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坦納節日金盞菊,株高25~30厘米,早花種,花重瓣,花徑5厘米,花色有黃、橙和雙色等。
菊科金盞菊屬植物。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喜光照,對土壤要求不嚴,可在乾旱、疏鬆肥沃的鹼性土中良好生長,耐瘠薄,常用於花壇擺花。
古代西方作藥用或染料,也作化妝品或食用,葉和花瓣可食用,作菜餚的裝飾。性味苦、寒,原產於南歐,具有清熱解毒、活血調經的功效。主治中耳炎,月經不調等症。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繁殖播種,播種後的管理,扦插繁殖,扦插後的管理,栽培養護,主要價值,植物文化,生長規律,相關,
形態特徵
吉坦納節日金盞菊,株高25~30厘米,早花種,花重瓣,花徑5厘米,花色有黃、橙和雙色等。
頭狀花序單生莖頂,形大,4-6cm,舌狀花一輪,或多輪平展,金黃或桔黃色,筒狀花,黃色或褐色。也有重瓣(實為舌狀花多層)、卷瓣和綠心、深紫色花心等栽培品種。花期12-6月,盛花期3-6月。瘦果,呈船形、爪形,果熟期5-7月。
生長環境
喜陽光充足環境,適應性較強,能耐-9℃低溫,怕炎熱天氣。不擇土壤,以疏鬆、肥沃、微酸性土壤最好,能自播,生長快,較耐寒,不擇土壤。耐瘠薄幹旱土壤及陰涼環境,在陽光充足及肥沃地帶生長良好。
分布範圍
吉坦納節日金盞菊原產歐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北非和西亞,現世界各地都有栽培。英國的湯普森·摩根公司和以色列的丹齊傑花卉公司在金盞菊的育種和生產方面聞名於歐洲。
繁殖方法
繁殖播種
播種:常在9月中下旬以後進行秋播:基質消毒對播種用的基質進行消毒,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放到鍋里炒熱,什麼病蟲都能燙死。
催芽:用溫熱水(溫度和洗臉水差不多)把種子浸泡3~10個小時,直到種子吸水並膨脹起來。對於很常見的容易發芽的種子,這項工作可以不做。
播種:對於用手或其它工具難以夾起來的細小的種子,可以把牙籤的一端用水沾濕,把種子一粒一粒地粘放在基質的表面上,覆蓋基質1公分厚,然後把播種的花盆放入水中,水的深度為花盆高度的1/2~2/3,讓水慢慢地浸上來(這個方法稱為“盆浸法”);以免把種子衝起來。
播種後的管理
在秋季播種後,遇到寒潮低溫時,可以用塑膠薄膜把花盆包起來,以利保溫保濕;幼苗出土後,要及時把薄膜揭開,並在每天上午的9:30之前,或者在下午的3:30之後讓幼苗接受太陽的光照,否則幼苗會生長得非常柔弱;大多數的種子出齊後,需要適當地間苗:把有病的、生長不健康的幼苗拔掉,使留下的幼苗相互之間有一定的空間;當大部分的幼苗長出了3片或3片以上的葉子後就可以移栽上盆了。
扦插繁殖
扦插基質:就是用來扦插的營養土或河砂、泥碳土等材料。家庭扦插限於條件很難弄到理想的扦插基質,建議使用本站提供的已經配製好並且消過毒的扦插基質;用中粗河砂也行,但在使用前要用清水沖洗幾次。海砂及鹽鹼地區的河砂不要使用,它們不適合花卉植物的生長。
扦插枝條的選擇:用來扦插的枝條稱為插穗。通常結合摘心工作,把摘下來的粗壯、無病蟲害的頂梢作為插穗,直接用頂梢扦插。
扦插後的管理
溫度:插穗生根的最適溫度為18℃~25℃,低於18℃,插穗生根困難、緩慢;高於25℃,插穗的剪口容易受到病菌侵染而腐爛,並且溫度越高,腐爛的比例越大。扦插後遇到低溫時,保溫的措施主要是用薄膜把用來扦插的花盆或容器包起來;扦插後溫度太高溫時,降溫的措施主要是給插穗遮蔭,要遮去陽光的50~80%,同時,給插穗進行噴霧,每天3~5次,晴天溫度較高噴的次數也較多,陰雨天溫度較低溫度較大,噴的次數則少或不噴。
濕度:扦插後必須保持空氣的相對濕度在75~85%。可以通過給插穗進行噴霧來增加濕度,每天1~3次,晴天溫度越高噴的次數越多,陰雨天溫度越低噴的次數則少或不噴。但過度地噴霧,插穗容易被病菌侵染而腐爛,因為很多種類的病菌就存在於水中。
光照:扦插繁殖離不開陽光的照射,但是,光照越強,則插穗體內的溫度越高,插穗的蒸騰作用越旺盛,消耗的水分越多,不利於插穗的成活。因此,在扦插後必須把陽光遮掉50~80%,待根系長出後,再逐步移去遮光網:晴天時每天下午4:00除下遮光網,第二天上午9:00前蓋上遮光網。
上盆或移栽:小苗裝盆時,先在盆底放入2~2公分厚的粗粒基質或者陶粒來作為濾水層,其上撒上一層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料作為基肥,厚度約為1~2公分,再蓋上一層基質,厚約1~2公分,然後放入植株,以把肥料與根系分開,避免燒根。
上盆用的基質可以選用下面的一種。菜園土:爐渣=3:1;或者園土:中粗河沙:鋸末(茹渣)=4:1:2;或者水稻土、塘泥、腐葉土中的一種。或者草炭+珍珠岩+陶粒=2份+2份+1份;菜園土+爐渣=3份+1份;草炭+爐渣+陶粒=2份+2份+1份;鋸末+蛭石+中粗河沙=2份+2份+1份。上完盆後澆一次透水,並放在略蔭環境養護一周。
小苗移栽時,先挖好種植穴,在種植穴底部撒上一層有機肥料作為底肥(基肥),厚度約為4~6公分,再覆上一層土並放入苗木,以把肥料與根系分開,避免燒根。放入苗木後,回填土壤,把根系覆蓋住,並用腳把土壤踩實,澆一次透水。
摘心:在開花之前一般地進行兩次摘心,以促使萌發更多的開花枝條:
上盆一至兩周后,或者當苗高6~10公分並有六片以上的葉片後,把頂梢摘掉,保留下部的3~4片葉,促使分枝。在第一次摘心3~5周后,或當側枝長到6~8公分長時,進行第二次摘心,即把側枝的頂梢摘掉,保留側枝下面的4片葉。進行兩次摘心後,株型會更加理想,開花數量也多。
濕度管理:喜歡較高的空氣濕度,空氣濕度過低,會加快單花凋謝。也怕雨淋,晚上需要保持葉片乾燥。最適空氣相對濕度為65~75%。
溫度管理:喜歡溫暖氣候,忌酷熱,在夏季溫度高於34℃時明顯生長不良;不耐霜寒,在冬季溫度低於4℃以下時進入休眠或死亡。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5~25℃。
一般在秋冬季播種,以避免夏季高溫。
光照管理:春夏秋三季需要在遮蔭條件下養護。在氣溫較高的時候(白天溫度在25℃以上),如果它被放在直射陽光下養護,葉片會明顯變小,枝條節間縮短,腳葉黃化、脫落,生長十分緩慢或進入半休眠的狀態。
在冬季,由於溫度不是很高,就要給予它直射陽光的照射,以利於它進行光合作用和形成花芽、開花、結實。
開花期放在室內養護一段時間後(10~15天),就要把它搬到室外有遮蔭(保溫)條件的地方養護一段時間(一個月左右),如此交替調換,以利於植株積累養分持續開花。
肥水管理:與其它草花一樣,對肥水要求較多,但要求遵循“淡肥勤施、量少次多、營養齊全”的施肥(水)原則,並且在施肥過後,晚上要保持葉片和花朵乾燥:
春秋兩季:這兩個季節是它的生長旺季,肥水管理按照“花寶”——“花寶”——清水——“花寶”——“花寶”——清水的順序循環(最起碼每周要保證兩次“花寶”),間隔周期大約為:室外養護的1~4天,;放在室內養護的2~6天,晴天或高溫期間隔周期短些,陰雨天或低溫期間隔周期長些或者不澆。
夏季:夏季高溫期它往往進入休眠狀態,對肥水要求不多,甚至要控肥控水。肥水管理按照“花寶”——清水——清水——“花寶”——清水——清水順序循環,間隔周期大約為:室外養護的3~5天,放在室內養護的4~7天,。澆水時間儘量安排在早晨溫度較低的時候進行,晚上保持葉片乾燥。還要經常給植株噴霧。
冬季:在冬季休眠期,主要是做好控肥控水工作,間隔周期大約為7~10天,澆水時間儘量安排在晴天中午溫度較高的時候進行。
修剪:每兩個月剪掉一次帶有老葉和黃葉的枝條,只要溫度適宜,能四季開花。
栽培養護
幼苗3片真葉時移苗一次,待苗5~6片真葉時定植於10~12厘米盆。定植後7~10天,摘心促使分枝或用0.4%比久溶液噴灑葉面1~2次來控制植株高度。生長期每半月施肥1次,或用“卉友”20-20-20通用肥。肥料充足,金盞菊開花多而大。相反,肥料不足,花朵明顯變小退化。花期不留種,將凋謝花朵剪除,有利花枝萌發,多開花,延長觀花期。留種要選擇花大色艷、品種純正的植株,應在晴天採種,防止脫落。
主要價值
古代西方作藥用或染料,也作化妝品或食用,葉和花瓣可食用,作菜餚的裝飾。性味苦、寒,原產於南歐,具有清熱解毒、活血調經的功效。主治中耳炎,月經不調等症。
植物文化
最初歐洲人認為是草坪雜草,後來英國人及北歐人作草坪綴花觀賞用。
生長規律
金盞菊植株矮生、密集,花色有淡黃、橙紅、黃等,鮮艷奪目,是早春園林中常見的草本花卉,適用於中心廣場、花壇、花帶布。對於能用手或其它工具夾起來的種粒較大的種子,直接把種子放到基質中,按3×3公分的間距點播。播後覆蓋基質,覆蓋厚度為種粒的2~3倍。播後可用噴霧器、細孔花灑把播種基質質淋濕,以後當盆土略乾時再淋水,仍要注意澆水的力度不能太大,以免把種子衝起來早春正常開花之後,8月下旬秋播盆內,降霜後移至8-10℃溫度下培養,白天放室外背風向陽處,嚴寒時放在室內向陽窗台上。一周左右澆一次水,保持盆土濕潤,每月施加一次複合液肥,這樣到了隆冬季節即能不斷開花。八月下旬露地秋播。
金盞菊喜陽光充足,忌酷熱,較耐寒,大苗能耐一9℃低,小苗易遭凍害。喜疏鬆肥沃,pH值6.5-7.5的土壤。種子發芽適宜溫度為20 -221,小苗生長溫度為15℃左右。
生產上金盞菊一般用種子繁殖。優良品種也可用扦插擴繁。金盞菊種子大小差很大,如催芽72,小時,大粒種子發芽率62.5%低,小粒種子22.5%,所以育苗時儘量用大粒種子。種子採集後可置室內通風處陰乾,不可在烈日下暴曬。
相關
用NaCl濃度為0(對照),10,50,100,200,300mmol/L分別處理金盞菊,對不同鹽濃度下金盞菊生長、抗氧化能力和鹽脅迫蛋白的變化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在不同濃度NaCl脅迫下,與對照相比,金盞菊鮮重、乾重、葉綠素含量、SOD和POD活性均呈先上升後下降趨勢,而MDA含量呈先下降後上升趨勢;Na+含量、細胞質膜透性呈上升趨勢,而根系脫氫酶活性、K+含量、CAT活性則呈下降趨勢。電泳結果顯示,POD有8個譜帶;10mmol/LNaCl處理誘導鹽脅迫蛋白產生,而其他濃度鹽脅迫均無鹽脅迫蛋白誘導產生。因此,10mmol/L NaCl處理對金盞菊生長有一定促進作用,而隨著NaCl濃度逐漸增加,其生長受抑制程度也逐漸加重。綜合分析表明,金盞菊耐鹽閾值為100mmol/L。
為篩選適合隴東黃土高原石油污染土壤修復植物,選取當地"適生"植物金盞菊(Calendula officinalis)聯合微生物菌劑開展了為期5個月的原位修復實驗.採用常規方法和PCR-DGGE技術分析了修復過程中土壤理化性質、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群落遺傳多樣性等15項土壤環境因子的動態變化情況及其對金盞菊生態修復的回響.結果表明,隨著原位修復的進行,1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過氧化氫酶及脫氫酶活性均不同程度呈增加的趨勢(p<0.05).2土壤TPHs、p H、有機質、含鹽率的變化情況不盡相同,但總體呈下降的趨勢(p<0.05);土壤鹼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鉀含量總體呈上升趨勢(p<0.05).3土壤微生物群落遺傳多樣性結果顯示,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和Pielou均勻度指數整體呈逐步增加的趨勢.4PCA分析結果顯示,土壤脲酶、脫氫酶及鹼解氮等環境因子對金盞菊修復表現為促進作用,而有機質含量過高將不利於金盞菊的植物修復.金盞菊和微生物菌劑聯合修復過程中,土壤多酚氧化酶、速效磷、脫氫酶及速效鉀發揮主要作用,而土壤TPHs和含鹽率過高則影響了聯合修復效果.本研究旨在分析金盞菊用於隴東地區油污土壤的生態回響,結果有助於篩選出適合隴東黃土高原土壤類別-適生植物-土著降解菌群的組合,利用鄉土物種的適生性降低修復成本,為隴東地區油污土壤生態修復提供新的技術方案和背景資料。
優選金盞菊總黃酮的提取工藝,建立金盞菊總黃酮含量測定的方法。方法:以金盞菊總黃酮提取率為指標,通過單因素考察,研究金盞菊總黃酮的最佳提取工藝;並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蘆丁為對照品,對10個不同產地以及同一產地不同採收期的金盞菊總黃酮進行含量測定。結果:金盞菊總黃酮最佳提取工藝為:料液比1∶50,提取溫度90℃,60%乙醇回流提取1.5 h;10個不同產地的金盞菊總黃酮含量為2.25%~4.78%,平均含量為3.17%;初花期的金盞菊總黃酮含量最高,為3.58%。
結論:建立了金盞菊總黃酮含量測定方法,此方法簡單、準確、穩定、可靠,可作為金盞菊總黃酮的質量控制。
對金盞菊的藥效學進行初步研究,並對其安全性做出評價。方法:採用最大耐受量測定法對金盞菊進行安全性評價;分別採用剪尾法、毛細玻璃管法、二甲苯致小鼠耳腫脹法觀察金盞菊對小鼠出血時間、凝血時間的影響及抗炎作用。
結果:小鼠最大耐受量為80 g/kg,為成人每日最大用量的320倍。金盞菊水煎液高劑量組能明顯縮短小鼠的出血時間(P<0.05);金盞菊水煎液高劑量組、中劑量組、低劑量組均能明顯縮短小鼠的凝血時間(P<0.05);金盞菊水煎液對二甲苯致小鼠耳腫脹有一定的抗炎趨勢,但不具備統計學意義。結論:金盞菊水煎液安全性好,有良好的止血作用和一定的抗炎作用,且再生資源豐富,值得開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