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隆古大厝

合隆古大厝

這座“合隆”大厝坐北朝南,由東西(二進三間張、二進五間張)兩部分組成,共有36間房屋(包括樓房),總長44.5米,寬35.7米,占地1588.7平方米。

東面前方是一道高大的圍牆,從最東面的圍牆大門進去,便踏上磚埕;緊挨圍牆邊有個“前花園”,曾聘花匠栽植玉蘭、百合、玫瑰、瓊花等,四時繁花似錦,煥彩流芳。磚埕的前面是紅磚白石牆體、硬山式屋頂、燕尾翹脊的“二進五間張”的皇宮式大厝。檐沿下,白灰與彩瓷雕塑著眾多的人物山水、花卉樹木、飛禽走獸等,形象畢肖,情態動人,外面用透明玻璃框加以保護。踏上台階,跨入大門,正中的大門兩側鐫刻著近代著名書法家黃朝棟撰寫的對聯:“東平王格言為善最樂,司馬光家訓積德當先”,形象地概括了合隆大厝主人的處世為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合隆古大厝
  • 位置:泉州市泉港區前黃鎮前黃村
  • 建於:1911年
  • 始建人:黃棟水、黃白水、黃汝碧
泉州市泉港區前黃鎮前黃村有一座建於1911年的氣勢恢宏、建構別致的“合隆”古大厝,古大厝的由黃棟水建三間張、黃白水與黃汝碧合建五間張及騎樓。
合隆古大厝
黃棟水、黃白水的父親黃清英,生有五個兒子,一個個生得眉清目秀,文質彬彬。尤其第四子黃汝碧最英俊瀟灑。黃汝碧五歲時,一個經營海運生意的峰尾老闆沒有兒子,他與黃清英商量,買汝碧回去撫養。誰知命運多舛,老闆在一次海運時遇難身亡。老闆娘改嫁他人後生了兩個兒子,有了親生兒子,黃汝碧便成了累贅,受盡老闆娘及其後夫的百般虐待。黃汝碧十一歲那年,不期然在山腰街頭遇到黃清英。看見面黃肌瘦的兒子,聽罷兒子的訴說,黃清英心如刀絞,父子倆抱頭痛哭。黃清英回家後,立即變賣家產,將黃汝碧贖回。後來,黃清英夫婦含辛茹苦,省吃儉用,把孩子們拉扯長大,並為他們娶上媳婦。
黃汝碧的妻子莊悟妹,勤勞賢惠,夫妻恩恩愛愛,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由於家裡窮,岳父家及一些親戚時常冷落他們,白眼相待。黃汝碧在心中暗暗發誓,倘若有一天發家了,一定要建一座漂亮的大厝。他還發願,有錢之後,除了家中的生活所需之外,要儘自己的能力,幫助窮苦的鄉鄰。
黃汝碧夫妻具有經商才能,他們從經營豆腐店做起,積累了一點資金後,漸漸發展到販賣布匹,並與台灣多家商行有商業往來,還在前黃村開設“合隆”典當行,生意越做越紅火,成為富甲一方的大財東了。發跡之後的黃汝碧不忘當初的誓言,除了熱心公益事業、救苦扶貧之外,並於1911年秋大興土木,歷時三年多,建成了這座規模浩大、建築別具風格的“合隆”大厝。
合隆古大厝
大門兩旁分別鑲激著四幅用輝綠岩鏤刻的黃朝棟的工筆畫“梅蘭松竹圖”。大門左右側各有一個側門,門額上分別有“居仁”、 “由義”的石刻。當年平時大門通常是緊閉的,均從兩側邊門出入,若逢盛事節日,方啟開大門。穿過天井再上廳堂,正中懸掛著一幅“黃山迎客松”的山水國畫,兩旁對聯仍是黃朝棟的手筆:“知心人到話相投,得意客來情不厭”。整座大厝雕樑畫棟,古樸典雅之中,不失大氣壯觀。
合隆古大厝
隔開一條2.5米寬的大巷路,就是西面部分:分別由“下館”、“小洋樓”、“三間張”大厝組成。“下館”與“三間張”前面均有一個磚埕,三面圍牆與東面部分隔開,又以圍牆邊門相互勾通。“下館”西南面有個大門,最西面留個天井,內有二房一廳;往西間隔一條0.5米寬的小巷,就是“三間張”大厝;北面與“小洋樓∷厝埕聯壁。“小洋樓”因門窗等仿效西洋建築而得名,它的東面壁也就是東面“五間張”大厝西後廳連線的跨巷騎樓壁。另外還在“五間張”下廳角房的翹脊下開一個小門,內通閣樓,外延一個跨卷厝埋與“下館”厝埕、 “小洋樓”厝埕、跨巷騎樓厝埕等彼此串聯勾通,布局嚴謹,建築獨特,蔚為奇觀。
合隆古大厝
故事已成歷史,但“合隆”古大厝以其特有的文化意蘊和古建築藝術為後人提供了一份珍貴的資料,並被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