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輩群體又稱同齡群體,是由一些年齡、興趣、愛好、態度、價值觀、社會地位等方面較為接近的人所組成的一種非正式初級群體。同輩群體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他們交往頻繁,時常聚集,彼此間有著很大的影響。同輩群體是一個人成長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環境因素,尤其是在青少年時期,同輩群體的影響日趨重要,甚至有可能超過父母和教師的影響。青少年從家庭逐步走向社會,首先面對的就是如何進入同輩群體,並在群體生活中實現某種社會需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同輩群體
- 外文名:Peer group
- 別名:同齡群體
- 領域:社會
簡介,同輩群體的平等性與自發性,同輩群體的產生,同輩群體的功能,特點,較強的內聚力,基本上是平等關係,交流、交往的內容十分廣泛,有自己的亞文化,一般有較強的權威性的核心人物,青少年同輩群體的特點,交往的對象基本上是家庭以外的夥伴,群體成員間交往的情感因素弱化,同輩群體間的交往時間比以往相對較少,群體成員之間交往的方式上轉向多樣化,同輩群體環境對青少年成長發展的積極影響,滿足情感交流的需求,促進青少年學習和興趣愛好發展,是獲得生活經驗和社會信息的主要來源,對生活目標和價值觀的影響,培養社會角色,學習行為規範,環境適應能力和合作競爭的本領,同輩群體環境對青少年成長發展的消極影響,與社會主流文化存在著相悖,一定的自衛性和排斥性,行為規範非正式性,單一的感情紐帶,易導致盲目性,引導同輩群體對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積極作用,
簡介
同輩群體的平等性與自發性
同輩群體的產生
很多父母發現,由於同齡人交往的日益增多,孩子與父母的關係也發生了一些變化。這是許多父母在孩子逐漸長大後的共同發現,是長大的孩子開始漸漸脫離家庭進入同輩群體的開始。
同輩群體的功能
主要功能是作為社會化主體(又譯社會化中介)對群體成員進行社會化。
特點
同輩群體作為伴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人際環境,一般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較強的內聚力
由於是個人自由選擇結合的結果,因而同輩群體的成員之間容易產生較高的心理認同感,交往是在自然隨意的過程中進行的,常常在彼此相互依賴和隨意的衝突中實現彼此的溝通,最終獲得心理歸屬和價值認同。群體成員雖然在價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但以感情接近、觀點相同為基礎的青少年同輩群體往往具有統一的群體意志和較強的內聚力。
基本上是平等關係
即使有領導和服從,也是相互自然協商的結果,是個體願意接受的。因此,同輩群體使個體練習平等交往的技能,為成為正式的社會成員做好準備。
交流、交往的內容十分廣泛
同輩群體提供了個體間交流各種社會信息、看法的平台。其成員可以商討自己對社會的看法,交流一些為成人不允許談論的話題,擴大了個體社會經驗及社會思考力。 ?
有自己的亞文化
這種亞文化提供了新的價值標準和行為方式,從心目中的崇拜偶像、英雄榜樣到溝通的語言、交流交往方式、消費方式乃至服裝、髮型等都體現出群體特有的旨趣少酷厚分明的亞文化特徵,這種亞文化對個體思想價值觀念與品乘拜愉德發展有重要影響。
一般有較強的權威性的核心人物
作為非正式組織的同輩群體,其核心人物既非任命或派遣,也非選舉產生,而是在群體活動中憑藉自己的知識、才能、閱歷、品德等各種內化的因素獲得成員的普遍認可後自然而然產生的,他對群體成員的影響依靠的是權威而非權力,具有較強的凝聚力和號召力。
青少年同輩群體的特點
當前,隨著社會槳贈棕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生存環境的變化,青少年同輩群體與以往相比具有了一些新的特點:
交往的對象基本上是家庭以外的夥伴
在多子女時代,家庭中的兄弟姐妹是過去的孩子們相互之間接觸最多也最便於接觸的同輩群體,家庭里的孩子都可以互為玩伴。而在現代的家庭中,已缺少了這種夥伴關係,在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的今天,孩子們照組汽墊只好眼睛向外,在同學、鄰居中尋找自己的同輩夥伴。
群體成員間交往的情感因素弱化
由於家庭夥伴關係的減少,以往蘊藏在家庭夥伴關係中的彼此照顧、寬容忍讓、同情、關心以及兄姐對弟妹的責任感因素在今天的青少年同輩群體交往中已較難獲得。
同輩群體間的交往時間比以往相對較少
一方面是由於缺乏家庭夥伴,另一方面是由於當前青少年面對家長教師越來越多的期望要求及由此而來的各種課業負擔,加上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家庭居住環境、生活條件、生活方式、生活節奏的變化,使得青少年夥伴相互自由交往的時間越來越少。
群體成員之間交往的方式上轉向多樣化
以往的青少年群體交往大多以面對面的直接交往方式進行的,交流的對象相對穩定,但由櫃碑敬盼於現代通訊工具的發展,使現代青少年之間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展開交流。如電話溝通成為相互交往的重要形式(為此出現越來越多的煲電話粥現象),還有通過網際網路交友(這不僅是一種交往方式的改變,也使當今青少年的交往範圍得到大大拓寬,交流的內照檔容更隨意,還能進入成人世界)。
同輩群體環境對青少年成長發展的積極影響
同輩群體對青少年的成長發展具有特殊的意義。美國社會心理學家M·米德甚至認為:“在現代社會中同輩群體的影響甚至大到改變傳統的文化傳遞方式的地步。”同輩群體對青少年成長發展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積極的一面表現在:
滿足情感交流的需求
滿足青少年的情感交流的需求和促進情感的發展成熟。
同輩群體間相互的理解與支持、關心與尊重,可滿足青少年交往的需要、歸屬的需要及尊重的需要,從而避免了這些正常需要得不到滿足而帶來的消極不良的情感,從而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另外,同輩群體是一種特殊的情緒接觸形式.意識到自己是哪一個團體的成員,體驗到團隊精神和同伴間的相互幫助,不僅有助於青少年脫離成年人而自立,而且會使他產生極為重要的情緒安定感。青少年能否得到同伴,同學的尊重和愛戴,對他的自尊心發育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促進青少年學習和興趣愛好發展
同輩群體的成員不僅在生活上、感情上相互支持,學習上也互相幫助,互相啟發,有時彼此間還開展競賽,這都有利於他們學習成績的提高;在興趣愛好上,共同的興趣愛好不僅使他們有了更多的共同語言,同時在一起的切磋和探討也進一步促進了他們興趣愛好的發展。
是獲得生活經驗和社會信息的主要來源
與師生間的交往相比,同輩群體成員間的交往更直接、更經常、更親切,他們無話不談,彼此從對方獲得大量的生活知識經驗和社會信息,而這種信息獲得的渠道要比從書本上獲得來的更直接、隨意,留下的印象也更深。因此,同輩群體中獲得的信息成為學校教育、書本知識的重要補充。
對生活目標和價值觀的影響
生活目標是指通過個人努力與爭取可以實現的目標。如有的人想當工程師,有的人想當教授,有的人想成為醫生等等。這些目標的核心是一個人的價值觀。所以選定生活目標與培養價值觀是密不可分的。一般來說,一個人最初生活目標的選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家庭的影響,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接觸了更多的人和更廣闊的社會,家庭的影響便逐漸減弱。到了青少年期,由於同輩群體成員間的頻繁交往和相互信任,使他們能自由探討一些問題,自由交換對問題的看法和意見,更由於心理上、感情上的相容,使他們較容易接受對方的影響。所以到了青少年期,在確立生活目標上及價值觀念上,同輩群體的意見逐漸取代了父母的態度。除此之外,同輩群體的成員在其他很多方面都向同伴認同和模仿,行為舉止、興趣愛好、消遣方式,甚至髮型、服飾、語言等。在許多情況下,青少年與成人的價值觀是有差異的,青少年遵從了師長的教導,常常會遭到同輩群體的拒絕,所以,雖然明知師長的教導不會錯,但為了自己適應與同輩群體的環境,不得不積極尋找辦法,以期得到同輩群體的認同。如被群體接納了,他們就會感到極大的滿足,感到生存的快樂。對於青少年來說,在同輩群體中他們往往可以得到更多的價值認同,並且他們與群體的相處,代表著他們的未來,因為未來的合作與競爭更多地要發生在他們中間,所以很多情況下,在同輩群體與成人之間,青少年往往更多地看重同輩群體的評價。
培養社會角色,學習行為規範
個體社會化的最後結果,是為社會培養一個符合社會要求的社會成員,使其在社會生活中擔當一定的角色,而每個角色都要按社會體系中為他制定的或約定俗成的規範行事。而同輩群體雖然是自發形成的,但每個成員在群體中都有自己特定的角色和地位,甚至還有一個自發形成的核心人物,其他成員自願接受他的領導。同輩群體也有自己不成文的行為規範,如不準把團體內的事情告訴給師長、對外發生衝突是要團結一致等,誰違反了這些規則,群體就以諸如不準其參加今後的團體活動而給予壓力等。由於成員對群體高度的認同感,為了避免受到群體的排斥,他們都能自覺遵守這些規範。而這為他們以後進入社會,能正確認識自己的社會角色,自覺遵守社會的道德規範、法律規範及各種規章制度奠定了基礎。
環境適應能力和合作競爭的本領
同輩群體中的相互關係是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每個人都以其適應環境的能力而獲得他應有的地位。它使得兒童形成社會相互作用的必要技能,服從共同利益的能力,以及維護自己的權利,將個人利益與共同利益聯繫起來的能力。如果沒有同輩群體的交往,個體便不能培養起成人所必需的交際品質。通過同伴間的交往,群體成員逐步學會了如何與別人溝通與合作,學會了寬容與諒解別人,學會了同情與幫助別人,學會了接受別人的指導與建議。這對他們以後在工作中與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與別人團結協作是非常重要的。
同輩群體環境對青少年成長發展的消極影響
當然,同輩群體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並非總是積極的,也可能對青少年產生消極影響,並造成破壞作用,促使青少年逆向成長和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與社會主流文化存在著相悖
青少年群體性質的不同,傳遞的文化特質也不同。積極型群體往往載荷社會主流文化;中間型群體所承載的主要是同輩群體亞文化,它並非代表社會期望的主流文化;而且群體趨向於提供反權威的支持,引導與眾不同的行為方式,甚至反社會行為,如結伴酗酒、抽菸、打架等,使群體的性質向消極型轉化,從而其傳遞的文化也與社會主流文化背道而馳,對青少年成長產生不利影響。有關學者也指出了現代青少年文化異化現象,在價值觀方面,他們過分關注自我,缺乏鮮明的是非觀念,呈現文化理想主義傾向。這易導致人格扭曲,無法適應社會。?
一定的自衛性和排斥性
一旦群體形成屬於自己的小圈子,“圈內人”就會構建出一道無形的屏障將自己與“圈外人”隔離開來。群體的歸屬感較強,這易使被排斥者產生孤立感,自尊心受損,影響到往後的情感表達,還可能導致在“報復心”驅使下的各種反社會行為。同時,它也不利於群體之間信息交流,抑制情感交流,阻礙社會化過程。 ?
行為規範非正式性
群體內部非制度化的行為規範對成員的控制是非正式性的,隨意性較強。
一旦群體內規範與社會行為規範相悖時,群體內強大的無形的制約力會促使青少年屈從於群體行為規範,不利於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特別是由一些常有不良行為表現的青少年組成的同輩群體,他們經常聚集在一起對整個群體的健康成長會帶來很大的消極影響,如少數群體內的成員會結伴抽菸、喝酒、打架、整天泡網咖玩遊戲,甚至出現偷竊、搶劫、損壞公物等,成為青少年違法犯罪滋生地。另外群體內部的行為規則,也使師長不容易了解掌握青少年的思想和行為的發展動向。
單一的感情紐帶
維繫同輩群體存在的單一的情感紐帶,不具有穩定性,缺乏理性的指導,易導致意氣用事。
一旦青少年之間發生衝突,所屬群體會憑著“朋友義氣”、“有難同當、有福同享”等觀念,不加思考地幫助群體成員解決各種疑難問題,這不僅不利於群體成員形成正確的行為模式,無助於培養正確處理人際關係的技能,還易形成反社會行為。若感性因素不加以理性指導,一旦群體內發生矛盾衝突,易導致群體內部分裂,更無益於青少年的社會化。
易導致盲目性
青少年易受群體核心人物的影響,但這種魅力型權威也易導致盲目性。
青少年在思想和行為上追隨核心人物,一旦他的言行偏離了正確的軌道,群體成員也會誤入歧途,產生各種反社會行為。 另外,同輩群體的活動有時與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爭時間,一些青少年過於熱衷於同輩群體開展的活動而對學校正常的班集體的活動缺乏熱情,從而影響到班集體的正常工作,對班集體的凝聚力產生不利的影響,有時還會引發小群體成員集體逃學現象。?
引導同輩群體對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積極作用
對同輩群體,既要認識到它存在的客觀必然性,又要注意研究青少年同輩群體形成的規律,及時地了解青少年中各種同輩群體的類型和性質,以充分引導發揮同輩群體對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積極作用。引導發揮同輩群體對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積極作用,是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責任。?
要重視同輩群體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對青少年同輩群體的交往給予必要的關心、引導。
家長、學校要鼓勵支持青少年積極主動地開展必要的同輩群體的交流交往,並積極培養青少年的各種社交技能,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交友意識,學會用批判的態度和敏銳的思考去分析和評價他們涉足其中的夥伴關係給對方帶來的好處以及它的發展方向,使之意識到評價友誼是否健康的一個標準是看對方能否從友誼關係中得到進步與成長,促進青少年在共同的學習生活中交知己之友,交知心之友,交志同之友,交德高之友,並幫助青少年認識到“江湖義氣”、“拔刀相助”等不健康關係與友誼的真正區別。
區別對待承載不同文化的群體,並通過引導,儘量避免其消極作用。
對於承載著社會主流文化的群體,應鼓勵積極,並創造條件發揮它的優勢,促進青少年的成長;對於中間型群體,要揚清去濁,促使其不斷向積極型群體轉化;其中對以情感為紐帶的群體,要引導其內部的感性因素向理性因素不斷上升,積極向主流文化靠攏,在未向反社會群體轉化之前加強防範,做到未雨綢繆。而對於那些傳遞反文化的破壞型群體,尤其是青少年犯罪團伙,要用法律手段加以制裁,如有悔改之意的,也不應放棄對其的教育、引導和改造,培養其形成親社會行為。?
儘量滿足青少年的各種合理需要,避免不良群體對青少年的消極影響。
由於青少年的多種需求不能在一些正式群體中得到滿足,他們就會另求渠道,在同輩群體中滿足自身的需求。經調查,有50%以上的獨生子女反映最大的煩惱是孤獨、無聊,因而轉向同齡人尋求情感支持;有一些青少年因在學校中無法滿足發揮自身特長的需要,而自行結成各種團體。因此,需要建立各種積極向上的群體來滿足青少年的需求,使青少年的結伴活動處於可控制範圍之內,群體對青少年的不利影響也儘可能得到避免。
加強對群體核心人物的重點教育,以此帶動對整個群體的影響向積極的一面發展。
群體核心人物的一言一行足以影響到整個群體的性質發生變化,因此,對核心人物應進行重點培植,使之成為學校和班集體的好幫手。對那些消極型群體的核心人物也應以說服、說理的形式加以引導和教育,而不應採取“殺一儆百”的措施,否則會事倍功半,甚至引起群體成員的反抗;相反,一個好的核心人物所起的參照和領導作用,會帶動群體成員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實現消極型群體向積極型群體的轉變。?
家庭、學校、社會應相互配合、加強溝通,共同引導同輩群體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
家庭要充分利用縱向親子關係,積極引導子女的參與群體行為,家長與子女要保持良好的交流溝通,以保證彼此間的共同語言及情感的共鳴;一旦遇到問題,家長就可無障礙地憑藉累積多年的經驗進行理性指導,避免親子間的衝突。學校教育直接服務於青少年的社會化,積極引導青少年群體行為也是責無旁貸。學校承傳著社會主流文化,應通過加強德育,向青少年傳遞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培養他們的交友技能,形成各種親社會行為,從而促使青少年的結伴行為向著健康方向發展。而且青少年從群體中感染的不良習氣也易在學校教育的威懾下得到改善。因懾於學校、家庭的威嚴,青少年在校外、家庭外的結群活動還有賴於社會的教育管理,如對群體中反社會行為的法律制裁,各種業餘學校和心理諮詢機構的建立,以滿足青少年的多層次需要,都離不開社會。另外,社會各方要為青少年開展積極有益的同輩群體交往創造更多的機會與條件,特別是學校和社區,要通過組織各種興趣小組、社團活動,建設各種青少年學習活動場所,為青少年的成長發展創設良好的環境空間。
群體成員間交往的情感因素弱化
由於家庭夥伴關係的減少,以往蘊藏在家庭夥伴關係中的彼此照顧、寬容忍讓、同情、關心以及兄姐對弟妹的責任感因素在今天的青少年同輩群體交往中已較難獲得。
同輩群體間的交往時間比以往相對較少
一方面是由於缺乏家庭夥伴,另一方面是由於當前青少年面對家長教師越來越多的期望要求及由此而來的各種課業負擔,加上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家庭居住環境、生活條件、生活方式、生活節奏的變化,使得青少年夥伴相互自由交往的時間越來越少。
群體成員之間交往的方式上轉向多樣化
以往的青少年群體交往大多以面對面的直接交往方式進行的,交流的對象相對穩定,但由於現代通訊工具的發展,使現代青少年之間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展開交流。如電話溝通成為相互交往的重要形式(為此出現越來越多的煲電話粥現象),還有通過網際網路交友(這不僅是一種交往方式的改變,也使當今青少年的交往範圍得到大大拓寬,交流的內容更隨意,還能進入成人世界)。
同輩群體環境對青少年成長發展的積極影響
同輩群體對青少年的成長發展具有特殊的意義。美國社會心理學家M·米德甚至認為:“在現代社會中同輩群體的影響甚至大到改變傳統的文化傳遞方式的地步。”同輩群體對青少年成長發展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積極的一面表現在:
滿足情感交流的需求
滿足青少年的情感交流的需求和促進情感的發展成熟。
同輩群體間相互的理解與支持、關心與尊重,可滿足青少年交往的需要、歸屬的需要及尊重的需要,從而避免了這些正常需要得不到滿足而帶來的消極不良的情感,從而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另外,同輩群體是一種特殊的情緒接觸形式.意識到自己是哪一個團體的成員,體驗到團隊精神和同伴間的相互幫助,不僅有助於青少年脫離成年人而自立,而且會使他產生極為重要的情緒安定感。青少年能否得到同伴,同學的尊重和愛戴,對他的自尊心發育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促進青少年學習和興趣愛好發展
同輩群體的成員不僅在生活上、感情上相互支持,學習上也互相幫助,互相啟發,有時彼此間還開展競賽,這都有利於他們學習成績的提高;在興趣愛好上,共同的興趣愛好不僅使他們有了更多的共同語言,同時在一起的切磋和探討也進一步促進了他們興趣愛好的發展。
是獲得生活經驗和社會信息的主要來源
與師生間的交往相比,同輩群體成員間的交往更直接、更經常、更親切,他們無話不談,彼此從對方獲得大量的生活知識經驗和社會信息,而這種信息獲得的渠道要比從書本上獲得來的更直接、隨意,留下的印象也更深。因此,同輩群體中獲得的信息成為學校教育、書本知識的重要補充。
對生活目標和價值觀的影響
生活目標是指通過個人努力與爭取可以實現的目標。如有的人想當工程師,有的人想當教授,有的人想成為醫生等等。這些目標的核心是一個人的價值觀。所以選定生活目標與培養價值觀是密不可分的。一般來說,一個人最初生活目標的選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家庭的影響,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接觸了更多的人和更廣闊的社會,家庭的影響便逐漸減弱。到了青少年期,由於同輩群體成員間的頻繁交往和相互信任,使他們能自由探討一些問題,自由交換對問題的看法和意見,更由於心理上、感情上的相容,使他們較容易接受對方的影響。所以到了青少年期,在確立生活目標上及價值觀念上,同輩群體的意見逐漸取代了父母的態度。除此之外,同輩群體的成員在其他很多方面都向同伴認同和模仿,行為舉止、興趣愛好、消遣方式,甚至髮型、服飾、語言等。在許多情況下,青少年與成人的價值觀是有差異的,青少年遵從了師長的教導,常常會遭到同輩群體的拒絕,所以,雖然明知師長的教導不會錯,但為了自己適應與同輩群體的環境,不得不積極尋找辦法,以期得到同輩群體的認同。如被群體接納了,他們就會感到極大的滿足,感到生存的快樂。對於青少年來說,在同輩群體中他們往往可以得到更多的價值認同,並且他們與群體的相處,代表著他們的未來,因為未來的合作與競爭更多地要發生在他們中間,所以很多情況下,在同輩群體與成人之間,青少年往往更多地看重同輩群體的評價。
培養社會角色,學習行為規範
個體社會化的最後結果,是為社會培養一個符合社會要求的社會成員,使其在社會生活中擔當一定的角色,而每個角色都要按社會體系中為他制定的或約定俗成的規範行事。而同輩群體雖然是自發形成的,但每個成員在群體中都有自己特定的角色和地位,甚至還有一個自發形成的核心人物,其他成員自願接受他的領導。同輩群體也有自己不成文的行為規範,如不準把團體內的事情告訴給師長、對外發生衝突是要團結一致等,誰違反了這些規則,群體就以諸如不準其參加今後的團體活動而給予壓力等。由於成員對群體高度的認同感,為了避免受到群體的排斥,他們都能自覺遵守這些規範。而這為他們以後進入社會,能正確認識自己的社會角色,自覺遵守社會的道德規範、法律規範及各種規章制度奠定了基礎。
環境適應能力和合作競爭的本領
同輩群體中的相互關係是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每個人都以其適應環境的能力而獲得他應有的地位。它使得兒童形成社會相互作用的必要技能,服從共同利益的能力,以及維護自己的權利,將個人利益與共同利益聯繫起來的能力。如果沒有同輩群體的交往,個體便不能培養起成人所必需的交際品質。通過同伴間的交往,群體成員逐步學會了如何與別人溝通與合作,學會了寬容與諒解別人,學會了同情與幫助別人,學會了接受別人的指導與建議。這對他們以後在工作中與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與別人團結協作是非常重要的。
同輩群體環境對青少年成長發展的消極影響
當然,同輩群體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並非總是積極的,也可能對青少年產生消極影響,並造成破壞作用,促使青少年逆向成長和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與社會主流文化存在著相悖
青少年群體性質的不同,傳遞的文化特質也不同。積極型群體往往載荷社會主流文化;中間型群體所承載的主要是同輩群體亞文化,它並非代表社會期望的主流文化;而且群體趨向於提供反權威的支持,引導與眾不同的行為方式,甚至反社會行為,如結伴酗酒、抽菸、打架等,使群體的性質向消極型轉化,從而其傳遞的文化也與社會主流文化背道而馳,對青少年成長產生不利影響。有關學者也指出了現代青少年文化異化現象,在價值觀方面,他們過分關注自我,缺乏鮮明的是非觀念,呈現文化理想主義傾向。這易導致人格扭曲,無法適應社會。?
一定的自衛性和排斥性
一旦群體形成屬於自己的小圈子,“圈內人”就會構建出一道無形的屏障將自己與“圈外人”隔離開來。群體的歸屬感較強,這易使被排斥者產生孤立感,自尊心受損,影響到往後的情感表達,還可能導致在“報復心”驅使下的各種反社會行為。同時,它也不利於群體之間信息交流,抑制情感交流,阻礙社會化過程。 ?
行為規範非正式性
群體內部非制度化的行為規範對成員的控制是非正式性的,隨意性較強。
一旦群體內規範與社會行為規範相悖時,群體內強大的無形的制約力會促使青少年屈從於群體行為規範,不利於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特別是由一些常有不良行為表現的青少年組成的同輩群體,他們經常聚集在一起對整個群體的健康成長會帶來很大的消極影響,如少數群體內的成員會結伴抽菸、喝酒、打架、整天泡網咖玩遊戲,甚至出現偷竊、搶劫、損壞公物等,成為青少年違法犯罪滋生地。另外群體內部的行為規則,也使師長不容易了解掌握青少年的思想和行為的發展動向。
單一的感情紐帶
維繫同輩群體存在的單一的情感紐帶,不具有穩定性,缺乏理性的指導,易導致意氣用事。
一旦青少年之間發生衝突,所屬群體會憑著“朋友義氣”、“有難同當、有福同享”等觀念,不加思考地幫助群體成員解決各種疑難問題,這不僅不利於群體成員形成正確的行為模式,無助於培養正確處理人際關係的技能,還易形成反社會行為。若感性因素不加以理性指導,一旦群體內發生矛盾衝突,易導致群體內部分裂,更無益於青少年的社會化。
易導致盲目性
青少年易受群體核心人物的影響,但這種魅力型權威也易導致盲目性。
青少年在思想和行為上追隨核心人物,一旦他的言行偏離了正確的軌道,群體成員也會誤入歧途,產生各種反社會行為。 另外,同輩群體的活動有時與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爭時間,一些青少年過於熱衷於同輩群體開展的活動而對學校正常的班集體的活動缺乏熱情,從而影響到班集體的正常工作,對班集體的凝聚力產生不利的影響,有時還會引發小群體成員集體逃學現象。?
引導同輩群體對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積極作用
對同輩群體,既要認識到它存在的客觀必然性,又要注意研究青少年同輩群體形成的規律,及時地了解青少年中各種同輩群體的類型和性質,以充分引導發揮同輩群體對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積極作用。引導發揮同輩群體對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積極作用,是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責任。?
要重視同輩群體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對青少年同輩群體的交往給予必要的關心、引導。
家長、學校要鼓勵支持青少年積極主動地開展必要的同輩群體的交流交往,並積極培養青少年的各種社交技能,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交友意識,學會用批判的態度和敏銳的思考去分析和評價他們涉足其中的夥伴關係給對方帶來的好處以及它的發展方向,使之意識到評價友誼是否健康的一個標準是看對方能否從友誼關係中得到進步與成長,促進青少年在共同的學習生活中交知己之友,交知心之友,交志同之友,交德高之友,並幫助青少年認識到“江湖義氣”、“拔刀相助”等不健康關係與友誼的真正區別。
區別對待承載不同文化的群體,並通過引導,儘量避免其消極作用。
對於承載著社會主流文化的群體,應鼓勵積極,並創造條件發揮它的優勢,促進青少年的成長;對於中間型群體,要揚清去濁,促使其不斷向積極型群體轉化;其中對以情感為紐帶的群體,要引導其內部的感性因素向理性因素不斷上升,積極向主流文化靠攏,在未向反社會群體轉化之前加強防範,做到未雨綢繆。而對於那些傳遞反文化的破壞型群體,尤其是青少年犯罪團伙,要用法律手段加以制裁,如有悔改之意的,也不應放棄對其的教育、引導和改造,培養其形成親社會行為。?
儘量滿足青少年的各種合理需要,避免不良群體對青少年的消極影響。
由於青少年的多種需求不能在一些正式群體中得到滿足,他們就會另求渠道,在同輩群體中滿足自身的需求。經調查,有50%以上的獨生子女反映最大的煩惱是孤獨、無聊,因而轉向同齡人尋求情感支持;有一些青少年因在學校中無法滿足發揮自身特長的需要,而自行結成各種團體。因此,需要建立各種積極向上的群體來滿足青少年的需求,使青少年的結伴活動處於可控制範圍之內,群體對青少年的不利影響也儘可能得到避免。
加強對群體核心人物的重點教育,以此帶動對整個群體的影響向積極的一面發展。
群體核心人物的一言一行足以影響到整個群體的性質發生變化,因此,對核心人物應進行重點培植,使之成為學校和班集體的好幫手。對那些消極型群體的核心人物也應以說服、說理的形式加以引導和教育,而不應採取“殺一儆百”的措施,否則會事倍功半,甚至引起群體成員的反抗;相反,一個好的核心人物所起的參照和領導作用,會帶動群體成員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實現消極型群體向積極型群體的轉變。?
家庭、學校、社會應相互配合、加強溝通,共同引導同輩群體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
家庭要充分利用縱向親子關係,積極引導子女的參與群體行為,家長與子女要保持良好的交流溝通,以保證彼此間的共同語言及情感的共鳴;一旦遇到問題,家長就可無障礙地憑藉累積多年的經驗進行理性指導,避免親子間的衝突。學校教育直接服務於青少年的社會化,積極引導青少年群體行為也是責無旁貸。學校承傳著社會主流文化,應通過加強德育,向青少年傳遞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培養他們的交友技能,形成各種親社會行為,從而促使青少年的結伴行為向著健康方向發展。而且青少年從群體中感染的不良習氣也易在學校教育的威懾下得到改善。因懾於學校、家庭的威嚴,青少年在校外、家庭外的結群活動還有賴於社會的教育管理,如對群體中反社會行為的法律制裁,各種業餘學校和心理諮詢機構的建立,以滿足青少年的多層次需要,都離不開社會。另外,社會各方要為青少年開展積極有益的同輩群體交往創造更多的機會與條件,特別是學校和社區,要通過組織各種興趣小組、社團活動,建設各種青少年學習活動場所,為青少年的成長發展創設良好的環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