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辦學規模,辦學特色,辦學條件,教學樓,實驗樓,綜合樓,體育館,羽毛球館,藝術中心,辦學成績,文化傳統,校徽,校訓,校風,教風學風,校歌,社團,加拿大高中班,單位榮譽,
歷史沿革
吉林市第一中學校是一所具有百年辦學歷史的傳統名校,始建於1907年(清·光緒33年),初名為吉林中學堂,1959年定名為吉林市第一中學校,1978年被確定為省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2003年被評為省首批素質教育示範性高中。
辦學規模
學校坐落於
松花江畔(
松江南路1號),曾遷址六次,現校區占地面積28.5萬㎡,建築面積13.6萬㎡。學校現有91個教學班,在校生5千餘人,教職工390人,其中特級教師11人,首席教師7人,高級教師120人,國家級優秀教師8人,國家級學科帶頭人5人,省級各類優秀教師52人,市級各類優秀教師115人。全校具有國家、省、市各類榮譽稱號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60%以上。
途經公交線路:
溫德橋站(松江西路):1線;
市一中站(黃旗路):7線、51環線;
市一中東門站(農林街):9線、16線、36線、57線、209線、213線、216線、302線。
辦學特色
自2006年來,學校確立了“為每一位學生的終生幸福奠基”的辦學理念和全面建設精緻化、精良化、精品化、特色化、現代化、國際化的省內著名、國內聞名、國際知名的可持續發展的素質教育學校的辦學目標,確定了“獨立學習、自主發展、志存高遠、追求卓越的能夠理解幸福、創造幸福、體驗幸福、奉獻幸福的高素質人才”的培養目標,實施了“幸福教育工程”。在省、市領導的關懷下,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科學發展觀,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依法辦學、科研興校,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不斷提高,形成了以高效課堂為核心,以德育·美育·心理健康教育為特徵的幸福教育辦學特色,收到了顯著成效。
辦學條件
吉林市第一中學校有三個教學樓,一個實驗樓,一個綜合教學樓,一個圖書館,兩個學生公寓,一個體育館,一個羽毛球館,一個報告廳樓,一個藝術中心,一個三層的餐飲中心(校內超市在餐飲中心一層)和一個行政辦公樓。 教學樓、實驗樓、綜合教學樓、圖書館、報告廳樓之間可以在樓內直接穿行。
教學樓
所有教學樓的所有樓層兩側都設有至少兩個廁所,每個走廊都設定了火災報警開關和煙霧探測器。每層樓的固定位置都掛著消防疏散圖。設定“階梯教室”,通常用來進行公開課、進行選修課或滿足其他活動需要。普通教室都配備了計算機、
投影儀,可以進行多媒體授課,同時,每間教室都設有一整塊固定黑板和半塊固定白板,教室側面還設有一塊固定黑板。
實驗樓
吉林市第一中學校重視學生的動手能力,為學生準備了完備的實驗設施。實驗樓中具備高中的化學、生物和物理實驗所需要的所有儀器、藥品,並且實驗樓內有不止一個各科的實驗室,例如物理普通實驗室之外,還有物理創新實驗室等實驗室。所有的儀器由教師課前為學生準備、調試好。物理實驗室內配備了
學生電源和根據實際課程需要的儀器。化學實驗室配備各種課程需要的試劑、儀器,每兩個操作台共用一個水槽。生物實驗室配備一管日光燈便於學生使用顯微鏡時更易觀察。所有的實驗室都有可升降的黑板。
綜合樓
樓內設有
微機室、美術教室、音樂教室、心理課活動室、航模活動室、奧賽教室、模擬聯合國活動室和普通教室。普通的教室通常用來讓學生上選修課。
體育館
體育館共有三層,設有兩個籃球場(其中一個帶有觀眾席)、一個排球場、一個桌球室和一個健美操室。觀眾席可容納3000餘人。同時還設有火災報警開關和
煙霧探測器等。
羽毛球館
羽毛球館中設有十二塊羽毛球場地,還設有男女浴室供教職員工使用。
藝術中心
我市中國小藝術中心全面竣工,它坐落於吉林一中校園內,占地面積近一萬平方米,整體建設投入四千多萬元,規模僅次於市人民大劇院。
近年來,國家非常重視學校藝術教育工作,我市也在軟硬體上不斷加強對藝術教育工作的推進和落實,該中心的落成促進了我市學校藝術教育的整體發展。市教育信息中心信息技術科科長張樹微:
【同期聲】走進市中國小藝術中心,第一感受就是空間寬敞。該中心為一個兩層建築,包括舞台區、一層觀眾區及二層觀眾區;台口到觀眾區最後 場距為28米,觀眾區中心寬度為34米,舞台深17米,台口寬19米,有1200個席位。
張樹微介紹,中心的音響採用世界一線品牌。全場設定5個音響,標準的劇場設計,保證入耳聲音清晰、悅耳,滿足演出、會議等基本功能。燈光配備採用國內頂級品牌,三十多束搖頭光束及無極變色燈光會使舞台更加絢麗。舞台大螢幕由一塊大屏和四個小屏組成,把六塊大屏連在一起使用很少見,屬先進水平。
【同期聲】有了以上的硬體支撐,新落成的市中國小藝術中心不僅為我們的藝術教育活動提供了場所,並且還滿足藝術教育多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日後,它將為我市的校園藝術節,文藝匯演,以及美術、書畫、藝術作品展等提供場地,還可以滿足大型會議的舉辦,再過一個月,藝術影院也將配備到位,屆時,又將滿足電影放映的需求。
辦學成績
為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同時為那些想把子女送到國外讀大學和就業的家長提供正規、安全的渠道,2009年,經
吉林省教育廳和加拿大新思科舍省教育部批准,吉林市第一中學校與加拿大
新斯科舍省(NOVA 1978年國家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學校高考成績連年居全省前列,90年代以來學校共有千餘人在與國際奧賽接軌的五個學科競賽中獲獎。
學校連續多年包攬吉林地區高考理科前十名。前後培養出了馬駿(北京市委組織部長、革命烈士)、祝銘山(國家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首任一級大法官)、范士合(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長征運載火箭”副總設計師)、馬宗晉(中國中科院院士、國家地質構造學和地震預報著名科學家)、周廉(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超導專家)、
王澤山(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軍(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等幾十位革命領袖、國家領導人、學部委員、中科院院士和一大批國家建設事業的高精尖人才,造就了王軍(1978年高考吉林省理科總分第一名)、岳奕(1980年高考吉林省理科總分第一名)、
周蕊(1989年高考吉林省理科總分第一名)、肖蕭(2003年高考吉林省文科總分第一名)、
李春曉(2003年高考吉林省理科總分第一名)、
薛鵬博(2006年高考吉林省理科總分第一名)等吉林省高考狀元。吉林2010年高考成績公布,該校
程思佳、
徐勁松同學以702分總成績並列奪得全省理科高考狀元。2013年,王星藝同學以702分的高分成為全省理科狀元。2015年,倪寶華同學以708分(包括5分物理競賽加分)的高分並列成為全省理科狀元。1987年鄧穎超同志曾親筆為吉林一中題詞:“承前啟後,繼往開來”,作為吉林省最好學校之一,吉林一中一直引領著吉林市基礎教育的旗幟,在吉林市,每一所中學,每一個家庭乃至每一位學生,都以能考入吉林一中為驕傲和自豪,吉林一中是江城人民希望的搖籃,是一所實力雄厚、發展迅速、業績卓著的重點中學。在吉林省內享有極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優異的辦學成果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同,多次在該校召開省級現場會,並先後榮獲了全國精神文明先進單位、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群體工作先進單位、全國教育教學管理示範校、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先進單位、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單位、國家級體育傳統項目(田徑)學校、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學校、吉林省學校衛生安全工作先進集體、吉林省綠色學校、吉林省依法治校示範校等各類榮譽百餘項。2017年,被評為“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
文化傳統
校徽
吉林市第一中學校的整體校徽結構為圓形,象徵和諧校園和和諧的校園生活。校徽上半部為紅色,意為初生的太陽,象徵蒸蒸日上和輝煌未來。下半部為藍色,象徵吉林一中海納百川、博採眾長的寬廣胸懷。中間白色圖案是漢字“一”和“中”的剪影疊合,如同雄鷹展翅,寓意吉林一中和其所培養的莘莘學子積極向上、搏擊長空的雄姿,表達了吉林一中人的志存高遠的理想和抱負。下半部以藍色為底色,白色的“1907”代表吉林一中創始年份,寓意學校歷史悠久,象徵吉林一中承前啟後,彰顯“為每一位學生的終身幸福奠基”的辦學理念,同時也為學校未來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寬廣厚重的根基。 “吉林市第一中學校”分別用中英文表示,表明吉林一中是一所倡導開放辦學、走國際化道路的學校。 吉林一中校徽的“鷹”給人以一種積極向上、向前飛行的動勢,靜中有動、穩中求勝,體現吉林一中既務實穩健又銳意進取的工作、學習作風。
校訓
敦品勵行,熱心向學
解讀
一、“敦品勵行,熱心向學”是學校光榮傳統的再現
早在建校之初的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七月,兼任吉林中學堂和滿蒙兩科監督的顧德寶就制訂了《中學堂創辦章程》,規定了學校管理規範,確定了“敦品勵行,熱心向學”的校訓。秉承這一校訓,吉林中學堂從創辦之初就固守“端正趨向,造就通才”,“智育體育而外尤宜注重德育”的信條,注重在師生中敦進品德、激勵作為,樹立風氣,培植傳統。學堂開學僅四個月,“教職各員各能盡其職司,相助為理,而學生等亦復循循規矩,爭自磨礪,略無囂張之習”。這種嚴謹治學風尚,使得學校從誕生之日就處於很高的起點,為日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建校百年來,歷屆學子們以救國圖強為己任,胸懷興國之志而發奮學習。辛亥革命時期,面對當局喪權辱國的行徑,百餘名熱血青年拍案而起,積極參加護路鬥爭;“五四”運動時期,正在天津領導學生運動的馬駿等人串聯吉林各學校組織了學生聯合會,醞釀並發動了大規模的反帝愛國運動;“五卅”運動時期,學生們高呼“打倒帝國主義”的口號,走向街頭,與反動當局展開了艱苦卓絕的鬥爭;日偽統治時期,學生們傳看進步書籍,傳唱進步歌曲,以各種方法與奴化教育相抗爭;國民黨統治時期,他們同仇敵愾,聯合舉行反飢餓、反內戰的示威遊行┄┄
一中的學子們歷來都把自己的命運同民族解放聯繫在一起,他們為國而憂,為民族的復興而吶喊,在革命鬥爭的洗禮中磨礪愛國之心、報國之志。在百年的辦學歷史中,造就了馬駿、姚新一、曹國安、王以哲、周建華、李光漢、張方責等一大批革命家、革命先烈。新中國成立後,一批又一批的一中學子為了祖國繁榮昌盛而刻苦讀書,湧現了懷抱“中國何日富強”憂思的礦產學家岳希心、不忘“病夫之恥”的地質學家馬宗晉、認定“沒有強大的國防,就沒有自己國門”的軍事科研專家王澤山、在科學海洋中不斷開拓超越的超導材料專家周廉等一大批四化建設的中流砥柱。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張蕊、劉振寧、王軍、岳奕、周銳、肖瀟、李春曉、薛鵬博等熱心向學的學子們,以優異的成績獨占鰲頭,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接班人。
二、“敦品勵行,熱心向學”是素質教育對學生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教育要為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各級各類合格人才,所有這些人才,都必須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社會主義事業,具有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而艱巨奮鬥的奉獻精神,都應該不斷追求新知,具有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於創造的科學精神”。這種“四有、兩愛、兩精神”即是現階段我國教育的最終追求。
我們正進行著前所未有的素質教育。根據素質教育的目的與素質的基本分類,素質教育顯然負擔著三大基本任務:
第一,培養學生的身體素質。這是素質教育的基礎。
第二,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心理素質是素質整體結構的核心,每個學生都是通過自己的心理活動接受各種素質教育的,心理活動越積極,就越會主動地去接受教育,從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心理素質教育的任務是:發展智力和培養能力;培養非智力因素;講究心理衛生,保持心理健康;掌握心理系統的初步知識,具有自我調控能力;具備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能力。
第三,培養學生的社會素質。社會素質是以身體素質為基礎,以心理素質為中介獲得的。它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業務、審美、勞動技術等多方面素質。學生社會素質教育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政治認識、政治觀念與政治理想;養成正確的思想認識、思想觀點、思想情感和思想方法;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道德情操,養成正確的道德行為;掌握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並具有廣博的一般文化修養和專門的知識、技能;養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審美情趣與美感,培養認識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具備一定的勞動知識和技能,熱愛勞動並形成勞動人民的思想情感。
概括起來說,學生身體素質、心理素質與社會素質都屬於“品”的範疇。“敦品”就是要求學生在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素質方面勉勵自我、敦促自我、開發自我、完善自我。“勵行”是指激勵和約束自己的行為。要求學生一方面通過實踐來獲取正確的思想認識,發展自身素質,另一方面要注重把自己的認識落實到實踐中去,從而完成理論與實踐、認識與行動的完美結合。
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熱心向學”四個字,高度概括了素質教育對學生學習的基本要求。當代教學改革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在教學觀念上將學生作為教學的真正主體,即:強調“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的學習活動,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一是要求學生要有正確的學習動機、學習目的。二是要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三是要有堅毅的學習毅力。四是要有勤奮、勇敢、自信、謙虛、謹慎、細緻、樂觀等學習性格。這些基本的個性品質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水平、學習質量。而“熱心向學”正是要求學生,從“心”入手培養自己良好的個性化的學習心理因素,以適應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個人發展的需要。
三、“敦品勵行,熱心向學”是精品化人才成長的必然選擇
吉林一中以新校區建設整體竣工為標誌,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在這個新的歷史時期到來的時候,我們又不失時機地提出了“全面建設精緻化、精良化、精品化、特色化、現代化、國際化的省內著名、國內聞名、國際知名可持續發展的素質教育學校”的內涵發展目標,其核心任務是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教育創新,堅持走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和教育國際化道路,塑造走向世界的精品化人才。而這一辦學目標的實現,除了以精緻化的管理為基礎,以精良化教師隊伍為保障,以現代化的教育設施、教育思想、教育手段為依託之外,還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教育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內在動力。教育學生“敦品勵行”,真正成為具有“四有、兩愛、兩精神”的人,是學生走向成功的基礎,而教育學生“熱心向學”,使其具有正確的學習目的、堅強的學習毅力、濃厚的學習興趣和與人合作的學習態度,又是學生成才的必然條件,二者決不可偏廢。
總之,“敦品勵行、熱心向學”是我們創辦優質化學校必須著力開發的學生動力因素,是成功人才成長的必然選擇。它不僅在歷史上對於一中學子起到了巨大的激勵作用,而且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對於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仍然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是學生終身可以受用的座右銘。
校風
相助為理、爭自磨礪
解讀
一、“相助為理,爭自磨礪”反映了吉林一中百年歷史傳統,是學校的百年文化積澱
“相助為理,爭自磨礪”出自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中學堂(吉林一中前身)監督兼教務長顧德保的呈文。原文為:“堂內職務教務員各盡其職司相助為理,而學生等亦復循循規矩爭自磨礪。”
“相助”,是互相幫助之意。“為理”,是作為或成為,“理”是道理,規範、準則, “相助為理”是說把人與人之間的幫助與合作,作為辦學的規範、準則、風尚,“爭自”是自覺地爭取。“磨礪”,砥礪磨練的意思。“爭自磨礪”是說學生都能自覺地投身到各種教育活動中去,磨練自己的品德,增長自身才幹,使自己成為有用的人。“相助為理,爭自磨礪”八個字高度概括了吉林一中自創建以來各種人物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和趨向,構成一種學校特有的教育心理環境,成為影響學校生活和學校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中的教師是一個優秀的群體,“相助為理”是一中教師的行為風範。百年來,他們同舟共濟、榮辱與共,執著追求,無私奉獻。從晚清中學堂到改革開放的今天,雖然校址幾度變化,雖然人員多次更迭,但他們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沒有變,對學校興旺發展的熱切期待沒有變,對事業恪盡職守無私奉獻的高尚精神沒有變,他們是一群具有專業幸福的教師,富有創造精神和能力的教師,是一個追求專業持續發展和自我超越的群體。20年代的文理通才謝中老師,50年代全國模範教師王正緒、吳素貞,80年代特級教師賈萬里、陳啟超、張太平,新時期特級教師劉增才、汪傑等就是這個群體的代表。他們不僅以“嚴謹治學”,“教書育人”而頗負盛名,而且以自身的學識和人格的魅力打造並自身融入了一個虛懷若谷寧靜致遠、相互啟迪,共同發展的群體當中。
從滿清中學堂的81名學生,到今天吉林一中的5000多名學子,學校的發展靠的是這支優秀的教師群體,而優秀群體的壯大與發展,靠的是“相助為理”的群體風尚和行為習慣。建校之初,學校就開始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曾要求教師參加省市各種教學研究活動,學校教職員均為“教學研究會”會員。學校還利用寒暑假集中對教師進行業務培訓。新中國成立以後,學校採取多種措施提高教師素質,從而培養了一批學有專長、富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學科帶頭人,成為教師隊伍的中堅力量。
進入21世紀以來,學校以“名師工程”為重點,帶動“名校工程”。學校領導班子堅持“終生學習”的時代理念,為每一位教師創造學習機會和學習條件。這期間組織教師參加了各種學習活動,創辦了教師發展學校,實行了“首席教師聘任制”等等,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引領和培訓教師向研究型、學者型、專家型方向發展。
“吉林一中青年教師協會”創辦與發展,是對“相助為理”校風的最好詮釋。 在這個青年教師成長的大家庭中,老教師言傳身教,青年教師虛心學習,極大地最佳化了教師隊伍。至2007年止,全校教師中具有國家、省市級榮譽稱號的教師占60%以上。其中特級教師11人,首席教師7人,高級教師132人,國家級優秀教師8人,省級各類優秀教師49人,市級各類優秀教師105人。
在新的歷史時期,“相助為理”不僅是教師的個體行為,而且發展成為校際間的行為風尚。80年代與東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省實驗中學等建立了校際間協作關係,90年代與東北三省12所學校建立了科研協作體,又牽頭成立了吉林市美育聯合體。進入新世紀以後,學校又進一步打開校門,與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合作辦學。在“相助”過程中,學校不僅汲取自我發展的營養,而且為普通教育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爭自磨礪”是歷代一中學生的行為準則。從吉林中學堂創辦之日的“端正趨向,造就通才”,到省立一中時期的集訓練、管理、人文教化的“三位一體”,直至改革開放後“以人為本”、“為每一位學生的終生幸福奠基”,學校歷來注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放在一切教育工作的首位。一代又一代的學生懷抱愛國之心、興國之志發奮學習,勵練自己的思想和意志。辛亥革命時期,他們“割指血書”,高唱《國事悲》,《英雄淚》,呼喚民眾對革命支持同情。“五·卅”運動時期,他們高呼“打倒帝國主義”的口號,走向街頭,與反動當局開展了艱苦卓絕的鬥爭。日偽統治時期,學生們傳看進步書籍,傳唱進步歌曲,採取各種方法與奴化教育相抗爭。國民黨統治時期,學生們同仇敵愾,聯合舉行了反飢餓、反內戰的示威遊行。革命鬥爭磨礪了學子們的愛國之心、報國之志。學校中地下黨員組織不斷發展壯大,並造就了馬俊、姚新一、曹國安、王以哲、周建華、李光漢、張方責等革命家、革命先烈。新中國成立以後,一中的學子們為了祖國的繁榮強大而刻苦學習。礦產學家岳希心懷抱“中國何日富強”的憂思,櫛風浴雨孜孜以求,地質學家馬宗晉不忘“病夫之恥”,求知若渴。軍事科研專家王澤山認定“沒有強大的國防,就沒有自己的國門”,因而在科學的道路上執著追求。超導材料開拓者周廉深感“科學就像沒有航標的大海,許多未知的領域,只有大膽地探索前進,才能領略其中的奧秘”,促使他不斷成功,不斷超越。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以王軍、岳奕、周銳、肖瀟、李春曉、薛鵬博等高考狀元為代表的新時代學子挑戰應試,矢志不渝,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接班人。他們充分詮釋了一中學子“爭自磨礪”的行為準則。
二、“相助為理,爭自磨礪”順應了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
合作是學校組織產生的基礎,也是教育發展的重要機制。美國管理學家巴納德指出,共同的目標,協作的願望信息和溝通是構成組織的三大基本要素。其中,共同的目標是組織存在的核心。因為沒有共同的目標,就不會產生相互協作的願望,沒有相互協作的意願,就沒有進行信息溝通的需要,因此,目標是組織的基本要素。一個恰當明確的辦學目標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它指明了學校發展的方向,具有激勵作用,能夠鼓舞全校教職工的士氣,激勵他們共同為辦學目標的實現而努力,同時具有衡量評價作用,它是評價學校工作成效,考核成員工作績效的重要依據。
吉林一中順應教育改革的潮流,抓住跨越式發展的機遇,堅持科學發展觀,確定了新時期學校發展目標,即:全面建設精緻化、精良化、精品化、特色化、現代化、國際化的省內著名、國內聞名、國際知名的可持續發展的素質教育學校。
這個獨樹一幟、鼓舞人心、切實可行的奮鬥目標,反映了學校領導獨特的教育思想,體現出遠大的教育追求,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而這一目標的實現,又必須有和諧高效的組織機構作保證。管理學家卡爾森指出,高效的組織機構應當具備以下特徵:直接的,明確的權利和職責路線;順利而連續的工作流程以及全部管理活動的自然結合;每一職能部門能最有效地發揮作用;便於協調和傳遞信息;定期對每一職能部門的工作進行評價;組織中的每一個人都有良好的士氣和高度的工作的滿足感。
按照這一理論,學校首先從管理入手,努力構造學校合作,高效,創新型組織機構。一是確定工作流程。明確達到辦學目標應該由哪些方面或環節組成,進而設計出工作任務銜接,崗位銜接,時間銜接的工作流程。二是定崗定編建立職能部門和成員的崗位責任制,實行獎優罰劣。三是鼓勵部門合作,教師以老帶新,充分發揮骨幹教師作用。
在加強學校管理的同時,注重了學校團隊文化建設。在新的歷史時期創造性地提出了“為每一位學生的終生幸福奠基”的辦學理念,從而為學校組織樹立了一面旗幟,吹響了新時期工作的號角。依照這一理念,學校又精心策劃了各項教育工作,提出了“幸福工程”的美好藍圖。學校辦學理念的提出和實施,體現了組織成員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工作態度、行為取向,並將這一群體意識滲透到組織成員的心靈中,附著在組織成員的行為上。在這一理念引領下,努力倡導團隊精神,培養合作意識。首先,學校領導以身作則,率先垂範,用組織精神約束自己的言行。其次,善於發現師生員工中的先進人物,把他們樹立為全校學習的榜樣,用他們的先進事跡教育和鼓勵全體教師,使組織精神為更多的人們了解、所接受。努力構造學習型學校,鼓勵教師間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堅持了十多年並不斷發展壯大“青年教師協會”是學校一代又一代青年教師向有經驗的老教師學習教育思想,教育方法,鍛鍊提高自己的最好課堂,促進了他們向“學者型”“專家型”的方向發展。新時期創建的教師發展學校,實行了骨幹教師研修制,立足校本培訓,為骨幹教師的再提高增添了動力,提供了平台。在全市首推的“首席教師聘任制”,充分發揮名優教師的示範作用和骨幹作用,給他們出題目,加擔子,讓他們在培訓隊伍方面發揮傳、幫、帶的作用。
從上個世紀“校以人名,人以校名”的提出,到新時期“為每一位學生的終生幸福奠基”,從建校之初的“相助為理”,到改革開放的“和諧學校”,“學習型學校”,吉林一中百餘年來精心培養著團結、協作、高效的組織精神,唯有這種精神學校才能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斷發展不斷提高,唯有這種精神,我們才能培養出一批又一批時代精英,創造出一個又一個業績,唯有這種精神,我們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歷史使命。
三、“相助為理,爭自磨礪”體現了素質教育的要求,是學生成長的重要途徑
學校組織的核心任務是培養人。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人們對學生的傳統被動地位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主體性教育則是以弘揚學生的個體性為宗旨,以構建能夠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新型教育結構為途徑,以造就自主性發展的人為直接目標,並通過培養學生的進取意志和創造精神,積極促進社會發展與進步。主體性教育旨在開啟和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參與意識,塑造和弘揚學生的主體人格,從而使學生成為教育活動和自身發展的真正主體。“爭自磨礪”,就是在承認學生主體性的基礎上,使學生成為一個自主發展的人,在各種教育活動中鼓勵學生去參與,去體驗,去磨練,去創造。
吉林一中百年辦學歷史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學生,他們身上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有著清醒的自我認識,有著積極進取的自我形象,有著遠大而明確的努力目標,有著光明和務實的願景,有著自我成長的渴望,有著“爭自磨礪”堅忍不拔的意志和動力。
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是以活動為中介的,學生只有投身於各種活動之中,其主體性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一方面,通過活動不斷地將人類文化知識據為己有,另一方面通過活動使學生受到體驗,得到磨練。在教育承載著培養“四有”新人光榮任務的今天,自我管理的問題日益成為人們共同面臨而又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和實踐課題。自然生態環境的不斷失衡,自然資源和能源的不斷耗竭,人口的急劇膨脹,熱戰和冷戰的持續不斷,這一切都迫切要求人類學會自己管理自己;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學習工作壓力的不斷增大,心裡的失控和身體的失調,這一切都迫切要求我們每個人都要加強自我管理;知識經濟的到來,終身教育的產生,管理工作方式的不斷分散化,個人自主性的增強,這一切都要求人們實施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是指處在一定社會關係的人,為實現個人目標有效地調動自身能動性,規劃和控制自己的行動,訓練和發展自己的思維,完善和調解自己心理活力的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開發,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的活動過程。說的通俗一點,就是自我“磨礪”的過程。它的立足點和歸宿是師生的自主教育,真正還原了教育中“人”的主體地位,從而喚醒、塑造、完善人的生命意識,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熱愛生命,發展生命。
在“為每一位學生的終生幸福奠基”的今天,我們呼喚“爭自磨礪”,就是要強調創新教育中的自我管理,強調了學生對自己的思想行為進行自我完善,自我監督,自我控制,自我評價的過程,強調了學生要通過各種富有教育意義的活動(包括學習活動)修養自己的身心,發展自己的能力,磨礪自己的意志,完善自己的人格,讓學生自主成長。“爭自磨礪”自主管理,使“以人為本”的口號成為具體的行動,是學校工作的升華。
教風學風
教風
嚴謹、負責、精深、創新
學風
勤奮、自勉、敏捷、實效
校歌
奠基幸福
作詞:夏軍
作曲:董立強
白山松水,
關東故鄉,
有我們難忘的家園吉林中學堂,
敦品勵行,熱心向學,
薪火傳承,昨天青春熱血,揮灑華夏,學子立志挺起民族脊樑,
獨立學習,自主發展,
奠基的是幸福,放飛的是理想。
啊~吉林一中,啊~吉林一中,
我們的幸福在這裡奠基,
我們的人生從這裡起航。
青山綠水,
魅力江城,
有我們幸福的家園吉林一中,敦品勵行,熱心向學,
薪火傳承,今天胸懷朝陽,志在四方,
桃李爭艷再鑄世紀輝煌,
志存高遠,追求卓越,
奠基的是幸福,實現的是理想。
啊~吉林一中,啊~吉林一中,
我們的幸福在這裡奠基,
我們的人生從這裡起航。
社團
吉林市第一中學校於2007年建立了
模擬聯合國社團,該社團是吉林市學校中第一個成立的模擬聯合國社團。社團發展至今,先後參加了
北京大學中學生模擬聯合國大會、愛夢模擬聯合國、UMUNC模擬聯合國、蔚藍模擬聯合國(WEMUN)等諸多全國與地區級別的會議。社團於每年9月初招新,並於第二年寒假期間在校內召開會議。值得注意的是,該校於2013年1月舉辦了第一屆吉林市模擬聯合國大會,帶動了吉林地區多個學校建立了模聯,並於2014年2月與愛夢模擬聯合國合作舉辦了東北地區的會議,加強了與東北地區各校間的交流,也將模擬聯合國活動中的“危機聯動”體系引入了東北地區。
加拿大高中班
經吉林省教育廳和加拿大新斯科舍省教育部批准,吉林一中與加拿大新斯科舍省(NOVA SCOTIA)北新教育中心(高中)合作開辦了“加拿大高中班”。“加拿大高中班”學制三年,學生註冊加拿大新斯科舍省教育部學籍,採用加拿大原版教材,學習加拿大高中課程,由經加拿大新斯科舍省教育部認證的師資進行全英語小班額授課。學生修滿學分後獲得加拿大高中畢業證書,可以申請所有英語國家大學,申請加拿大多所排名前列的大學還可免托福、雅思考試。
吉林一中加拿大高中班辦學6年,升學率100%,畢業生都已順利赴海外求學。2012-2014三屆畢業生共41人收到154份海外大學錄取通知書,其中來自世界排名前百的加拿大多倫多、麥吉爾、英屬哥倫比亞、阿爾伯塔等加拿大大學的錄取通知書31份,加拿大醫博類前十的女王大學、麥克馬斯特大學、渥太華大學、西安大略大學的錄取通知書19份,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美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14份,澳洲國立等澳洲大學錄取通知書2份,瑞士大學錄取通知書2份。41人次獲得國外大學入學獎學金,最高為1.8萬美元,三屆畢業生獲國外大學獎學金總額折合人民幣112萬元。
根據三屆畢業生的國外大學申請情況,加拿大高中班可以將中考540分以上的學生送進世界大學排名比清華、北大還靠前的海外名校,將中考500分以上的學生送到相當于吉林大學的海外大學。
單位榮譽
2017年,第五屆全國文明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