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同安封肉傳統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19年12月19日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
- 保護單位:廈門市吳招治傳統美食有限公司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社會影響,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同安封肉源於同安官民為慶賀王審知被後梁太祖朱晃封為閩王而做。後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被百姓稱為“開閩王”的王審知被敕封的訊息傳到同安。同安官民歡呼雀躍,但因難以前往福州朝拜,便在王審知生祠——同安北辰山廣利廟慶賀。人們把豬肉切成方塊,配上佐料,用黃枝(桅子)熬汁浸染的黃布包紮後置入瓷鍋里燉熟。那一塊塊用黃布包裹的方塊豬肉,猶如象徵王權的“封印”,又有“封官”“封賞”的含義,“封肉”便由此而得名。隨後“封肉”便在同安廣為流傳,成為民間喜慶席上必備佳肴,製作技藝傳遍尋常百姓家,涉獵廈門、漳州、金門兩岸的同根同源的閩南人,並經華僑的南洋之旅,傳給新加坡、馬亞西亞等地華僑華人,傳播和輻射範圍較廣。
工藝特徵
廈門同安封肉的肉塊經過長時間的燜蒸,作料香味幾乎全部毫無保留地鑲嵌在肉里,變得色澤深紅,酥而不爛,香而不膩。其外表色澤金黃,肥肉油而不膩,瘦肉香而不澀,“暗藏”的香菇、蝦米、栗子等佐料則讓人唇齒留香。觀其形,四方形封肉恰似封王大印,包裹的黃布有如束黃綾,布包為“封”,封者“敕封”也。而各色擁圍佐料,則如山擁壯士,文武英豪,主輔佐使,向心協力。
工藝流程
同安封肉的製作方式為:將豬肉(前腿肉)切成方塊,約二斤左右,用方形紗布包紮,放在乾淨的鐵鍋,倒上熟豬油,加熱,把整塊豬肉放到鍋內熱炒,加上醬油、白糖、味素、米酒、八角香料等,再配上香菇、板栗、蝦仁、壕乾等佐料,放在鍋里燜上兩個半小時即可。
傳承保護
傳承人物
吳招治,女,漢族,2021年1月13日被評為廈門市同安區第二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同安封肉傳統製作技藝。
保護措施
同安封肉傳統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為:廈門市吳招治傳統美食有限公司。
社會影響
文化展示
2020年6月13日—6月30日,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舉辦的“2020年八閩美食非遺購物節”開展,此次活動吸引了福建省40多道非遺美食參與,而廈門的同安封肉、澳頭蚝乾粥、薄餅、南普陀素餅等也參與其中。
文化軼事
“同安封肉”從普通的民間菜餚走上喜慶婚宴,還有一段典故:明正德年間,同安理學名宦林希元(公元1482年—1567年,字懋貞,號次崖,官至廣東提學僉事)中進士前,在同安南門外岳口村當私塾先生。他平時喜好品嘗“同安封肉”,又因家徒四壁,只得削木頭(雞腿狀)浸醬油來解解饞。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林希元考中進士,衣錦還鄉。鄉紳們趕緊置辦豐盛的宴席,為他接風洗塵。席間,林希元對滿桌的山珍海味只是淺嘗即止,又似乎欲言又止。鄉紳們見狀,以為招待有什麼不周之處,都惴惴不安,趕忙夾魚叉肉又敬酒。這時,林希元卻突然發問:“怎么沒有‘封肉’這道菜?”鄉紳們一時都傻了眼,以為是自己聽錯了。原來,當時的“封肉”雖然好吃,卻顯得粗俗,上不得大場面。還好,主人急中生智,說:“如今‘封肉’已成為家鄉名菜,在最後一道出,是壓桌菜。”一面急急吩咐人火速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