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爐大餅,又稱盤酥餅,是用吊爐下烙上烤的一種麵食,系灤南縣倴城一帶的特色食品,與昌黎的趙家餃子、灤縣的叉子火燒、樂亭的缸爐燒餅被譽為冀東四大名吃。東北、江蘇、安徽等地也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吊爐大餅
- 地區:灤南縣
- 類別:地方特產
- 原料:面
食品介紹,製作材料,製作工藝,未來發展,
食品介紹
吊爐大餅,又稱盤酥餅,是用吊爐下烙上烤的一種麵食,系灤南縣倴城一帶的特色食品,與昌黎的趙家餃子、灤縣的叉子火燒、樂亭的缸爐燒餅被譽為冀東四大名吃。東北、江蘇、安徽等地也有。
同樣是烙餅,吊爐卻能烙出不同的風味,這才叫手藝。俗話說:“手巧不如家什妙。”吊爐大餅之所以久享盛名,除了手藝好外關鍵還在能烙能烤的吊爐。
製作材料
盤爐
整個“吊爐”由兩部分組成。下邊是一灶台,灶台上架一隻平鍋,平鍋的“鍋蓋”稱為“爐悶子”(鍋盔),多為烙餅的手藝人自己製作。
平鍋系底平的鑄鐵鍋,鍋邊高出鍋底1.5寸左右。爐悶子的托是鐵鑄平板,直徑比平鍋周邊大出一指許。鐵板邊緣鑄有三個垂直的“耳子”,位置在鐵板周長的三個等分點上。首先在鐵板上堆濕沙子,拍實做成饅頭狀;然後將和好的特殊“泥”,包在沙包表面,大約一指厚。從沙包的邊上切下一塊泥做門,從頂上挖一碗口大小的孔,再從這個大孔的左、右及後面(有門的一方為前面)各挖一桌球大小的孔,這幾個孔留備冒煙、冒火。中間的大孔生火時插上“水氽子”燒水以備隨時使用開水。
和制特殊泥的主要原料,老手藝人稱其為“鍋盔木”,通過老手藝人描述的特點及即產地,酷似現在的工業石棉。用它摻和白灰、黃土和泥,搋好後塗在沙包上。鍋盔做好陰乾後,將裡面的沙子掏空即成,鍋盔越燒越結實。
製作工藝
製作
烙餅和面是重要的一環。和面時要看季節、氣溫,決定和面用水的溫度。氣溫低要用開水和面,稱燙麵,視情況燙一部分,或者全燙。燙一部分則加乾麵粉,然後用溫水搋,燙麵的比例,視氣溫而定。燙麵時要放一定比例的鹽。搋好後“醒面”半小時左右,即可製作餅坯。
將醒好的面,揪成“面劑兒”,大約三四兩一個,其軟硬度要稍稍塌而不攤。先將“面劑兒”用擀麵杖擀成碗口大小,擦上“酥”,(“酥”就是用麵粉和油攪成稀糊狀)擦勻後捲起來。一手按著面卷的一端,一手拎起另一端邊拉邊在案板上摔使面卷變成扁而長,從按著的一頭將其捲起,卷到一半時,拉起的這隻手,將剩餘的一段盤在上面。將已揪的“面劑兒”逐個擀、卷、盤成餅坯,排放在案板上,以備烙烤。
烙烤
面和好後,一般利用醒面的時間,生火烤爐。先在“爐悶子”內點燃劈柴,劈柴以柳木為佳,待燒出炭火塊兒,剷出後放在灶膛里(平鍋下面)。爐悶子內劈柴點燃後,上邊孔內插上“水氽子”燒水,備和下盆面。
鍋燒熱後,將盤卷的“餅劑兒”迅速擀成碗口大,不能反覆擀壓,防止擀死沒有“層兒”,平鍋里放上“明油”將擀好的餅放入鍋內,表面再刷上“明油”,立即將爐悶子蓋好,下烙上烤。第一塊餅進鍋後,立即做第二塊,第二塊進鍋後,刷上“明油”同時給第一塊翻鍋,蓋上爐悶子做第三塊,以此類推,連續作業。生餅、半熟餅隨進隨翻,隨手將熟餅出鍋。烙餅時掌握好上下的火候,上邊爐悶子的火大,是明火;無煙的炭火供應下邊灶膛,要掌握上下溫度,上邊稍高,下邊稍低,烙出的餅焦黃一致。烙出的餅剷出一塊放在案板上,從餅心兒里一拎似一座寶塔:“拎起一座塔,放下一盤金。”吃一口外焦里嫩。集香、酥、脆、軟於一身,“乾咬就能吃飽”。如果用它卷上豬頭肉,與叉子火燒夾肉的“蛤蟆吞蜜”相比,別具風味,各有千秋,物美價廉,老少皆宜。百姓稱讚之:“窮人吃得起,富人吃不夠”,“平常吃不過余,待客吃不貧氣”,“是百吃不厭的好東西”。
同樣的工具,手藝不同、產量、質量、風味也不同。
用吊爐烙的“肉燒餅”也是人們難以忘懷的特色小吃。非此吊爐難烤出其獨特的風味。其做法是將和好的面,擀片擦“酥”,卷卷揪成劑兒,此酥要比烙餅的“酥”稠的多。有的用三分之二的油和面、三分之一的水和面揉在一起,不必擦酥,自然出層。將面“劑兒”在手心中一揉一拍,用抿匙往裡抿餡,邊抿,手心裡的“劑兒”邊隨著轉,團成一個肉包狀,輕輕按在芝麻上,使其成扁形並兩面沾上了芝麻。然後放進放了明油的鍋里,上面刷上明油,如烙餅一樣兩面烙烤。還要將燒餅戳起來,圍圈碼好,勤翻勤轉,周圍燒烤,將燒餅全部烤酥。裡邊的餡是大蔥、肥肉,慢火烙烤不但將肥肉烤熟,還要將肥肉的油烤出來滲入面內。裡邊油而不膩,外邊酥而不焦,“真比高級點心還香脆”。倴城的肉燒餅,別有風味。據說,有位灤州的知州愛吃樂亭的缸爐燒餅,每次派人去買,必須繞道倴城捎上同樣數量的“吊爐大餅”和“肉燒餅”。
未來發展
現在,烙餅用上了電餅鐺,吊爐已不多見了。用電餅鐺烙餅雖也是雙面加溫,且溫度容易調控,但烙出的大餅與原來的“吊爐大餅”卻相差甚遠,也不能烤肉燒餅,烙出的肉燒餅只是兩面烤,四周仍“白渣”,熱著吃還有幾分“湊合”,一涼就“皮”差距很大,再也吃不出原來的風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