在松贊乾布以前,吐蕃已有官的名稱和職務,藏語稱“論”,意似漢語“臣”。及其即位後,為適應吐蕃王朝的體制及統治的需要,對吐蕃官製作出統一規定。其官制分軍政兩種。軍事官制有“四如”或“五如”(“如”即“翼”)等,是軍政合一的機構,故一人多身兼軍政二職。即是軍事長官“如本”(翼長),亦是相應的政務長官。詳見“吐蕃兵制”條。政務官制分吐蕃王朝高級官吏和地方官吏兩種。高級官吏中又分宰相及宰相僚屬兩大類。據長慶《唐蕃會盟碑》等史料載,高級官吏有大蕃宰相平章事及宰相、侍中宰相,而以國政蕃僧沙門宰相缽闡布地位最高。“宰相”藏語稱“論茞”或“論茞波”。其僚屬多稱“論”。其中亦分大相及副相兩種,亦即大論及小論。管內務者稱“曩論”,即內相,分內大相和內相。管外務者稱“紕論”,即外相。各種相論內又分上、中、下(或為高、次、低)3種。普通朝廷命官稱“論”或“噶論”,亦有高低等級之分。具體有給事中(詔令承旨官)、悉南紕波(贊普侍從官)、刑部尚書(斷事官)、岩奔(財政官或度支官)、資悉波折逋(大會計官)、戚本(司馬官)、楚本(管理氂牛及軍帳營幕之官)、昌本(法官)、侍寢官、宮廷衛官、勘輿官等。地方官謂之“域本”,管理地方事務。此外還有農官(興本)、魚官及商官(聰本)等等。各軍事哨卡還設卡本,驛站設定頓官。其官又有尚論及論之別,“尚論”謂之“舅臣”,即與王室通婚之貴族官吏;一般官員稱為“論”。尚論在官階及法律上均受優遇。為區別官員等級特設“章飾”(藏語稱“益倉”),加以識別,有大瑟瑟(玉的一種)、小瑟瑟、寶珠、金、金飾銀、大銀、小銀、大瑜石、小瑜石、頗羅彌、熟銅、黃銅、紅銅、鐵、木等10餘種。“各以方圓三寸,緡上裝之,安膊前以別貴賤”。章飾可以增減或撤消,均依功過定之。吐蕃“設官父死子代、絕嗣則近親襲”。在河西吐蕃占領區,則設節度衙(又譯作軍部),置節度使掌握軍政全權。下設都護、大都督、守備、安撫官、稅官、水官、西本(田牧官)、秘書官、節兒(刺史)。其它田官、司法官等與吐蕃本部相同。該地官吏系統的特點是漢藏官吏並行,吐蕃借任命漢人為官以緩和漢藏間的矛盾,是以漢人治漢人政策的反映。同時還任命一些漢族僧官,如僧統、都法律等。無論吐蕃本部或是河西吐蕃占領區的官吏,特別是高級官吏,其任免權均掌握在贊普手中。凡建有殊功者,贊普則為之立碑刻寫詔文,申明其後裔可承繼為官,世代傳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