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與武漢

名人與武漢

《名人與武漢》介紹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力量在武漢為新中國的建立所作出的卓越貢獻,書中的現代名人包括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愛國民主人士、愛國將領等,《名人與武漢》中介紹了他們在武漢開展革命活動的印跡。

基本介紹

  • 書名:名人與武漢
  • 出版社:武漢出版社
  • 頁數:286頁
  • 開本:16
  • 作者:陸永初 陳芳國
  •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304479X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後記,

內容簡介

《名人與武漢》由武漢出版社出版。《名人與武漢》選擇1919年至1949年30年來,曾在武漢這個城市中為新中國的建立作出過貢獻的人們,讓他們的歷史印記為今天所了解、熟悉,讓他們的精神成為今天學習的榜樣,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繼續發展的動力。

圖書目錄

毛澤東:敢問革命何處去
周恩來:國共談判費心血
劉少奇:領導工人鬧革命
鄧小平:八七會議籌備忙
董必武:支持農運斗豪紳
李先念:武漢外圍打游擊
鄧穎超:動員婦女去抗日
宋慶齡:譴責“分共”斗到底
馬哲民:永遠跟著共產黨
鄧演達:國共合作自先行
葉挺:揮師北伐功永存
包惠僧:早期革命展豪情
向警予:血灑漢口余記里
劉伯垂:多公祠內辦“評論”
楊顯東:農業專家救國情
李書城:和平解放打前站
李立三:指揮反英大遊行
李漢俊:漢皋播撒革命火
李求實:滿腔熱血薦軒轅
吳德峰:智勇雙全斗頑敵
鄒韜奮:筆墨呼喚民眾醒
張軫:金口起義迎解放
張太雷:號召工農來反擊
張難先:黎明前夜護三鎮
陳昌浩:奓山走出“飛將軍”
陳獨秀:四到江城身份異
陳潭秋:武漢中學傳真理
林育英:領導漢鋼罷工潮
林育南:革命才情志士心
林祥謙:江岸車站灑熱血
羅亦農:否決暴動亦英雄
周蒼柏:肝膽相照見赤誠
項英:工運舞台顯身手
施洋:律師應仗人間義
惲代英:利群書社播火種
耿丹:丹心熱血為革命
耿伯釗:和平道義鐵肩擔
夏明翰:革命還有後來人
錢瑛:鐵窗幾度志愈堅
錢亦石:《武漢評論》傳新知
徐雲之:潛伏終身無悔怨
郭沫若:文化抗戰扛大旗
蕭楚女:字挾風雷驚寰宇
黃負生:黃土坡上馬前卒
黃琪翔:伉儷情深同抗戰
曹淵:攻克武昌急先鋒
曾□:武漢解放寫華章
詹大悲:壯士未酬身先死
蔡和森:艱險時刻顯英雄
譚平山:投身革命大洪流
瞿秋白:臨危受命挽狂瀾
後記

序言

城市是資源聚集的地方,也是人們勞作、棲息的場所。武漢地處東西南北交通之樞紐,居九省通衢之咽喉。特殊的地理位置,不斷積澱的城市底蘊,增添著城市的集散功能和影響力。在近現代史上,由明清之際的天下“四大名鎮”之首,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成為全國重要的金融、貿易港口城市,較長時間內出口貿易僅次於上海。漢口的名聲享譽全球,成為人們青睞的吉地佳城。
在中華民族飽受蹂躪的年代,腐朽的統治者表現出的軟弱無能,給國家帶來的是分疆裂土,給人民造成的是苦難和屈辱。列強的入侵、統治者的腐朽、國家的災難、民眾的苦楚,激起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的覺醒與抗爭。
武漢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為中國的民主進步打開了閘門。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傳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革命先行者們以拯救民族危亡為己任,挺身而出,毅然革命。早在1920年秋,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等7人在武昌撫院街成立了共產黨武漢早期組織。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十三位代表中,就有董必武、陳潭秋、李漢俊、包惠僧、劉仁靜等五人是從武漢走出的。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工人運動風起雲湧,波瀾壯闊。1923年爆發的以江岸為中心的京漢鐵路大罷工,把全國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推向頂點。第一次國共合作後,為了改變軍閥割據的局面,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以共產黨人葉挺為團長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一路斬關奪隘,所向披靡,經過浴血奮戰,終克武昌城,“鐵軍”英名享譽四海。武漢光復後,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往武漢,中共中央機關遷漢辦公。武漢成為大革命的中心。毛澤東開辦了農民運動講習所,李立三、劉少奇主持了工人運動講習所,鄧演達、惲代英領導了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為革命培養了大批骨幹。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在革命的緊急關頭,中共中央在武漢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無產階級在革命中必須爭奪領導權,建立革命民主政權和實行土地革命的主張。接著召開了八七會議,毛澤東提出了著名的“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論斷,確立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盧溝橋事變,全民族抗戰開始,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共赴國難。南京淪陷前夕,國民黨中央及其政府機關遷移來漢,大批國民黨軍政要員、各黨派及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各界名流巨子,社會精英匯聚江城,武漢成為當時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成為事實上的戰時首都。與此同時,中共中央代表團和中共中央長江局進駐武漢,積極開展工作,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開展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運動。在全民族抗戰聲浪日益高漲之際,新四軍軍部在漢口成立了。共產黨領導的第二抗日武裝聚集了南方游擊健兒,奔赴抗日前線,英勇地抗擊日本侵略者。南京失陷後,瘋狂的日本侵略者的魔爪伸向了武漢。保衛大武漢成為中華民族的焦點。武漢會戰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使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抗戰勝利後,為了爭取國內和平,避免內戰,中共中央派周恩來到漢口,參加有國民黨代表、美國代表組成的三方小組赴宣化店調處國共兩軍衝突,並簽署了《漢口協定》。由於國民黨不信守協定,內戰還是爆發。解放戰爭期間,中共中央南方局中共中央社會部、城工部和江漢軍區、中原軍區等積極開展武漢的城市工作,發動民眾,組織學生運動和工人運動,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鬥爭,為武漢的解放積極作準備。
風雲際會的武漢,成為革命先行者和仁人志士施展雄心抱負的舞台,從事革命事業的戰場,奉獻青春年華的熱土。在這方讓人充滿激情的土地上,為了中華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強盛、人民的幸福,多少人艱苦奮鬥、英勇卓絕;多少人拋頭顱、灑熱血;多少人大義凜然、視死如歸。他們前赴後繼,義無反顧,勇往直前,譜寫了一曲曲動人心扉的凱歌。這一幕幕、一樁樁、一件件刻骨銘心的奮鬥史和感人事跡,鐫刻在歷史的長河中,蘊積在城市的積澱里,讓人們欽羨和仰慕!
革命先行者對美好理想的憧憬,對事業的熱愛和執著追求所表現出的坦蕩胸懷、勇敢和智慧,大義和奉獻精神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傳繼和發揚,是時代精神在實踐中的具體體現,展現了已往光輝的歷史,又啟迪未來人們的精神世界,他們豐富了中華文明寶庫,又連結了文明傳統的延伸。在物質財富極大湧現的今天,人們需要極大地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適應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和諧與協調,珍惜革命先行者為今天所作出的貢獻。《名人與武漢》一書選擇1919年至1949年30年來,曾在武漢這個城市中為新中國的建立作出過貢獻的人們,讓他們的歷史印記為今天所了解、熟悉,讓他們的精神成為今天學習的榜樣,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繼續發展的動力,這就是編輯出版該書的初衷。
2009.7.28

後記

20世紀是中國人民解放和中華民族復興的世紀,也是群星璀璨、英雄輩出的世紀。面對封建階級的統治和西方列強的壓迫,一大批仁人志士為中國革命前赴後繼,英勇奮鬥。
九省通衢的武漢,留下許多革命先驅的足跡。五四運動的一縷陽光,董必武、陳潭秋在武漢創建了共產主義小組;林育南、林祥謙在江岸拉響了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的汽笛;大革命時期,毛澤東、劉少奇在武漢領導工運、農運,三鎮反獨裁反專制的鬥爭如火如荼;抗戰初期,周恩來、鄒韜奮喚起民眾的覺醒,江城奏響了共同抗日壯烈樂章;解放戰爭,曾悖領導地下鬥爭、張軫審時度勢,武漢開創了中國大城市獨特的解放模式……在這系列革命鬥爭中,中國共產黨人和愛國民主人士,為了新中國的誕生,在江城書寫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如何將革命先輩留下的足跡轉化為繼續推動武漢發展的動力?為此,武漢市政協想到了對這批革命史料的挖掘和整理。作為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武漢市政協歷來都很重視紅色歷史文化的當代回想。近兩年來,市政協對籌建中共五大會址紀念館等項目進行了多次調研和視察,參與主辦了“武漢抗戰與民族復興國際學術研究會”等活動,社會反響強烈。特別是有著“存史、資政、團結、育人”獨特作用的政協文史資料工作,一直注重對武漢近現代革命鬥爭的史料進行廣泛徵集,深受各界好評。
基於這樣良好的基礎,又恰逢新中國迎來60華誕,武漢市政協在徵求相關單位意見的基礎上,決定與武漢市委黨史研究室、武漢市地方志辦公室、長江日報報業集團、武漢出版集團公司聯合編輯出版《名人與武漢》一書。通過對一批著名的共產黨人和愛國民主人士在武漢活動史料的挖掘和整理,充分彰顯武漢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中的特殊歷史地位,進一步激發廣大人民民眾熱愛武漢、建設武漢的熱情。
本書所述的五十一位著名人物,是經過反覆權衡而定的。這些人物主要是為新中國建立作出重大貢獻,在中共黨史、軍史上或某一方面有重要地位,在全國有重大影響,而且與武漢有密切聯繫的人物。主要包括了中國共產黨創始人、早期重要領導人及黨史、軍史上的著名人物;在武漢犧牲的著名革命烈士;愛國民主人士。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統戰性的特點。
為了方便讀者閱讀,本書採用了大量歷史圖片。這些圖片,不僅是對這段歷史的見證,而且以其無可置疑的真實性和形象性,讓讀者更加深切地感知生動真實的歷史文化,相信它能給予讀者以一般文字記載難以替代的深刻印象。
本書在編撰出版過程中,得到了武漢市政協、中共武漢市委黨史研究室、武漢市地方志辦公室、長江日報報業集團、武漢出版集團公司等單位領導的大力支持。市政協主席葉金生為本書題寫書名並撰寫了序言,對本書出版的意義和價值給予充分肯定。副主席李傳德多次主持召開選題及編撰座談會,對本書的編輯出版提出了指導意見。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曾成貴、江漢大學副校長塗文學等都為本書的編輯出版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本書的作者大都是長期從事研究武漢地區黨史、地方志和從事黨報新聞編輯工作的專家,歷史知識淵博,編寫經驗豐富,對這些名人的總體把握和文章寫作都傾注了心血。特別是中共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方城、中共武漢市委黨史研究室陳芳國、武漢市地方志辦公室王汗吾等專家,不僅親自撰寫稿件,而且還對本書成稿認真審核、逐篇校對潤色,對此我們深表謝忱。
在本書的編撰過程中,湖北省圖書館武漢市檔案館、武漢市圖書館地方文獻部、民盟武漢市委員會、黃陂區政協、江夏區政協、蔡甸區政協等單位以及宋曉丹、韓玉曄、王鋼、陳勇等同志給予我們熱情幫助。在此,我們代表編撰人員一併表示衷心感謝。
殷小琴 夏武全
2009年8月10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