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書系·名家隨筆經典:孤獨的行者》是“大家書系”叢書之一,是作家提交的一份包羅萬象的“私密檔案”,從不算遙遠的過去瀏覽,既有憶往的苦澀,也有當下的歡樂,既有思想的鋒芒,也有藝術的鑑賞,文化與歷史,國內與國外,現實與幻想的精神展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名家隨筆經典:孤獨的行者
- 作者:陳啟文 閻純德
- 出版社:長春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1月1日
- 頁數:244 頁
- 開本:16 開
- ISBN:7544519813, 9787544519816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序言,
內容簡介
《大家書系·名家隨筆經典:孤獨的行者》通過對陳獨秀、胡適、張瀾等歷史名人的追憶與分析,不但向人們展示了他們很多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更通過對他們對歷史貢獻的分析,令世人看到“民主”進程的艱難,極大地倡言了民主在歷史發展中的意義
圖書目錄
【總序】
文學魅力與散文精神
——“大家書系”之隨想閻純德
【自序】
【第一輯致無盡的歲月】
一條船能走多遠
致無盡的歲月
境界
白雲幽深
楚辭里的江陵
不到長城
到穹窿去讀孫子兵法
被時光收藏的小鎮
佛國的塵埃
大足石刻,我的還願之旅
【第二輯孤獨的行者】
文人的骨氣
謁嵇康墓
遙看江中鸚鵡洲
一個人從這裡走遠
天下千燈
孤獨的行者
最後的歸宿
那一襲洗得發白的長衫
雨中鳳凰
走向地壇
汪曾祺的文學背影
誰有資格逼著浩然懺悔
可憐的張愛玲
王小波是誰
同神一道領悟
官本位與官場文學
閒里淘書
閒書與閒話
菜根譚二題
在歷史的縫隙里
面對歷史,還有多少人應該跪下
作者簡介
陳啟文,男,1962年生,湖南臨湘人,199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系中國散文學會常務理事、湖南理工學院“中國當代詩詞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中國當代詩詞網執行主編,1993年辭去公職,成為一個恪守著獨立人格、一直在體制外堅持嚴肅文學創作、僅憑稿酬為生的自由寫作者和自由思想者。著有長篇小說《河床》《夢城》,散文隨筆精選集《季節深處》《漂泊與岸》《港澳往事》等,逾百篇作品被《新華文摘》《小說選刊》《小說月報》《中篇小說選刊》《中華文學選刊》《作品與爭鳴》《中篇小說月報》《散文海外版》《散文選刊》《讀者》《青年文摘》等轉載,入選三百餘種國內外文學選本以及“中國當代最新作品排行榜”等多種文學排行榜。《河床》被譽為一部“讓生命赤裸裸地呈現 在我們的面前,讓我們最直接地感受到生命的氣息”的“中國第一部生命小說”。近年來投入大量精力寫作人文隨筆。曾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第一屆、第二屆郭沫若散文獎。第三屆全國冰心散文獎,第四屆老舍散文獎。第四屆徐遲報告文學獎和第二屆在場主義散文獎等多種文學獎和國家圖書獎,另獲香港、澳門、加拿大等地舉辦的世界華文文學獎。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
序言
當今“時尚”的潮水似乎已經漫過了世俗堤岸。在這個“什麼都不缺”而缺少文化的時代,有一種狂野之氣大有擬將“高雅”擠扁、壓爛之勢,但是文學並非無所作為,饑渴、茫然、寂寞、鬱悶的精神和心靈依然需要文學來療傷,“缺氧”的空間,依然應該有文學強勁的呼吸。“文學”作為精神食糧,有資格以其高尚的道德、理想、正義精神來溫暖人心。這正是編者與出版者推出“大家書系”唯一的出發點和希望。
書寫文學的發生,始自文字產生之後,文字使文學有了賦形的外殼。所以,人類語言與文字及人類對於生活觀察與思考,是文學產生的基本條件。
中國散文蛛絲馬跡地尋根溯源,其血脈可以追溯至甲骨卜辭、易卦爻辭、銅器銘文,它們是中國最早的“散文”,尤其是《周易》已具有散文的文學雛形。時至春秋戰國,“百家競作,九流並起”,著書立說,各具風采。《論語》風格簡練,“含義深遠,雍容和順”,寓意深厚;《老子》無為而治,樸素辯證;《墨子》語言質樸,邏輯性強;《孟子》大氣磅礴,鋒芒顯露;《莊子》奇幻斑斕,想像浪漫;《韓非子》論述嚴謹,雄辯銳利。它們是中國浩瀚散文長河之先河。
關於散文概念,一般都認為它是“西學東漸”的產物,或者以為是譯自西方。事實上,中國“散文概念首創於佛門”,最早出於佛徒口中,從韻文到無韻之文“散語”,再到散漫隨意之文“散文”,話語體系逐漸形成。北宋沈括以降,文人的散文文體意識越發明確,可見中國散文的歷史,上承“孔孟之溫文肅穆,莊列之飄逸靈動,史傳之厚重篤實,唐宋八家的風骨興寄,晚明小品的灑脫情趣”,經歷代文人的刻意營造。使古代散文精神深入文心,形成了抒情、議論兩大形態的優秀傳統,並不斷得到發展。及至20世紀“五四”新文學運動,中國散文進一步革新洗禮,推陳出新,個性解放,經歷了一次“從古代到現代”的轉折,使之從貴族化走向平民化,形式得以拓展,思想得到提升,風格更加多元,使歷久而不衰的文體和人文精神傳統得以弘揚,使之成為20世紀以來中國文壇的重要文體形式。魯迅在《小品文的危機》中說明末小品“並非全是吟風弄月,其中有不平,有諷刺,有攻擊,有破壞……到五四運動的時候,才又來了一個展開,散文小品的成功,幾乎在小說戲曲和詩歌之上”。朱自清也說,“五四”時期,“散文的確是絢爛極了,有種種的樣式、種種的流派,表現著批評著解釋著人生的各方面,遷流曼衍,日新月異”。從清末算起,在那個“掙扎和戰鬥”的時代,多數作家終於發現了自己,經過章太炎、梁啓超、魯迅、陳獨秀、胡適、周作人、茅盾、郁達夫、林語堂、梁實秋、朱自清等一代人的耕耘,使散文在承襲傳統、吸納歐美之下,生長了新的精神。
寫景、抒情、議論是散文的基本藝術形態。它的自由就在於能言己之所言,抒己之所想,既可以寫“風花雪月”和“悲歡離合”、苦澀的“閒話”和清幽的“心態”,也可以通過各色人等和社會世相提出批評與吶喊。
散文寫作無定法,有的偏於敘事,有的富於抒情,有的長於議論,因此便有了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議論散文。
散文與隨筆是一對無法分開的連體嬰,如果敘事或抒情多了,人們會說這是散文,如果議論多了,就說它是隨筆,人們又常常連說為“散文隨筆”。
以文學形態而論,小品與雜文亦屬散文。小品與雜文亦是自古有之,宋玉的《答楚王問》、枚乘的《七發》、揚雄的《連珠》、韓愈的《雜說》,都是大家公認的這類文體。這種文學形式,到了近代,多以議論為主,形式短小,言簡意賅,內容廣泛,風格犀利、尖銳、深刻,冷嘲熱諷,幽默風趣,魯迅視之“是感應的神經,是攻守的手足”,是“匕首,是投槍,能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自下而上的血路來的東西”。由於魯迅等先驅的耕耘和開拓,小品或雜文,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文體形式。隨著社會和文學的發展,從散文中又分離出通訊特寫、報告文學、傳記文學、遊記文學等獨立的文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