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吉林機電工程學校成立於1963年,原名為吉林市拖拉機駕駛員培訓學校,為吉林市培養拖拉機駕駛員專業人才。1964年省政府決定將“延邊拖拉機駕駛員學校”併入,並將我校更名為“吉林市農業機械化技工學校”1993年,經省政府批准,在原校名基礎上另冠“吉林機電工程學校”,現已發展為一所具有50年歷史的國家級重點中等專業學校。
1998年晉升為省部級重點校,2000年被教育部評為首批國家級重點校。學校占地21.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7萬多平方米,教職工256人,其中高級講師67人,在校生5000多人。
現開設加工製造、交通運輸、信息技術、商貿與旅遊等四大類專業,涵蓋機電技術套用、數控技術套用、汽車運用與維修等16個專業。主要專業包括:汽車運用與維修、汽車商務、機電技術套用、電氣運行於控制、客戶信息服務、數控技術套用、模具製造技術、焊接技術套用、農村電氣技術、農業機械使用與維護、農村經濟綜合管理、農產品保鮮與加工、農產品行銷與儲運。
學校擁有汽車實訓中心、電氣實訓中心、汽車實訓中心,其中汽車實訓中心正在建設之中。能滿足教學需要的微機室、語音室、電教室、專業實訓室63個,建有閉路電視系統和具有300多個工作節點,與國際網際網路接軌,集多媒體教學、校園管理、電子閱覽、圖書管理等多功能於一體的校園區域網路,形成了相應的較為嚴謹的辦學體系。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校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能力教育為核心,全面深化教學改革,順利完成了從傳統的學歷教育到能力教育的轉變和跨越,實現了教學培養與市場需求的有效對接,並取得了豐碩的辦學成果。
發展歷史
吉林機電工程學校前身是“吉林市拖拉機駕駛員學校”,始建於1963年3月,座落在吉林市江南大長屯(原吉林市鋼廠舊址)。1964年省政府決定將“延邊拖拉機駕駛員學校”併入“吉林市拖拉機駕駛員學校”,並將學校更名為“吉林市農業機械化技工學校”。1993年,經省政府批准,在原校名基礎上另冠“吉林機電工程學校”。
建校初期,職工48人,在校生500人左右,占地面積約8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6700平方米。當年建校當年招生,首屆招生250人,共分為5個班。1963年到1966年共招四屆學生,計1000人(其中包括1964年延邊併入50人),1967年停招。1969年末,經中共永吉地委決定學校下馬,職工“插隊落戶”,走“五·七”道路。
1973年3月,開始復校。因原校址被占用,經吉林市農機局決定,選定現校址(原吉林市種馬廠),職工21人。當時可供利用的只有三棟破舊平房,一個馬廄、一個隔離廄。總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辦公設備只有二張辦公桌和一個鐵皮箱子。
1974年春天,建500平方米平房兩棟(學生宿舍、食堂),並開始籌建3000平方米教學樓,馬廄就成了當時最“理想”的教室。1974年9月,迎來了復校後的第一批工農兵學員,2個班,100人,學制二年。1975年和1976年,招收兩屆社來社區學生,計363人,在校生300~360人。到1976年末,職工由21人增加到65人,建築面積5800平方米,固定資產不足百萬。
1977年,我國恢復了高考制度,當年招生98人,2個班,從此,步入了統招統分階段。1978年,教學樓交付使用,馬廄改為實習工廠。
1989年末,省教委對全省中等專業學校進行“辦學基本條件”評估。由於學校基本設施不夠,被評為“基本不合格”學校,限期改進。學校就此事向主管局進行了匯報,此事,引起了吉林市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1990年4月,由吉林市計委牽頭,市農委、教委、財政局、農機局聯合來我校召開了現場辦公會,經研究決定籌建3000平方米教學樓。1991年複評時,教學樓已開始施工,摘掉了“基本不合格”的帽子。
1991年,學校將“農村電氣化專業”改造為“工企電氣化專業”、“
鄉鎮企業管理專業”改造為“工業企業管理專業”,增設“
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和“機械製造專業”,強化了技術管理知識和技能培養。
1993年,根據市場變化,重新調整專業。組建了
汽車運用工程、電氣化工程、企業管理工程、機械工程四個學科,成立共同課學科。先後開設了八個專業,並已具備相應的辦學能力,具有“機、電、管”特色四個工程學科的專業結構雛型已經形成,辦學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辦學規模和渠道不斷拓寬。1993年10月,經省政府同意,省教委行文,批准我校另冠“吉林機電工程學校”校名。
1993年3月,原吉林市郊區農機校整建制劃並我校。劃入占地面積16.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76平方米,固定資產485.610萬元,職工人數13人。
從1994年到2000年,是我校快速發展並走向成功的七年。在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思想的指導下,我校著重進行了改善辦學條件的基本建設。1995年,新建540平方米的實習工廠,3101.85平方米的男公寓;1996年,新建2215平方米的綜合樓;1997年,新建1402平方米體育館,2058平方米的圖書館;1998年,新建2100平方米學生食堂,組建了3000平方米的實驗中心,下設25個實驗室,新建標準的田徑運動場(四百米跑道),新建8000平方米柏油風雨操場(籃球場、排球場各四個);1999年新建8000平方米水泥幹道,校區進行了軟硬覆蓋,種植了花草樹木,草坪和綠籬。
1998年,省教委對全省
中專學校進行選優評估,我校被評為省部級重點中等專業學校。
1997年吉林省招生實行並軌,隨之而來的是高校擴招,高中升溫,中專生源急劇下降。面對“趙勝難、就業難”的困境,我校大膽解放思想,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先後開闢了黑龍江、遼寧、山東、河北四省,招生區域擴大到了六個省,實現了跨省、跨區域招生。在全校職工的積極參與下,招生人數逐年提高,從此,我校走出了低谷,擺脫了困境。
2000年5月,學校被國家教育部批准為“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中專)。
2000年,我校啟動了“能力教育”新模式。即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改革培養目標;以培養目標為指導,改革教學內容;以實訓教學為重點,改革教學方法;以學分為管理手段,改革管理模式;以能力考核為重點,改革考核辦法。
2002年學校“機電技術套用專業”被教育部列為全國
中等職業教育首批示範專業。
2004年,我校被教育部確定全國百所“半工半讀“試點學校之一;
2005年我校“數控技術套用專業”、“
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被教育部等國家八部委評為國家技能型緊缺人才培訓培訓基地,建成了吉林地區第一個汽車公共實訓基地。
2009年我校“汽車運用與維修”、“機電技術套用專業”、“數控技術套用”等三個專業被
吉林市教育局確定為重點建設專業;
2010年我校我校被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評為校企合作優秀人才培養院校,機電技術套用專業被評為機械行業全國骨幹建設專業;
2011年,學校通過了國家教育部辦公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關於“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學校建設計畫”第一批項目學校建設方案及任務書的覆核評審,正式成為了“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學校建設計畫”第一批立項建設學校。
師資隊伍
該校教學水平高,現有教師180人, 其中高級講師30人,中級講師90人,碩士生10人,是一支結構合理,師德水平高,後備力量強, 業務素質過硬的隊伍。該校能在地區行業中起骨幹示範作用,與吉林市高新技術開發區搞科研,產品己獲得了國家專利。
2020年4月,入選首批
中等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典型案例名單。
教學工作
近年來,該校本著“打好基礎注重實踐,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指導思想, 為促進教學工作的持續發展,在實行能力教育體系建設的同時實行“學分制”,以培養面向社會、 面向市場德、智、體、發展的一專多能的套用型、能 能力型人才,提高學生從業,擇業的能力。
該校重視新興科技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實驗中心擁有微機室、語音室、 建有閉路電視系統,還有設備先進的電教室及專業實驗室。 該校還建成集多媒備先進的電教室及專業實驗室。 該校還建成集多媒體教學、校園管理、電子閱覽、圖書管理等多功能於一體的,且與國際網際網路(INTERNET)接軌的,具有200多個工作站節的校園區域網路。
招生就業
該校十分重視畢業生的就業安置工作,積極拓寬應業渠道,安置畢業生就業。
幾年來,該校向中國人民解放軍五七零四工廠、吉林化纖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輸送大批優秀人才,並在繼續選送。
該校還與吉林市一些頗有實力的企業建立了長期的人才供需關係。
該校在廣州、深圳、珠海、大連等地建立了畢業生就業安置基地,我專門機構負責在當地企業安排
該校畢業生,己在廣州、大連等地企業輸送畢業生1600多人,學校向社會及學生的承諾是:所有畢業生一律安置就業。如畢業生得不到安置,三年學費全部退還。為保證學生的合法權益,學校在學生入學後即與學生或家長簽定經過法律公證的《就業安置協定書》。
續讀升學
該校為畢業生讀大學創造了極佳的條件。學生在校學習三年期滿可根據所學專業報考全國任何一所大學,實行對口升學。
該校既有高質量的中專教育,又有高等職業教育,既有對口升學教育,又有成人自考大專本科函授教育。學生在校期間,利用業餘時間可以修完大專或本科課程。
合作辦學
該校積極與加拿大COMPUTER技術學院開展聯合辦學,為畢業生到國外深造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人才培養
該校始終堅持“三個面向”的培養目標,為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實行“雙證制”考核,學生除了可得到本專業畢業證,還可得到相關專業的技術等級證, 如汽車修理等級證,電工等級證,計算機等級證,珠算等級證及會計證等。隨著
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該校採用“學分制”
彈性學習制度,學生在校期間根據自身能力確定學習時間,只要達到規定的學分,即可獲得畢業文憑。 學生還可以攻讀其它專業課程。 也可以拿到其它專業的畢業文憑。 該校辦有高水平的駕駛員培訓學校,學生可學習汽車駕駛、考取駕駛證。 該校還為品學兼優的特困學生提供勤工檢學的條件。
建校以來,該校己為國家培養大批優秀人才,有的畢業生讀完了大學本科,有的正在讀研究生,不少畢業生以其紮實的基礎知識,過硬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工作表現己成為各單位領導或工作中的骨幹力量,學校也因此得到了社會的高度評價和廣泛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