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論證
實驗一
實驗中,研究者找到一位漂亮的女性做為研究助手,由她到一些大學男生中做一個調查。調查的內容並不複雜,首先,讓這些男生完成一個簡單的問卷,然後,根據一張圖片編一個小故事。實驗的特別之處在於,參加實驗的大學生被分為三組,調查發生在三個不同的地點。一是一個安靜的公園;二是一座堅固而低矮石橋上;最後的地點是一座的危險的吊橋。這位漂亮的女性在對所有的大學生進行完簡短的調查之後,她把自己的名字和電話號碼都告訴了每一個參加實驗的大學生。如果他們想進一步了解實驗或者跟她聯繫,則可以給她打電話。研究者所要探討的問題是:大學生們會編出什麼樣的故事,誰會在實驗後給漂亮的女助手打電話?
參加實驗的大學生編撰的故事千差萬別,給女助手再打電話的人也是各不相同。實驗結果最有趣的發現是:與其他兩組相比,在危險的吊橋上參加實驗的大學生給女調查者打電話的人數最多,而他們所編撰的故事中,也更多含有情愛的色彩。
實驗二
卡皮諾拉吊橋全長450英尺,寬5英尺。從100多年前起,吊橋便以2條粗麻繩及香板木懸掛在高230 英尺的卡坡拉諾河河谷上。懸空的吊橋來回擺動,既動人心魄,又令人心生懼意。研究小組讓一位漂亮的年輕女士站在橋中央,等待著18到35歲的沒有女性同伴的男性過橋,並告訴那些過橋男性,她希望他能夠參與正在進行的一項調查,她向他提出幾個問題,並給他留下了電話。
然後,同樣的實驗在另一座橫跨了一條小溪但只有10英尺高的普通小橋上進行了一次。同一位漂亮女士向過橋的男士出示了同樣的調查問卷。
結果走過卡皮諾拉吊橋的男性認為這位女士更漂亮,大概有一半的男性後來給她打過電話。而那個穩固的小橋上經過的16位不知名的男性受試者中,只有兩位給她打過電話。
實驗三
在試驗中,讓一組人跑步十分鐘,跑步之後立刻觀賞女大學生自我表現的視頻錄像,結果,跑步時間較長的男大學生,能更強烈地感受到美女們的魅力。運動後的人更加易被照片上的帥哥美女所吸引。這說明,如果一個人在與別人會面時精神處於非常激動的狀態,那就會大幅增加其獲得浪漫感覺的機會。也表明,在驚慌、激動和愛慕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繫。
實驗分析
當人居於危險的情境中時,會不由自主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形成相應的恐懼之情,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那些在危橋上的參與者們更容易在生理上有所激動。根據情緒的二因素理論(two-factor theory of emotion),他們會對自己的生理表現尋求一個合適的解釋。與其它兩組參與者不同的是,對於自己心跳和呼吸的異常表現,在吊橋上的男生可以產生兩種都看似合理的解釋,一是因為調查者的無窮魅力讓自己意亂神迷,二是因為吊橋的危險讓自己心如撞鹿。兩種解釋似乎都有道理,都可以接受,而真正的原因卻是難以確認的。在這樣模糊的情境下,一些大學生對自己生理喚醒進行了錯誤歸因,即對於吊橋上的一些人,本來是危險的環境致使他們心跳過速,但是他們卻將這錯誤地理解為是調查者的魅力所致了。而正是這樣的原因,導致了那些處於危險情境中的男大學生們,與其它環境中的人相比較,對自己身邊的調查者產生了更多的興趣,更多地撥通了漂亮女調查員的電話。
理論解析
研究者認為,與人們的一般常識不同,個體的情緒經驗並不是因自身的遭遇而自發形成,它是一種兩階段的自我知覺過程。在這一歷程中,人們首先體驗到的是自我的生理感受,然後,人們會在周遭的環境中,為自己的生理喚醒尋找一個合適的解釋。例如,根據這種理論,在情緒體驗的過程中,人們首先感受到的是自己生理表現與以往有所不同,如,覺得渾身發熱、心跳加速、手有點抖,接下來,會不由自主地到環境中尋找線索來解釋此時自己的生理表現。
換言之,情緒體驗更多取決於對自身生理喚醒的解釋,而不一定來源於真實遭遇。然而,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對同樣的生理表現可能會存在著不同的但都是合理的解釋,有的時候,人們會很難確定自己的生理表現是由哪一種因素造成的。由於難以準確地指出自己生理表現的真正原因,人們會產生對情緒的錯誤認識。在心理學上,將人們對自己的感受做出錯誤推論的過程稱之為喚醒的錯誤歸因(misattribution of arousal)。
生活情景解析
情緒二因素理論也可以解釋生活中或者影視中常常看到的場景:漂亮的女士處在危險中,英俊的男生英雄救美後與其喜結良緣;戀愛中的兩性在叢林中追來跑去,然後在角落裡的深情一吻;為了躲避危險一男一女攜手狂奔,然後是彼此情感的進一步升華;玩完刺激無限的過山車,年輕愛侶們的心似乎更貼進了等。這所有的場景都有一致之處,首先是相應的場景引發了人們的生理喚醒,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然後其間的人們有意或無意中將這種反應看做了“我為他(她)而心跳”(雖然認識不一定正確),最終導致了更進一步的相親相愛。
阿瑟·阿倫的研究給戀愛中的人一個啟示,那就是危險或刺激性的情境可以促進彼此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