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圓模型

同心圓模型是美國社會學家伯吉斯(E.W.Burgess)於1923年提出的城市結構和地域結構學說。此前杜能曾提出同心圓土地利用模式,赫德(R.M.Hurd)和加比恩(C.J.Garpin)提出自市中心向外擴散和沿交通線自市中心向外推進的的城市擴散形狀。

伯吉斯在研究芝加哥的土地利用和社會特點後,提出了由五個同心圓帶組成的城市格局。他總結出城市社會人口流動對城市地域分異的物種作用力:向心、專門化、分離、離心、向心性離心。在五種力綜合作用下,城市地域產生了地帶分異,便產生了自內向外的同心圓狀地帶推移。他認為社會經濟狀況隨與城市中心的距離而變化,並根據生態原則設計了表示城市增長和功能分帶的模式。他認為在城市不斷擴張的同時,形成了不同質量的居住帶,依次向外為:①市中心為商業中心區;②過渡帶;③工人住宅帶;④良好住宅帶;⑤通勤帶。此學說的缺點是:同心圓過於規劃,未考慮城市交通線的作用,且劃帶過多。其成功之處是:從動態變化分析城市;在巨觀效果上,基本符合城市結構特點;為城市地域結構提出新的思想。
同心圓模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