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目大蠶蛾

合目大蠶蛾

合目大蠶蛾(學名:Caligula boisduvali fallax Jordan)屬於鱗翅目大蠶蛾科。該昆蟲中到大型,頭黃褐色,觸角雄長雙櫛形;頸板灰白色,前胸及中胸背線棕色,肩板長有絨毛,後胸色稍淺,腹部淺黃色,各節間有棕褐色環形紋;前翅前緣紫褐色;後翅反面色稍淺,前翅近前緣的紫粉褐色區不見,內線至翅基間下半的紫褐色斑不明顯。該昆蟲分布於北亞東亞,為農業害蟲。保護級別:無危。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成蟲,卵,幼蟲,蛹,繭,生活習性,發生規律,產卵孵化,地理分布,主要寄主,防治方法,人工防治,燈光防治,生物防治,藥物防治,檢疫防治,

形態特徵

成蟲

翅長34-35mm,體長30-40mm。雌蟲翅展80-90mm,雄蟲翅展70-80mm。頭黃褐色,觸角雄長雙櫛形,污黃色,雌櫛齒形、黃褐色。體被暗紅褐色鱗毛,頸板灰白色,胸部後端色較淡。雄蟲觸角粗短、羽毛狀;雌蟲觸角較雄蟲細長,雙林齒狀。前翅前緣褐色雜有白色鱗片,內橫線、中橫線淡褐色,外橫線黃褐色,亞外緣線外側各脈間暗褐色,形成波浪狀的外緣線。全翅分成明顯的3個區,中區色較淺,外區及內區色較深。眼狀紋圓形,外圈為黑色,其內側有一半月形白色鱗片區,中間鱗片棕色。前翅項角有1個黑斑,外線線為黃棕色寬頻,內側由白色鱗片構成自邊。後翅與前翅基本相同。雄蟲顏色比雌蟲的深,個體較小。
合目大蠶蛾(圖1)合目大蠶蛾(圖1)

長約2mm,寬約1.4mm,圓筒形,灰白色。卵殼表面有條狀黑點帶。

幼蟲

老熟幼蟲體長約55-63mm,寬約9mm。全身青綠色,氣門線藍黃色,氣門白色。毛瘤上的長毛黑色,體表面長有密集的白色短剛毛。

黑褐色,長約30-35mm,寬約10mm。

長約40mm,寬約15mm。

生活習性

發生規律

此蟲在長白山1年發生1代,以越冬。翌年5月中旬,越冬卵開始孵化,下旬終。幼蟲於6月下旬開始停食,變為預,7月上旬開始化蛹,7月下旬化蛹結氛8月下旬開始出現成蟲,9月中旬為出現高峰,9月下旬終,個別年份到10月上旬結束。從第一年9月產下的卵,經越冬至翌年5月中、下旬孵化,歷時250天左右。幼蟲期47-66天,平均60天。在18.1-21.7℃範圍內,1齡幼蟲9-10天,平均9.2天;2齡幼蟲6-13天,平均9.5天;3齡幼蟲6-9天,平均7.5天;4齡幼蟲10-15天,平均12.3天;5齡幼蟲11-15天,平均12.8天;6齡幼蟲7-17天,平均11.6天;預蛹期5-6天,平均5.4天;蛹期62-75天,平均67天。 成蟲趨光性較強,一般在21-24時燈下均有成蟲飛來。白天成蟲則靜優陰處不動。
合目大蠶蛾(圖2)——生命周期合目大蠶蛾(圖2)——生命周期

產卵孵化

成蟲交尾時間較長,在誘捕後的交尾成蟲仍能繼續交尾達1天之久。每雌蟲能產卵114粒。當年產下的卵不孵化,至翌年5月中旬,隨著氣溫的回升,越冬卵才開始孵化。幼蟲孵出後,即爬行覓食,初齡幼蟲食量很小,僅取食少許寄主葉片。隨著蟲齡的增大,食量也不斷增大。取食方式是從葉緣向里咬食。末齡幼蟲食量較大,幾乎可把整片葉吃光,僅留較粗的葉脈。 此蟲是長白山地區昆蟲的優勢種之一,每年8月末至9月上旬,長白山地區日平均溫度只有12℃左右,成蟲開始出現;直至9月下旬,個別年份直至10月初,日平均溫度已降到10℃以下,個別晚上已有秋霜,在誘蟲燈下仍誘到成蟲。雄性比率比雌性大,占55.5-83.8%,平均74.7%;雌性占16.1-44.4%,平均25.2%。

地理分布

國內分布於黑龍江遼寧內蒙古山西甘肅青海;國外亦分布於俄羅斯日本等地。
合目大蠶蛾(圖3)——分布圖合目大蠶蛾(圖3)——分布圖

主要寄主

櫟、椴、胡枝子核桃揪落葉植物

防治方法

人工防治

人工捕殺幼蟲和摘繭;

燈光防治

利用黑光燈誘蛾。

生物防治

套用1-2億孢子/ml蘇雲金桿菌,或1X 10’多角體/ml枝型多角體病毒致死蟲屍液噴殺蠶蛾幼蟲。

藥物防治

套用細%敵百蟲1000-2000倍液;即%敵敵畏1000-2000倍液,或2.5%澳氰菊酯10000倍液噴殺3齡以前幼蟲。

檢疫防治

實行檢疫,使大蠶蛾不致隨苗木蔓延至其他地區。
(圖片地址:圖1、圖2、圖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