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吊草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雲南省大理州大理市下關鎮
- 地理位置:下關鎮東邊
- 電話區號:0872
- 郵政編碼:671099
- 人口數量:1574人
- 機場:大理機場
- 火車站:大理站
- 車牌代碼:雲L
- 全村國土面積:20430萬畝
- 海拔:2000 m
- 年平均氣溫:15.7℃
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人文地理,新農村建設,
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20430萬畝,海拔2000-2300米,年平均氣溫15.7℃,年降水量695.3毫米,適合種植玉米、大麥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399畝,人均耕地0.25畝,林地17982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5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76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務農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99畝(水田399畝),人均耕地0.25畝,主要種植大麥、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7982畝,
吊草村
其中經濟林果地859.2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54 畝,主要種植梨、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0畝,其中養殖面積10畝;其他面積2039畝。野生菌類,經濟果實。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電視、通路、通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340戶通自來水,有30戶飲用井水,有3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有370戶通電,有 340戶通閉路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7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91%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7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58戶(分別占總數的73 %和 69%)。
該村到鎮道路為彈石路和水泥路、柏油路;進村道路為彈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6公里,無集貿市場。全村共擁有汽車9輛,拖拉機2輛,機車62輛。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463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9 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50戶。全村有3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3個自然村已通電;有3個自然村已通路;有3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3個自然村已通電話。2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 46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1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51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 68萬元,占總收入的 1.9%;畜牧業收入 500萬元,占總收入的 1.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1360頭,肉牛59 頭,肉羊528 只);漁業收入 10萬元,占總收入的 0.3%;林業收入85萬元,占總收入的2.4%;第二、三產業收入2810萬元,占總收入的 80%。農民人均純收入2876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8人(占勞動力的3.2%),在省內務工28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第三產業等,主要銷售往市內。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417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68.86%。山林面積達18000畝,森林茂密,生長著華山松、雲南松和桉樹,目前吊草有幾戶開始栽種櫻桃,村委會對規模栽種櫻桃進行了可行性研究,發現櫻桃適應本地區土壤氣候條件,且當年栽種當年結果,生長周期短、市場需求量大,銷售價格高,經濟效益好,目前以實施種植80畝櫻桃,根據本區土壤肥沃優勢,種植蔬菜都施用農家肥,因此種出的蔬菜甜嫩可口,符合當前人們對綠色食品的需求及口味,如在現有耕地上塔建大棚,栽種反季蔬菜,通過一定的宣傳報導及有效的銷售途徑,農作物將不愁銷路,有限的土地將發揮出最大經濟價值,大力發展食用菌種植,現種植食用菌農戶有36戶,不斷擴大種植規模,將在五年內使種植戶達到60戶,增加農民收入,奶牛、雞、豬等牲畜非飼料養殖,提高牲畜銷量及價格。進行生態園旅遊開發,結合櫻桃的成片種植,利用大片森林面積,開闢生態旅遊和“農家樂”,大力發展農村旅遊經濟,依靠山上自然生長的野生楊梅,加工生產楊梅醬,統一收購、加工,把產品銷往國內,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酸調料,而且也是一種很好的消炎藥,即開胃消
炎,對身體有益無害。同時大力促進集體經濟發展,開辦加工業,磚廠,山基土加工廠,苗圃,花卉栽培等村辦企業,不斷增加集體收入。
為了讓農村種植業和養殖業形成一個有組織的載體,有組織有計畫發展吊草村委會分別成立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組織和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組織。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370戶,全村人口1573人,其中男性786人,女性 787人。其中農業人口1573人,勞動力873人。該村以彝族、漢族、白族為主(是彝族、漢族、白族混居地),其中彝族1044人,漢族416人 白族113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9人,占人口總數的0.6%;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554人,參合率98%;享受低保5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村衛生所面積為6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6公里。該村建有公廁5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占地面積3933平方米,擁有教師10人,在校學生146人,距離下關鎮中學6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34人,其中小學生146人,中學生88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圖書室2個、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2003年被大理市評為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等。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財務、政務。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到2006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21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484.21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484529.94萬元,有固定資產3296790.74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 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財務。
基層組織
該村設有黨總支一個,下設三個黨支部,分別是:吊草黨支部,黃家黨支部,吳家黨支部,共有黨員67人,少數民族43人,其中男黨員54人,占黨員總數81%,女黨員13人,占黨員總數19%,黨員文化結構,中專2人,高中8人,國中34人,國小23人。
村委由書記、主任、副書記、副主任、委員共6人組成,下設吊草、黃家、吳家三個自然村,六個標記小組,其次還沒有共青團,婦聯、民兵、治保、調解、老協等配套組織。
村建有團總支一個,團支部3個,共有團員38人。近幾年來村“兩委”班子團結全村幹部民眾,充分發揮地理區位的優勢,圍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要求,認真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千方百計引導農民增加收入,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各項經濟指標逐年攀升,各項基礎設施明顯改善,農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人文地理
吊草村委會是以彝族為主,另含漢族、白族等多民族聚居融合的典型村,本村彝族是由下關鎮大麥地村委會大約在明代遷入定居,形成現在的吊草自然村,後來陸續從鳳儀華營灣莊白族搬來定居形成現在的黃家自然村,隨後下關鎮文獻村白族也搬遷定居形成現在的吳家自然村。
吊草自然村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為本主節,各家各戶邀請親戚朋友到家裡歡聚、晚上點燃篝火,村里男女老少換上民族新裝,圍著篝火載歌載舞歡聚在一起共度新年,打歌是彝族的民簇文化,為使民族文化長遠留傳,凡村里農戶家裡有喜事全村村民就一同去祝賀,舉行篝火晚會,相傳民族文化,永遠保存文化特色使民族文化不斷弘揚、發展,黃家自然村在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九日為紀念本主節,全村村民家家戶戶做了不同的糕點,飯菜到寺廟裡供神像,讓神像保佑來年全家安康。
各民族之間和睦相處,團結友愛,互通婚姻,形成團結、友愛、祥和的整體,因此,在2003年度被市民族宗教事務局,評為“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大家齊主協力,共謀發展,共建家園。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有吊草文化娛樂中心項目,該項目計畫為吊草自然村建設一個集特色文化、對外旅遊、集貿接待中心,含有籃球場、打歌場村民活動場所的一體化建築群,總投資120萬元目前投入50萬元。正在建設過程中。村道路硬化工程也在積極的規劃建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