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瓶族,是指那些本不需要打吊針卻非堅持打吊針的患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吊瓶族
- 拼音:Diao Ping Zu
- 公布機構:教育部
- 公布時間:2007年8月
- 報導媒體:《新民晚報》
基本信息,危害,相關報導,
基本信息
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個漢語新詞之一
人所共知,感冒發燒打針吃藥能儘快恢復健康,但是打針您可別變成“吊瓶族”。什麼叫“吊瓶族”呢?《新民晚報》解釋說,就是那些本不需要打吊針卻非堅持打吊針的患者。報導提示說,一些患者往往因為嫌味苦不願意吃藥片,稍微有些感冒發燒就要吊瓶。但是,這種選擇其實是個冒險。因為吊水直接接觸血液,雖然起效快,作用直接,但是身體對於這些藥物是不設防的,一旦發生過敏和藥物反應,將致死或者致殘。因此醫生建議說,不要迷信吊瓶,還是要遵醫囑,實事求是地用藥打針。
危害
目前,濫打“吊瓶”之風在我國城鄉各地興起。
國內外一些“知名的專家呼籲”:醫生在選擇用藥途徑時,要遵循“可口服的不注射,可肌肉注射不靜脈輸液”的原則。有些時候生病了,不想打針但醫生逼著打,十個有九個半都會打吊針,醫生的財產豐厚了,人們的身體垮了,慢慢地變成吊瓶族。
濫打“吊瓶”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其“罪魁禍首”是藥液中的微粒。據研究:1毫升青黴素加5%葡萄糖藥液中有粒徑2~16微米的顆粒542個。1毫升藥液中含有這么多的微粒,那500毫升藥液中就會含20多萬個有害微粒。可想而知,如果濫打“吊瓶”就會使補液中的有害微粒大量進入人體。由於人體最小的毛細血管的直徑只有4—7微米,如果經常打“吊瓶”,藥液中超過4微米的微粒就會蓄積在心、肝、肺、腦、腎、肌肉、皮膚等的毛細血管中。長此以往,就會引起小血管血栓、梗塞、出血及肺內肉芽腫、靜脈壓增高、肺動脈高壓、肺纖維化並致癌。微粒堆積造成小血管栓塞,還會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組織缺血、缺氧、水腫及炎症。“吊瓶”中的大量微粒與製藥工藝、藥瓶清洗、藥塞質量,臨床操作環境及操作污染、合併藥物及輸液器污染有關。打“吊瓶”的危害是潛在的,長期的,當時不引人注意的。希望醫生不要為病人濫打“吊瓶”。病人更不要要求醫生為其打“吊瓶”。
相關報導
時下高溫上海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延長了工作時間,記者到幾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採訪發現,門診量確實有所增加,尤其是掛吊針的人數驚人,幾乎家家醫院和衛生中心都是人滿為患。而一些稍微有點發燒的居民也要求掛吊針。醫學專家告誡人們,不管是老人還是小孩,稍微有點感冒發燒或者不舒服就送去醫院掛上吊針、靜脈補液治療,不但不是首選,相反卻是一個冒險。
阿婆雙手布滿針眼
昨天早上6時不到,就有170多位市民來到長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大廳掛吊針。記者在與病人的交談中得知,80%的求診者是這裡的“常客”,有些老人已經形成每天掛吊針的習慣。他們覺得吊針不但是一種治療,也是在補充營養。一位80歲的阿婆對記者說,她每天都要來吊一瓶藥水,吊了就舒服,不吊一天都熬不過去。由於長期吊水,阿婆的雙手布滿針眼,血管幾乎看不到。兩個護士都沒能將針頭扎進去,最後還是由護士長出面,才“一針見血”。
護士長對記者說,來吊針的病人都非常有主張,不給吊有的還發脾氣,他們都認為吊針了就好得快。
藥苦難咽拒絕吃藥
在兒童診療室里,同樣也是人滿為患。一位身體不舒服有些咳嗽的孩子因為怕吃藥、嫌藥苦難咽拒絕吃藥。而孩子母親想孩子快點好轉,也在懇求醫生吊瓶。在場的醫生告訴她,90%以上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因此應該對症吃藥。咳嗽就吃一些咳嗽藥,不主張“吊抗生素”作為常規用藥。但是這位母親根本聽不進,還是纏住醫生,直到醫生不得已開了吊水單才滿意。
長橋社區衛生中心副主任醫生俞群告訴記者,任何藥物都有副作用,吊水由於直接接觸血液,更會有一定比例的輸液反應。所以能夠不掛水治療的,儘量採取口服或者肌肉注射的方式。那種吊水能夠增快療效的習慣性的觀念應該拋棄。
她還建議病人在暑期的時候服用中藥,對防治疾病也是很有效的。記者為此還採訪了醫學專家,他們也都認為靜脈補液等抗生素治療方式雖然起效快、作用直接,但身體對這些藥物是不設防的,一旦發生過敏反應和藥物反應,將致死或致殘。針對現在許多病人都在給自己“看病”,自做主張,醫生們還叮嚀,不要過分相信自己,也不要迷信“吊瓶”,有病還是多聽聽醫生的,實事求是、科學合理地用藥打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