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錯那縣轄鄉,由勒布辦事處管理。常住人口241人(2010年六普)。轄2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吉巴村。
沿革
原為勒布區吉巴鄉,轄吉巴、讓2個行政村。2008年末,轄
吉巴村、
讓村2個行政村,駐吉巴。
【2014年代碼及城鄉分類】542232202:~201 210吉巴村 ~202 220讓村
地理
是
勒布溝里4個
門巴族民族鄉之一。勒布溝,自古以來就有“人間秘境”之稱,平均海拔不到3000米,植被豐富、景色宜人。這裡還是中印自衛反擊戰打響第一槍的地方。歷盡滄桑,50年來,勒 布溝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經濟
特色路:致富一方百姓
在勒布溝深處,有勒布門巴母親河之稱的娘姆江曲(
娘江曲)千百年來滋潤著勤勞淳樸的門巴百姓。站在娘姆江邊的“將軍橋”上,體味不一樣的感受,“流動的是橋,不流的是 水”,我們對這句話的含義有更深層次的領悟。橋,已由當年的木橋,改建成了鋼筋水泥大橋;水,日夜奔流,滔滔不息,如果說,設定某個時間節點,那是50多 年前一直流過來從未中斷過的一滴娘姆江水。
勒布溝里的娘姆江有多少道彎,通往吉巴鄉的盤山公路就有多少道拐,循著盤山公路,我們來到了勒布溝的最深處——吉巴門巴民族鄉。
來到鄉里,已是第二天中午,我們見到了當了19年鄉幹部的吉巴鄉鄉長次仁曲嘎。談起現在門巴民眾的生活,老鄉長感慨萬千。他告訴記者,在黨和政府的關心和 幫助下,以及實施的興邊富民項目,惠澤了廣大
門巴族民眾,家家戶戶蓋起了新房。而且政府在
門隅地區大力發展特色產業,讓廣大民眾走上了致富路。
吉巴鄉下轄的吉巴村村委會主任吉如丹增,是2010年當選的村主任。近年來,他帶領吉巴村民眾發展蕎麥產業、藏豬養殖,人均收入萬元以上。問起他家的收 入,吉如丹增抿嘴笑笑說,光是種植
蕎麥,家裡年收入就有三四萬元,現在家中還有大小牲畜25頭。他說,像他家這樣的條件,在村里只能算作一般。
在村里,記者見到了央金卓瑪、多吉扎西一家,7口人的家庭一年的蕎麥收入2萬元,其他經濟收入有1萬多元,另外還有牧業、酥油、奶茶、氂牛等收入約2萬5千元,依靠運輸還可以進賬5萬餘元。
吉如丹增說,嘗到甜頭的吉巴人現在種植蕎麥的積極性非常高。去年,吉巴村的蕎麥總產量達到9萬斤左右,戶均增收2萬多元。今年,村里發動民眾又新開墾 200多畝土地。經過深加工的蕎麥枕頭、蕎麥麵、蕎麥酒,市值翻了不止一番,市場前景一片大好。為此,村里專門成立了蕎麥產品專業合作社,全村43戶民眾 參與,參與率達90%以上。
老技藝:煥發新活力
門巴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民族,古老的酒文化在其燦爛的民族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歷史上,著名的六世達賴喇嘛
倉央嘉措就是出生在門隅地區的門巴族人,被世人譽為“情歌王子”。如今在勒布溝一帶的門隅地區還流傳著一首膾炙人口的關於酒的詩歌:一杯不曾喝醉,兩杯也無醉意;心愛姑娘敬酒,一杯酩酊大醉。
在吉巴鄉讓村採訪時,記者就看到了標籤上印有這首詩歌的門巴白酒——門隅甘露。讓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扎西堅參,不僅是村裡的致富帶頭人,還是門隅白酒釀造工藝的傳承者,同時他還擔任門隅甘露專業合作社社長。
今年47歲的扎西堅參,是一名典型的門巴漢子,說話利索,做事幹練。他告訴記者,門巴族酒的種類主要分為黃酒和白酒,白酒製作採取傳統的門巴工藝釀造,工 序相當複雜。門隅甘露屬門巴白酒,釀酒原料主要以蕎麥為主,外加少量青稞。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氣候,勒布溝一帶蕎麥生長期相對較長,釀造的白酒具 有良好的滋補功效,尤其對關節炎、風濕有一定療效。
扎西堅參告訴記者,
讓村釀造的蕎麥酒,在勒布一帶非常有名氣。為了發揚這一古老釀酒技術,國家對讓村白酒作坊進行改建,2013年實施的興邊富民項目專門劃撥30萬元對廠房、基礎設施進行完善,讓傳統技藝煥發出新的活力。
從2013年合作社成立伊始,門隅甘露才正式開始對外銷售,去年總收入達33萬元,村里人均分紅3000元,結餘資金作為村集體收入用於合作社擴大再生產及村里其他開支。門巴民眾從傳統技藝中得到了大實惠。
話心聲:生活大變樣
吉巴鄉門巴民眾談起今天的生活,就是兩個字——幸福。
穿梭在吉巴村、讓村,一條條水泥路通到了每家每戶。“去年國家把柏油路修到鄉里,又投入50多萬元硬化到戶,可見國家對我們的關心和關懷。”次仁曲嘎鄉長說,“隨便走進哪一家,現代化的家電應有盡有,電腦、手機不再是新鮮物件了。”
在吉巴村,記者見到了79歲的老黨員旺堆。老人的黨齡與自治區同歲,他親歷了吉巴鄉50年來走過的風風雨雨。“在舊社會,我們整天累死累活,到頭來還吃不 飽;交通不便,運東西全靠人背馬馱,因為沒有鞋穿,常年赤腳,腳上都是厚厚的硬繭。如今好了,想吃什麼有什麼,穿的就更不用說了,一天可以換幾身衣服,鞋子更是五花八門,雨天有膠鞋,冬天有棉鞋,平時基本上都穿皮鞋。”坐在一旁的恰古老人也忍不住插話說:“以前出門都在大山里穿行,只能辨個大概方向,完全跟著感覺走,一年也洗不上一次澡。現在不同了,想到哪兒都可以,就算到山南地區一天也能趕個來回。大家也愛乾淨講衛生,不刷牙都不敢出門。”
誠如老人所說,今天,行走在吉巴鄉,一排排富有民族特色的門巴民居錯落有致,在大山深處顯得和諧自然,處處環境整潔,水電路郵信通到家門口。看病不愁、生活無憂、出行不怕儼然成為門巴民眾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