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鼎盛時期,走向衰落,寺院格局,整體規劃,寺內建築,著名高僧,
歷史沿革
鼎盛時期
據史料記載和當年住寺喇嘛介紹,同濟寺從清初至民國末,為最興旺時期,有喇嘛二三百名,經書120多卷,經箱樂器近20套,各種佛像上千尊。房地產有:僧舍、齋堂、禪房、倉房等200多間,土地2200多畝,馬車二輛,牛車三輛,羊200多隻,並設有東、西兩倉,用來積存糧物等。雇用長短工40~50人。每年收入糧谷六七百石(包括施捨部分),供全寺一年消費有餘。
同濟寺每年舉行盛大廟會一次,會期共兩天,可以說熱鬧非凡。除本旗各族民眾外,遠至營口、盤山、黑山、北鎮、錦州、義州、朝陽、彰武、法庫乃至通遼、天山、魯北、庫侖等地,善男信女以及各界人士,不遠千里前來拜佛、施捨、進香,與此同時商賈雲集,形成集市,也有圍觀的賣藝的,真可說是車水馬龍,人山人海,一連十餘日方休。
走向衰落
同濟寺從民國後期到日偽期間,日趨衰落。入不抵出,廟宇傾頹,無力修葺,更談不到擴建了。警察、漢奸經常來寺勒索,要這要那。吳活佛及大喇嘛們雖對他們進行說服,多次頂了回去,但也遭到很大損失和干擾,致使同善寺破落下來,寺院日趨破產,廟宇傾頹,有不少喇嘛投奔他鄉或還俗,到解放前僅剩喇嘛30-40名。
同濟寺始建建於清順治初年,歷經了300多年的滄桑歲月,據說第一世活佛來自西藏。由於沒有文字記載,僅憑口傳將情況以簡介。該寺常住喇嘛200多名,到日偽時期,有喇嘛150名左右,至解放前僅剩30~40名,到農業合作化時只剩10餘名。
寺院格局
據當年住寺達喇嘛敘述,初選建寺地址時,是經過幾番周折的,選來選去,最後定為此地。的確這裡山清水秀,古木參天,峽谷幽深,風景如畫,有世外桃源之感。寺北有連綿起伏雄偉壯觀的圈山,山腹上的圍壕迄今仍依稀可見,據實地考究,此山圈壕依山腹就勢而修,為軍事設施,但不知修於何朝何代。此山以雄得名,故稱“圈山”。寺南有座蜿蜒逶迤、怪石嶙峋的山,與寺院相對峙。在山尾端頂部有一天然溶洞,洞深二丈許,寬窄不一。當地人稱該寺為“小喇嘛洞廟”。
整體規劃
寺院坐北朝南,幾經擴建,整個寺院建築依山順勢築基,呈規整的長方形,東西長500米許,南北寬近180米,在9000平方米左右的四周延伸線上,以緊密相連的殿閣亭台和僧舍建築,自然形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寺院圍牆。在寺院山門外之山坡間修有兩座高約三四丈的白塔,顯得格外高聳莊嚴,寺院則由東向西建築在軸線上,井然有序的排列著山門、養心亭、天王殿、經閣、措欽大殿、客堂、齋房、僧舍等主體建築,共150餘楹。在寺院山門前還修有跳鬼場和牌樓。
寺內建築
同濟寺的牌樓(亦稱朝門),高約二丈余,寬一丈五六,為木結構雕花建築,下用條石嵌固著,頗為宏偉壯觀。
過牌樓踏甬道上(西)行,即是跳鬼場。四周砌築石條,場面用青磚鋪平,為一年一度的跳布扎(亦稱跳鬼)儀式之用。
進山門便來到養心亭,其樣式美觀大方,藝術精湛,給人一種舒適感覺。往前行院的正中坐落著氣勢宏偉的關帝殿,拾階而上首先來到關帝殿的前廊殿,殿額上掛有橫匾,書寫著“萬古英風,丹心千古”等字句。後殿正中間,供奉著關羽泥塑8尺高坐像。左是關平,右為周倉站塑像,身高均有丈許,手持兵刃,精神豪放,威風凜凜。
步出關帝殿前行,即來到廡殿式主體建築天王殿。殿的南北兩面格局相同,中間為通道,前後均為磚石拱築,“半月式”殿門,牆壁上還精雕著七珍、八寶圖案和佛經典故。進入殿堂便一眼望見身材魁梧高大威武剛毅的彩塑四大天王立像,腳踩邪鬼,分列在大殿東西兩側。
藏傳佛教在藏區原本沒有關公作為護法神,後章嘉國師將其認定為智慧護法,並有其廣的儀軌修持方法,收錄在土觀洛桑曲吉尼瑪著作中,名為:《三界伏魔大帝關雲長之歷史和祈供法 · 激勵事業雨流之雷聲》。此中講,關公曾是密宗本尊馬頭明王之眷屬紅面獄主,又稱大紅司命主、姊妹護法(而大紅司命主為班禪大師的特別護法,所以有傳關公也是班禪大師護法)。而章嘉國師是漠南蒙古地區最大的轉世活佛,所以他認定的關公護法神便成了蒙古族地區藏傳佛教寺院的一大特色;而天王殿及其四大天王彩塑的風格則又顯然看出漢傳佛教對蒙古地區藏傳佛教的影響。
出天王殿繼上(西)行,舉目觀望。一座重檐歇山式建築——經閣(亦曰經堂)映人眼帘。這座建築占地足有400多平方米。據當年主持喇嘛齊姓老人介紹,經閣經過兒次擴建和修葺,花費巨資,形成一座別具一格的閣樓,總高20米之多,上下分三層,為磚石混合建築,堅固耐久,金碧輝煌。殿堂內主要供奉著佛祖釋迦牟尼、宗喀巴大師等鍍金坐像。左右也供有多尊金銅像,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東側供奉著南海觀音菩薩等像,色彩鮮艷,線條流暢,充分顯示了雕繪藝術之高超。在一層堂中,設有兩排供喇嘛誦經用的坐位。閣樓中、上兩層里供奉著身材不等、姿態各異的近五六百尊鍍金羅漢像。在經閣外面兩側建有相對應的兩座齋房,進深五尺,為硬山式建築。
走出經閣,繼續上(西)行,為措欽大殿,即正殿。按方形三層樓閣式築成,總高20米餘,採用石雕柱枋,依岩築基,占地面積在500平方米左右,為單檐歇山式大殿,仿西藏布達拉宮樣式,朱紅殿門高闊而寬敞,大殿修飾得格外宏偉壯觀,具有民族特色,別具一格。
殿堂內由南至北擺著青銅香爐和各種各樣的供器,其後由南至北供奉著三排佛像,前排供奉五六尊鍍金銅質佛像,置柏木桌上,像高五尺,坐二尺,正中央是宗喀巴大師像。中間供奉的是銅質鍍金身高五尺的佛立像(彌勒?)。後排供奉的是三尊泥質彩塑“三世佛”,西邊為過去燃燈佛,東邊為未來彌勒佛,中間為釋迦牟尼佛。兩邊為弟子阿難和迦葉。殿堂雕樑畫棟,彩繪飛天。四壁間彩繪有一幅幅線條細膩,色雕精藝、絢麗多姿的佛像圖案,還繪畫有全部《三國演義》和《鬼城》(豐都)等壁畫。這些傳說故事,形象生動通真。
走出措欽大殿,寺院後有條東西向,約600米長的小街道,道兩側為喇嘛的住宅區,近200多間,有的三五間自成獨門庭院,連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