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業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工程學院

合肥工業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工程學院

合肥工業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工程學院(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HFUT)是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重要基地之一,擁有較為完整的工學學士、工學碩士、工程碩士和工學博士的培養體系。

源於1946年學校創建時開辦的電機班,1956年建系,始稱“電機系”,1979年更名為“電氣工程系”,1999年更名為“電氣工程學院”,2001年更現名電氣與自動化工程學院。

截至2018年1月,學院有3個本科專業,1個一級學科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點;有在職教職工155人,在校本科生1837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659人,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500餘人,在讀博士生115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合肥工業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工程學院
  • 外文名: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HFUT
  • 創辦時間:1946年
  • 類別:二級學院
  • 主管部門:合肥工業大學
  • 現任領導:黨委書記:何岳頎
  • 本科專業:3個
  • 碩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6個
    專業學位授權領域2個
  • 博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9個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
  • 國家重點學科:二級學科1個
  •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193號逸夫科教樓
  • 主要獎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截至2016年9月)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截至2016年9月)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截至2016年9月)
歷史沿革,辦學條件,系部專業,師資力量,學科建設,教學建設,學術研究,科研平台,科研成就,文化傳統,現任領導,

歷史沿革

1946年,安徽省立蚌埠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創建電機班。
1947年,電機班改為電機工程科。
逸夫教科樓逸夫教科樓
1954年,改為機電科。
1956年,科改系,始稱“電機系”。
1959年,改成電機工程系。
1969年,原安徽水電學院、安徽工學院、合肥工業大學三校合併,安徽水電學院發配電專業併入。
1970年,成立電機系與校電機廠“廠系合一”的電機大隊(系)。
1973年,改稱電機系。
1979年,改稱電氣工程系。
1997年,原安徽工學院再度與合肥工業大學合併,安徽工學院自動化專業併入。
1999年,系改院,更名為電氣工程學院。
2001年,更名為電氣與自動化工程學院。

辦學條件

系部專業

截至2018年3月,學院下設4個系,4個本科專業。
學系:自動化系電氣工程系、電工與電子技術系、智慧型電網信息工程系。
本科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自動化、智慧型電網信息工程、機器人工程。

師資力量

截至2018年1月,學院有在職教職工155人,其中專任教師118人,實驗人員22人,機關及其他人員15人。
教職工中有教授32人,副教授72人;國家千人計畫(長期)特聘教授1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3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87人。有2名教師評為省級教學名師,2名教師被評為安徽省教壇新秀。
學院還聘任了周孝信院士、雷清泉院士、陳維江院士等兼職教授26名。
國家千人計畫(長期)特聘教授(1人):張榴晨
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張榴晨。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何怡剛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人):徐科軍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3人):李生虎、唐昊、何怡剛。
安徽省教壇新秀(2人):黃雲志、李生虎。

學科建設

截至2018年1月,學院擁有1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博士後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6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9個二級學科碩士點;2個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點。
國家重點學科(1個):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
安徽省重點學科(3個):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逸夫教科樓逸夫教科樓
博士後流動站(1個):電氣工程。
學術學位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電氣工程。
學術學位二級學科博士點(6個):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電機與電器、電工理論與新技術、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高壓與絕緣、電氣控制技術。
學術學位一級學科碩士點(1個):電氣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
學術學位二級學科碩士點(6個):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電機與電器、電工理論與新技術、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高壓與絕緣、電氣控制技術、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
工程碩士授權領域(2個):電氣工程、控制工程。

教學建設

截至2016年9月,學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獲得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項目;“自動化”專業獲批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試點專業。電機拖動基礎、電力電子技術、電子技術基礎等4門課程被列為安徽省級精品課程,電路理論等2門課程被列為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門課程被列為省級精品開放課程;10門課程被列為校級精品課程;“信號檢測、處理及實現”系列課程等2個教學團隊被列為省級教學團隊。
院牌院牌
“新能源利用與電氣控制實驗中心” 獲得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009.11)、“工業實訓中心(電學部分)” 獲得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007.11)、“電工電子實驗中心”獲得安徽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005.11)、“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實驗室” (2009.6)和“自動化實驗室”(2010.6)獲校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2012年至2016年9月,學院共獲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項目國家級項目18項,省校級項目58項。獲省級教研項目14項;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4項;主編國家級“十二五”規劃教材3本;主編參編其它類規劃教材7部。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1月,學院擁有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個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安徽省重點實驗室,高等學校可再生能源併網發電科學與技術創新引智基地—“111計畫”、強電磁環境防護技術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電動汽車與分散式能源2011協同創新中心等國家和省部級科研基地。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可再生能源接入電網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逸夫教科樓逸夫教科樓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光伏系統工程研究中心。
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安徽省變頻電機及控制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業自動化安徽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安徽省重點實驗室(1個):安徽省飛機雷電防護重點實驗室、安徽省新能源利用與節能重點實驗室。
科研機構(1個):能源研究所、
系屬科研機構(15個):電力系統研究所、新型電機及其控制研究所、功率變換技術研究所、電源技術研究所、DSP實驗室、智慧型感測器網路研究所、自動化研究所、工業過程與控制研究所、汽車電子與測控技術研究所、先進控制技術研究所、最佳化控制技術研究所、現代電網與電路系統研究中心、新型太陽能電池研究所、可再生能源接入電網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特種系統快速構建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籌)。

科研成就

截至2016年9月,學院共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安徽省科技進步一等獎8項、二等獎1項。
十二五期間,學院教師共承擔科研項目530多項,其中包括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項目、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63”項目、“973”項目等國家和省部級計畫項目達130餘項;完成科研經費約1.9億元;發表學術論文1170餘篇,被EI/SCI收錄470餘篇;出版著作25部。

文化傳統

1、院徽整體構圖的外圍圖案寫有“合肥工業大學” “電氣與自動化工程學院”的英文,使用英文表明學院國際化的發展方向;中間圖案整體為綠色松柏象形,象徵著學院不畏艱難、青春永恆的“松柏精神”;
2、中間圖案還有字母“A” “E”巧妙的一體化組合的構圖,表明了電氣“E”與自動化“A”緊密而穩定的融合;
院徽院徽
3、構圖中間三角峰形圖案也表示學院所攀登的科教高峰,也表示學院爭作一流頂尖學院的決心以及學院整體向上的開拓精神;
4、圖案中間的“松柏”、“太陽”和下方的“書本”圖案表明了學院教書育人的內涵;
5、圖案中間的“太陽”圖案中的“電氣”標誌表明了學院的基本專業領域,使人一目了然;
6、圖案下方的“1946”字樣表明了學院成立的悠久歷史;
7、含有太陽的綠色三角形“E” 圖案還表示了學院綠色能源研究的特色。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何岳頎
副院長:唐昊、李紅梅、方焱松
黨委副書記院長:鄭潔
院長助理:姜衛東、李兵、王磊、譚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