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慶豐

同慶豐

票號又稱“票莊”,以匯兌為主要業務,出現於清道光初年。票號為山西人首創,又稱“北幫票號”。同治時期(1862~1874年),浙江、江蘇、雲南等地商人也相繼開設票號,被稱為“南幫票號”。同治後期昆明也出現票號,最早的一家是山西“平遙幫”的“百川通”,繼有“乾盛亨”、“雲豐泰”、“同慶豐”等也在昆設號。宣統時期只剩下4家。雲南光復後,寶豐隆停業,興順和因虧損過大作破產處理,只有百川通、同慶豐繼續營業,但因業務蕭條,為時不久百川通撤回山西,同慶豐改營典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同慶豐
  • 別名:票莊
發展歷程,有關歷史,其他事跡,

發展歷程

同慶豐是雲南商人創設的票號。它經營靈活,信用好,基本上壟斷了公款的存、匯業務。全國聞名。同慶豐原名“天順祥”,始於清同治四年(1865年)在四川重慶建號,創辦人是本省彌勒縣虹溪鎮人王熾,主要夥友有席茂之、孔孝綱等人。繼在敘府和昆明設莊。在川、滇之間經營商業。同治七年(1868年)滇省變亂擴大,昆莊被迫結束。後在渝、敘、昭(昭通)之間貿易,發展很快,與川東道官員均有往來,還承包川東鹽岸。相繼又在北京、上海設立天順祥分莊,兼營匯兌業務。王熾後邀同鄉俞獻廷入伙。於同治十一、十二年間(1872~1873年)由俞負責來昆復莊,兼營匯兌業務,取名“同慶豐”。當時江蘇協滇餉銀每年10萬兩亦由同慶豐去辦理,匯業發展很快,得益也大。繼經內部商酌,壓縮貿易,按山西票號規例改組天順祥,以匯兌為主,兼營存放業務,演變成票號。光緒庚辰年(1880年),王熾決定將昆號改為總號,自任總經理,渝號為分號。

有關歷史

清光緒癸酉(1883年)法軍侵犯安南,雲南巡撫岑毓英奉命督師救援。同慶豐共墊借餉銀60萬兩,得到清政府和岑毓英的表彰和封典,成為當時雲南商界的領袖。同慶豐營業項目,首為匯兌,以各省調劑雲南協餉。及省憲解繳朝廷款項為大宗,年在數百萬兩之巨。其次則經營存、放款,上自督府司道及藩庫、鹽糧各署、各機關、善堂、書院,下至省會商行鋪店私人存取,出入息差在5厘以上。渝號以鹽岸為大宗,申、江、漢、粵各有不同。自光緒丁亥至宣統、辛亥(1887~1911年、)25年之間全號鴻利銀達389萬餘兩,同慶豐歷年收受存款中,清朝官吏及各機關均有巨額存款,如光緒十六年(1890年)岑五少爺存17000兩,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龍元局存76300餘兩,而藩庫、臬台、海關、協餉等存款尤多。
同慶豐除經營票號外,還廣置不動產,至清末達500餘份,如西院街、民生街幾乎全街皆為同慶豐所有。另外,又設有專人經營土產藥材、煙土生意。在四牌坊開順慶當,是全省最大的私營當鋪。後在耀龍電燈公司的創建中先出資6萬兩,並參與籌劃,送電前夕又拿出銀元6萬元,對地方公益、救濟事業作出較大的貢獻。

其他事跡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王熾李耀庭先後去世。總號由王熾長子王宏圖接掌,渝號由李耀庭之子李湛陽繼任。湛陽與宏圖漸生裂痕。渝、蓉、漢莊聯為一氣,假借匯兌套取總號現款;各省分號亦走上分裂道路。光緒戊申(1908年)以後,同慶豐事故迭起,進入衰敗時期。1908~1911年結賬,遭受很大損失,漢口三怡及怡生隆相繼倒號連帶損失13萬餘兩,上海義善源倒閉損失47000餘兩,常州劉慶隆倒號損失51000餘兩,大發恆倒號損失14000餘兩,而各省官吏拖欠成為呆賬的,如岑毓英欠渝號19600餘兩,浙撫劉景韓欠18300兩,江蘇聶促舫中丞欠14500餘兩,浙撫余晉珊欠5400兩,四川鹽道黃愛棠欠4700餘兩。如此重大損失,全號動搖,多數人營私舞弊,不顧大局,王氏決計陸續收莊。雲南光復後,同慶豐已失去復興的條件,改營他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