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計算機與信息技術教學實驗中心

隨著微型計算機的普及,在學校的支持下,計算機系成立了面向全校學生的計算機基礎實驗室。自此,向全校學生開設了計算機套用基礎、電腦程式設計等課程,計算機基礎教學進入普及階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同濟大學計算機與信息技術教學實驗中心
  • 開設於:1983年
  • 類別:教學實驗中心
  • 建築面積:5,070平方米
發展歷程,規模,

發展歷程

一、計算機基礎教學初創與普及階段(1983-1995年)
1983年,同濟大學為滿足培養工程套用人才的需求,加強工程計算能力的訓練,開設了Fortran程式設計、有限元計算等課程與實驗,開始了計算機基礎教學。
二、計算機與信息技術教學快速發展(1996-2000年)
隨著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了貫徹教育部的有關精神,實現計算機基礎教學向計算機與信息技術教學轉變,同濟大學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①1996年成立了計算機實踐基地,全校計算機基礎課程實驗全部在該基地下執行,為學生創建了統一的、良好的計算機實驗環境;
②計算機基礎教育發展迅速,建立了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由兩門計算機基礎課程擴展到五門計算機與信息技術課程,列入了全校公共課程。每學年有1萬人次的學生上機實驗。在學校各級的支持下,在計算機實踐基地的配合下,計算機基礎教研室抓住機遇,從課程內容體系、教材建設、CAI課件開發,到多媒體教學、上機實驗、無紙化考試等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同濟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
③與國內外著名企業合作,建立10餘個信息技術聯合實驗室。例如,上海電信的寬頻接入技術實驗室、費尼克斯公司的網路控制技術實驗室、摩托羅拉公司的微控制聯合實驗室。這些聯合實驗室向學生開放,使學生有更多地機會接觸到最新的技術和設備,培養了學生的興趣和實踐能力。
三、整合資源,全面提升計算機與信息技術水平(2000起
通過整合院系的實驗教學資源,減少重複建設與投資,實現課程級教學實驗設備的共享。並藉助先進的計算機網路技術、3D虛擬技術等實現實驗資源的虛擬操作和遠程互動,全面提升計算機與信息技術教學實驗水平。
①為實現“夯實基礎、面向套用、培養創新”的培養目標,2000年成立了計算機與信息技術教學實驗中心,由資深教授領銜,負責中心的規劃和建設,統籌資源,為全面提升同濟大學計算機與信息技術教學向可持續發展創造了條件。
②校企合作產學結合。2005年同濟大學與IBM公司合作,引進IBM大型主機、中型機和小型機全系列伺服器(全國僅有同濟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兩家),通過“項目驅動、案例導向”,提高了學生綜合套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③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構建科技比賽與教學實驗相互促進的環境,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中心於2003年6月成立了同濟大學大學生電子信息技術創新基地。

規模

中心現有試驗用房建築面積5,070平方米、微機845台、IBM大、中、小型機各一套。開設實驗課程14門、每學年學生有16,600人次,承擔學生實驗約89.9萬實驗學時。經過多年探索和研究,已形成了一套較完善的實驗室管理方法和制度。
中心管理實行主任負責制,由各方專家組成學術指導與管理委員會,負責指導中心工作的開展。中心下設教學研究室和7個實驗室和兩個創新基地,構築基礎平台、套用平台、創新平台三個教學實驗平台。5年來,學校共投入1566.6萬實驗室建設經費,企業饋贈11,326萬元。
多年來,中心與上海交通大學、華東理工大學連續15年三輪聯合承擔3項國家重點教改項目,連續兩屆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兩門課程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編寫出版多部“十五”和“十一五”國家規劃教材,兩個系列教材發行量居國內同類教材之首,多媒體課件在全國百餘所高校使用。同濟大學計算機與信息技術教學走在國內高校的前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