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吉咪村
- 國土面積:34.07平方公里
- 海拔:1500米
- 年平均氣溫:12.5℃
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
村情概況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524畝(其中:田1157畝,地 2367畝),人均耕地2.26畝,主要種植糧食、茶葉、草果、八角等作物;擁有林地37198.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84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2.46畝,主要種植草果、茶葉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9975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10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電視、電話,無路燈。全村有360戶通自來水。有360戶通電,有線電視77戶,擁有電視機農戶201戶(占農戶總數的55.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7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43戶(分別占總數的47.5%和92.3%);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0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5輛,機車19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157畝,有效灌溉率為100%。
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7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56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04戶。全村有10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1個自然村已通電;有6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1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9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7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9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2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91.2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46.26萬元,占總收入的56.05%;畜牧業收入100萬元,占總收入的33.4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2265頭);林業收入40萬元,占總收入的29.30%;第二、三產業收入106萬元,占總收入的44.36%。農民人均純收入1704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7.6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96人(占勞動力的10.88%),在雲南省內務工31人,到省外務工22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畜牧業,主要銷售往屏邊縣內。2010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08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5.1%。該村發展茶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茶葉產業。
人口衛生
到2010年底,該村有農戶357戶,共鄉村人口1517人,其中男性825人,女性655人。其中農業人口1480人,勞動力882人。該村以漢、苗族為主(是漢、苗族混居地),其中漢族1212人,苗族255人,其他民族13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60平方米,該村距離鄉衛生院10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237戶,占農戶總數的66.39%。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980 平方米,擁有教師6人,在校學生89人,距離新現鄉中學10公里。到2010年底,整個村委會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54人,其中小學生100人,中學生54人。
村務公開
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5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092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籌勞750個(勞均0.86個),年末集體總收入4.45萬元,有固定資產2.8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已成立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6個,下設6個黨小組,共有黨員31 人,少數民族黨員6人,其中男黨員27人、女黨員4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上那打邑、下那打邑、下哈尼伍等11個村民小組。該村建有團總支2個,團支部6個,共有團員36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上那打邑、下那打邑、下哈尼伍等11個村民小組。該村建有團總支2個,團支部6個,共有團員36人。
農村基層組織的組成
農村基層組織,包括設在鎮(辦事處)和村一級的各種組織,主要是指村級組織。包括基層政權、基層黨組織和其它組織三個方面,主要有村黨組織、村民委員會、村團支部、村婦代會、村民兵連及“兩新”組織(“新的經濟組織”和“新的社會組織“)。由此可知,農村基層組織涵蓋了黨在農村的全部工作。
農村基層組織的領導核心是基層黨組織
推進農村改革發展,關鍵在黨。十七屆四中全會指出:“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是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任務的戰鬥堡壘。”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工作的基礎,是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戰鬥堡壘,是領導農民民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核心力量。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決定了其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的組織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