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曉村(1913年8月28日—1937),生於雙陽縣佟家鄉太陽嶺村。原名鄧榮貴,曾用名周建華,筆名碧天。1932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共青團吉林市特支書記。1937年冬,抗聯三師在開原砬子山與日本鬼子交戰,在敵人多於我軍十倍兵力的情況下,鄧曉村為保存抗聯隊伍,掩護同志突圍,壯烈犧牲,年僅24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鄧曉村
- 別名:周建華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雙陽縣佟家鄉
- 出生日期:1913年8月28日
- 信仰:中國共產黨
- 主要成就:1932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人物簡介,生平經歷,少年立志,投身革命,地下鬥爭,抗聯歲月,以身殉國,
人物簡介
鄧曉村原名鄧榮貴,曾用名周建華,筆名碧天。1913年8月28日,出生在雙陽縣佟家鄉太陽嶺村。1926年考入雙陽中學。1930年考入吉林省立第一高中——吉林一中。1932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共青團吉林市特支書記。1933年初,鄧曉村開始負責吉林市黨的地下交通站工作。1933年5月,中共吉林特支遭到破壞,組織上派他到磐石任共青團磐石縣委委員,化名周建華。1934年冬,黨組織派他到南滿游擊隊,在楊靖宇領導下,參加了臨江、八道江、五道溝等大小几十餘次戰鬥。1935年2月,鄧曉村被任命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二教導團政治委員。1936年春改善任抗日聯軍第二師政治部主任,同年5月,鄧曉村任抗日聯軍第三師政委。1937年冬,抗聯三師在開原砬子山與日本鬼子交戰,在敵人多於我軍十倍兵力的情況下,鄧曉村為保存抗聯隊伍,掩護同志突圍,壯烈犧牲,年僅24歲。
生平經歷
少年立志
鄧曉村原名鄧榮貴,化名周建華,筆名碧天。1913年農曆八月二十八日,出生在吉林省雙陽縣佟家鄉太陽嶺村。1920年,擔任縣農務會長的父親鄧秀山因天災糧食欠收,無奈減免了農民應交的谷稅,而激怒了縣知事,被抓進監獄,為了贖父親出獄,家中賣掉了農田,又將其年僅16歲的三姐聘出。年幼的三姐在婆家不堪虐待,鬱悶而死。父親蹲監,三姐慘死,家境的破落給童年的鄧曉村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1926年鄧曉村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雙陽中學。1930年春,當時地下黨員肖丹峰正在這所中學任教務主任,兼國文、歷史教師。通過肖丹峰的啟蒙教育和閱讀進步書籍,鄧曉村懂得了不少人生哲理。他揮筆寫出了一篇題為“我們為什麼要活著”的文章,文中寫到:“我總括地答一句,人為什麼要活著,就是要拿出滿腔熱血來澆灌人類含苞待放的花,待花開之日,小我身殼雖死,而精神可寄托在大我之中而永遠活著。”
投身革命
1930年暑期,鄧曉村於雙陽中學畢業,考入吉林省立第一高中——吉林一中。
1931年爆發了“九·一八”事變,國難當頭,民不聊生,鄧曉村的內心無比悲憤。此時,他寫了大量的日記和散文,抒發感慨。鄧曉村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反日情緒,引起當時黨的地下組織的關注。吉林女子師範學校教師、地下黨員李世超同志通過開展一些進步活動,主動地接觸了鄧曉村,黨的培養和教育使鄧曉村看到了中國的希望和光明所在。
1932年5月,鄧曉村光榮地參加了中國共產黨。1932年下學期,根據黨的指示,鄧曉村積極參加並領導了吉林一中的反對讀“四書”、“五經”運動,並和同學一起趕走親日派訓育主任榮緒。在榮緒離校的時候,學生們吹號打鼓,並在馬車上插著“送訓育主任老師榮歸故里”的白紙長條旗,象引魂幡一樣,為榮緒送行。鄧曉村領導的一中反讀經運動的勝利,對吉林女師、毓文中學影響很大,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反滿抗日的熱情。
由於鄧曉村政治上比較成熟,又非常喜愛文藝,善於演講,因此,黨組織決定由他擔任共青團吉林市特支書記。在做團的工作期問,他秘密地發展了不少進步青年入團。這個期間他先後寫了12篇富有戰鬥力的文章和56首詩,嚴厲地譴責和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腐朽沒落的社會制度。
這年暑假,鄧曉村回到磐石(1931年冬,家從雙陽搬到磐石縣城北門外)。在四祖母的包辦下與農村姑娘閻慶蓮結了婚,開始曉村不同意,後來他想通了。一個婚姻不能自主的農村姑娘有什麼錯,這是社會造成的,我要幫助她提高文化,提高覺悟,走向革命。他手把手的教妻子寫字,讀書寫信,經常給妻子講述日軍屠殺中國人的罪行,在他的耐心幫助下,年輕而樸實的妻子懂得不少革命道理。這期間,鄧曉村對妻子閻慶蓮、妻妹閻玉梅講了要開展一次反日活動的打算,閻慶蓮和閻玉梅聽後非常支持。於是他們買些色紙,在一天夜裡把窗子用毯子遮好,寫了許多“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愛國青年覺悟起來,我們不做亡國奴!”等反日標語,連夜到工廠、學校商店門前散發。他們機智地把寫有“日寇滾出中國去!”的標語貼在日本警備隊和偽警察署的大牆上,日本人看了哇哇亂叫,急忙出動警察到處搜捕,這件事轟動了磐石縣城,給磐石人民極大的鼓舞。
地下鬥爭
1933年初,根據當時鬥爭形勢需要,吉林特支決定,在吉林市建一處聯絡站(也叫黨的地下交通站),由鄧曉村負責。為了便於工作,1933年農曆正月二十七日,鄧曉村把家從磐石搬到吉林市河南街富裕胡同七號,及時地建立了地下聯絡站,由他擔任站長,愛人閻慶蓮,妻妹閻玉梅為聯絡站工作人員。當時聯絡站主要任務是接待與轉送中共滿洲省委和磐石縣委來往的領導人,從此他家成為黨的地下聯絡機關。
當時鄧曉村家中四口人,有愛人閻慶蓮和在吉林女師讀書的妻妹閻玉梅,還有一個不滿周歲的小男孩醒華。閻慶蓮雖然是個農村婦女,但意志比較堅強,對革命事業充滿信心。曉村的妻妹閻玉梅是共青團員,曉村一家搬入吉林市後,都勤勤懇懇地為黨工作著。當時常到聯絡站來研究工作的地下黨員有李維民、李世超、於克、張弓、於璋等人。那時,經常到聯絡站來的同志是滿洲省委的巡視員馮仲雲,他當時身份是哈爾濱商專的數學教授,每到吉林必到鄧曉村家。
吉林特支根據中央“一·二六”指示和滿洲省委的指示精神,積極開展工作,決定在紅五月期間組織師生秘密開展一次規模較大的上街貼標語,撒傳單活動。決定5月6日早按著預定路線分別開始撒傳單、貼標語。金景、郭連郊負責在吉林東關一帶散發傳單,由於他們工作不謹慎,被警察發現破綻,一路跟蹤不放,當即將金景二人逮捕,送交到日本憲兵隊。郭連郊剛入團,什麼情況也不知道,金景是共產黨員、吉林市共青團特支書記。他在敵人的威脅利誘下屈服了,成了可恥的叛徒。他出賣了吉林市地下黨團組織和革命同志,使組織遭到很大的破壞,僅吉林一中、一師、女師等學校就有12人被捕。鄧曉村所在的吉林一中,被日軍包圍了,日軍拿著槍按名單抓人。鄧曉村幸而得到特支書記李維民的通知,才免遭逮捕。他與閻慶蓮立即把重要檔案燒掉,鄧曉村囑咐閻慶蓮,不管遇到什麼情況,一定要保住黨的機密,不要怕,日本鬼子長不了。然後鄧曉村化裝成農民到磐石玻璃河套參加了黨的抗日武裝。
鄧曉村剛離家,敵人抓走了慶蓮,對她使用了各種刑罰,連續折磨了四天,慶蓮被打得遍體鱗傷,昏死過幾次,又被冷水激過來,肋骨被打斷三根,她心裡始終記著鄧曉村的話,寧死不講,保守了黨的機密。
抗聯歲月
1933年5月,中共吉林特支遭破壞,鄧曉村根據組織上決定,來到磐石縣委駐地玻璃河套,為了便於開展工作,他化名周建華。不久,任共青團磐石縣委委員,專做團的工作。
1934年冬,共青團南滿特委建立,鄧曉村當選為特委委員。這時南滿游擊隊需要幹部,黨組織選派他到部隊工作。鄧曉村到南滿游擊大隊後,在楊靖宇領導下,他參加了臨江、八道江、涼水河子、三源浦、五道溝、橫虎頭、哈泥河等大小几十次戰鬥。
1935年初春的一個傍晚,鄧曉村率領的部隊,根據楊靖宇的命令,到臨江縣五道溝附近等候,同楊靖宇的軍部會合,不料,日偽的“討伐隊”先來了,雙方交火,打了一場遭遇戰。鄧曉村當機立斷,對敵迎頭痛擊,敵不知我軍虛實,以為中了埋伏,立即逃竄。楊靖宇來到後,了解了戰鬥情況,讚揚打得好。兩支部隊會合後,在五道溝得知日偽晚間來偷襲的情報,楊靖宇命令鄧曉村率警衛連在冰湖溝口伏擊敵人,阻擊、掩護軍隊轉移。約半夜時分,敵偽200餘人進入我軍伏擊圈,鄧曉村舉起槍打出第一發子彈,敵先頭指揮官應聲落馬,於是我軍猛烈開火,敵慌忙後退,但後路又有機槍封鎖,敵進退不得,只好束手就擒,鄧曉村指揮的第一仗獲得了全勝。1935年2月,鄧曉村被任命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二教導團政治委員。
1936年春,鄧曉村改任抗日聯軍第二師政治部主任,同年5月,抗日聯軍第三師組建,鄧曉村調任師政委,自此,他與三師師長王仁齋共同指揮三師,並肩作戰。抗聯一軍三師以清原、新賓為主要活動區域,桓仁、西豐、開原、鐵嶺、撫順、瀋陽為游擊區。鄧曉村身為師政委,除分兵指揮作戰外,時刻注意做政治思想工作,模範執行黨的紀律。一次,鄧曉村率部隊轉移到開原縣楊木林子村,聽到敵偽運輸的車隊經過臘木橋子,鄧曉村部署部隊準備伏擊。當一切準備就緒,一個老鄉跑來說:“鄉親們要我和你們商量一下,千萬別在村子裡邊打,要不,你們離開後,鬼子來報復,我們全村就倒霉了。”鄧曉村聽了沉思片刻,命令部隊撤下來。轉移到離村子遠一點地方打伏擊。正在此時,哨兵報告:“敵人汽車快到了!”轉移已來不及了。戰士們著急地說:“政委快下令,就在這打吧!”鄧曉村嚴肅地命令:“原地隱蔽,沒有我的命令,誰也不準開槍!”戰士們眼巴巴地看著敵人汽車一輛接一輛地開過去,覺得非常可惜。部隊集合後,鄧曉村耐心地向戰士們解釋:“我們抗聯是人民的子弟兵,楊司令有‘四不打’規定。其中一不打,就是對當地人民損失大的不打。我們真的要在這裡打,敵人要來報復,這裡的民眾要遭受損失的。鄧曉村當即率部轉移到離村子遠一點的地方埋伏起來,當敵人滿載物資的汽車返回時被擊毀了,繳獲了不少物資。楊木林子村民眾都夸抗聯是人民的子弟兵,鄧曉村是百姓的知心人。
1936年冬,下頭場雪時,在軍部遼寧省桓仁縣外三堡荒山嘴子,由楊靖宇同志主持召開軍部會議,總結了一師西征失敗的教訓,決定由三師組成騎兵隊快速前進,趁遼河封凍期,衝過封鎖線,強渡遼河,與關內北上抗日的紅軍取得聯繫,進行第二次西征。三師領導接受任務後,立即開動員會,準備馬匹和給養,三師的馬匹一部分是繳邵本良的,一部分是徵收大地主的,由於馬匹不足,300人中,一半編為騎兵,一半步行。陰曆十月,部隊一切準備就緒,鄧曉村做了政治動員。由王仁齋、鄧曉村帶隊西征。這次行軍非常艱苦,部隊幾乎晝夜不眠,步行的同志跟不上馬隊,一路上跑步前進,部隊從桓仁縣外三堡出發,路經清原、鐵嶺、開原等地,跨越沈海(瀋陽至海龍)和中長兩條鐵路,沿途衝破許多次敵人封鎖和堵截,不足一個月,終於到達了遼河邊的清原縣三面船石佛寺渡口。不料,這一年氣候反常,雖已到封凍季節,遼河尚未結冰。渡船全被敵人控制,大橋被封鎖。前有堵截,後有追兵,而我軍又長途行軍疲憊得很,幾次強渡未成,形勢非常危急。面對這一嚴重情況,鄧曉村和師長王仁齋研究決定,不能坐以待斃,要保存有生力量,儘快撤離此地。在四周被圍處境險惡的情況下,鄧曉村和王仁齋率領戰士順利突了出去,返回到遼寧省清原縣沙河子密營。由於連日行軍的疲勞及多日未得飽腹再加上同敵人猛烈的衝殺有不少戰士因體力不支而掉隊,只剩100多人,楊靖宇司令親自去沙河子密榮探望,命令三師修整後,返回清原時繼續在清原、新賓、撫順一帶開展游擊戰。
1937年春,三師奉命“化整為零”。鄧曉村率一部去開原、西豐一帶活動。
1937年7月16日,我軍從縣城獲悉,日偽東邊道討伐隊長岡田少佐和坂本大佐帶20餘人乘汽車自清原縣城去南山城巡視。鄧曉村與政治部主任柳萬熙決定待機殲敵。18日清晨,鄧曉村率部在松木嶺下伏擊返回汽車。當汽車進入伏擊圈時,我軍的機槍響了,司機腦袋開花,汽車原地不動。岡田、坂本急忙跳車,被我機槍打中,日軍慌作一團。除一名士兵逃跑外,擊斃少佐、大尉各一名,士兵18名,繳獲長短槍20餘支,軍刀6把,還有衣物等,這次伏擊戰的勝利,鼓舞了三師士氣,楊靖宇親自到清原沙河子密營慰問三師將士。
以身殉國
1937年冬,鄧曉村領導下的抗聯三師在西豐、開原兩縣交界處的影響越來越大,不斷偷襲敵人,日偽當局對此十分惱火。為消滅鄧曉村這支抗聯勁旅,採取“七縣聯防”和“篦梳”山林戰術,瘋狂圍剿抗聯三師。當時三師僅有七、八十人,不但力量相差懸殊,而且冬裝、槍械、彈藥和糧食奇缺,處境極其艱難。為了保存有生力量,鄧曉村同政治部主任柳萬熙研究,決定採取敵進我退的策略,有計畫地向清原轉移。敵人一面在後邊緊追不放,一面對游擊區人民進行燒殺掠搶,搜山並屯,使部隊失去了與人民民眾的聯繫。一個嚴寒的早晨,戰士來到開原縣夾皮山時,這兒地勢很高,氣候顯得特別冷,有的戰士負傷流出的鮮血凍在衣服上,皮肉粘在一起,傷病員實在凍餓難忍。一個戰士在小山溝里點火為傷病員取暖,山地冒起白煙,日偽軍發現了目標,“七縣聯防”主力從四面包圍了夾皮山,我軍崗哨發現了敵人,立即向鄧曉村和柳主任報告,經過研究,感到目標暴露,情況十分危險,決定伺機突圍。這時鄧曉村的隊伍只剩70多人,其中尚有傷病員20多人,兩挺機槍。而敵人有8門小炮,20多挺機槍,800多人,兵力大於我十倍之多。面對敵人的強大火力,我抗聯戰士毫無懼色,在鄧曉村的帶領下,奮力殺敵。
戰鬥從拂曉打到傍晚,打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下午三點左右,日軍援兵不斷從四面八方雲集而來,我軍子彈已經快打光了,手榴彈也只剩幾顆了,決定在夜幕降臨時,立即組織突圍。鄧曉村做為這個隊伍的指揮員,他挑起最重的擔子,主動帶領傷病員向開原縣的砬子山撤退,柳主任做後續。他們剛來到砬子山,又被日本鬼子包圍了。戰鬥又打響了,鄧曉村命令搶占制高點,迅速擺脫敵人,分兵突圍。他命令柳主任帶隊先突圍,自己帶領三名通訊員阻擊敵人,當行至一山崗時,同一股200多敵人相遇,柳主任剛突圍出去敵人又沖了上來,鄧曉村看多於我軍十倍之敵,又命令三名戰士馬上撤退找柳主任。鄧曉村手使雙槍猛射,傲然挺立在陣地上,吸引著敵人的火力,死死地頂住了敵人。三名戰士含著熱淚,向清原縣莫力紅山方向轉移。鄧曉村為了保存抗聯隊伍,掩護同志突圍,身中數彈,倒在血泊中,犧牲時年僅2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