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羅坭竹

吊羅坭竹

吊羅坭竹(Bambusa diaoluoshanensis Chia et H. U. Fung),竿高約10米,直徑4-5厘米,尾梢彎垂,下部略呈“之”字形曲折;節間長25-30厘米,幼時被疏或密的棕色貼生刺毛,毛落後則在竿表面留有小凹痕,竿壁厚;竿下部各節在節之下方環生一圈淡棕色小刺毛和白色蠟粉,又竿基部第一至第三節於籜環之上方再環生一圈灰白色絹毛,有時還有短氣根存在;分枝常自竿基部第一節開始,第一至第三節常為單枝,竿中部則為3枝簇生,而上部則為多枝簇生,主枝較粗長,竿下部分枝上的小枝有時短縮為軟刺。

籜鞘早落,背面貼生黑褐色刺毛,腹面具光澤,先端呈不對稱的寬拱形;籜耳極不相等,大耳約為小耳的4倍,狹長圓形,寬約5毫米,邊緣具波曲狀細繸毛,小耳近橢圓形,常為籜片基部所掩蓋或相擠;籜舌高約3毫米,邊緣細齒裂並具短流蘇狀毛;籜片直立,狹三角形,其基部作圓形收窄,但其寬度約為籜鞘先端寬的8/9。

葉鞘無毛;葉耳近卵形,邊緣具波曲狀繸毛;葉舌低矮,邊緣細齒裂;葉片線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通常長7.5-16厘米,寬13-18毫米,上表面無毛,下表面密生短柔毛,先端漸尖具鑽狀細尖頭,基部近圓形或楔形。花枝未見。

海南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提示,參考文獻,

形態特徵

竿高約10米,直徑4—5厘米,尾梢彎垂,下部略呈“之”字形曲折;節間長25—30厘米,幼時被疏或密的棕色貼生刺毛,毛落後則在竿表面留有小凹痕,竿壁厚;竿下部各節在節之下方環生一圈淡棕色小刺毛和白色蠟粉,又竿基部第一至第三節於籜環之上方再環生一圈灰白色絹毛,有時還有短氣根存在;分枝常自竿基部第一節開始,第一至第三節常為單枝,竿中部則為3枝簇生,而上部則為多枝簇生,主枝較粗長,竿下部分枝上的小枝有時短縮為軟刺。籜鞘早落,背面貼生黑褐色刺毛,腹面具光澤,先端呈不對稱的寬拱形;籜耳極不相等,大耳約為小耳的4倍,狹長圓形,寬約5毫米,邊緣具波曲狀細繼毛,小耳近橢圓形,常為籜片基部所掩蓋或相擠;籜舌高約3毫米,邊緣細齒裂並具短流蘇狀毛;籜片直立,狹三角形,其基部作圓形收窄,但其寬度約為籜鞘先端寬的8/9。葉鞘無毛;葉耳近卵形,邊緣具波曲狀繼毛;葉舌低矮,邊緣細齒裂;葉片線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通常長7.5—16厘米,寬13—18毫米,上表面無毛,下表面密生短柔毛,先端漸尖具鑽狀細尖頭,基部近圓形或楔形。花枝未見。

分布範圍

產自海南。生於山地林緣。模式標本采自廣州華南植物園(引自海南吊羅山)

主要價值

竿堅硬、厚實,粗度均勻,宜作棚架、農具柄等用材。

提示

本種與坭黃竹B.Ramispinosa Chia et H.L Fung近似,但本種的竿之節間幼時被疏或密的脫落性貼生棕色刺毛,籜鞘背面被黑褐色貼生刺毛,其先端呈不對稱的寬弧拱形,籜耳極不相等,籜舌邊緣被短流蘇狀毛而明顯與之有別。

參考文獻

Bambusa diaoluoshanensis Chia et H.L.Fung in Act.Phytotax Sin.19(3):369.Pl.13—3.198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