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江縣榕山鎮中心國小

合江縣榕山鎮中心國小

合江縣榕山鎮中心國小位於長江出川第一鎮,始建於1926年,占地面積25畝,建築面積7800平方米。現有國小教學班36個,學生1816人;幼兒學前班12個,在園幼兒558人;教職工120人。學校擁有優美的育人環境,先進的教學設備,建立了微機室、多媒體演播教室、實驗室、圖書閱覽室、體育室、音樂室、衛星地面接收站、紅領巾廣播站、校園網路工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合江縣榕山鎮中心國小
  • 始建於:1926年
  • 建築面積:7800平方米
  • 占地面積:25畝
  • 校訓:團結 奮進 求實  創新
詳細信息,學校簡介,學校校史,校徽設計,校徽圖片,說明,

詳細信息

學校簡介

學校擁有“勤奮務實、敢為人先”的領導班子;“開拓創新、和諧向上”的教師隊伍;“求實進取、文明整潔”的校風;“團結嚴謹、博學創新”的教風;“勤奮自勵、善思力行”的學風。
多年來,學校堅持“德育首位、教學中心、體育保證、學有特長、讓每個孩子都有歡樂童年”的辦學理念。積極開展課題研究活動,各學科均衡發展。學校開展的電教科研課題《套用現代教育技術,最佳化學生主體性參與》榮獲市一等獎、《國小學科教學密切聯繫社會生活》已被瀘州市確立為“十一五”研究課題。
面對新時期教育改革的要求,學校緊緊圍繞“一個中心”、“四項重點”、“兩個目標”開展工作;使學校的管理工作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
“一個中心”:就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以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四項重點”:一是民主辦學,開放辦學;二是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三是強化學校德育工作;四是抓好安全工作。
“兩個目標”:一是建立民主型、學習型、節約型、安全型學校;二是建立教學、科研、管理工作與校園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齊頭並進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
不懈的努力,大膽的改革,卓越的追求,創出了優異的成績。學校先後被評為四川省體育達標先進學校、瀘州市綠化示範學校、瀘州市紅旗大隊、瀘州市課改先進學校、瀘州市少先隊工作先進集體、瀘州市德育實驗基地學校、瀘州市桌球傳統項目學校等。
年年桃李,歲歲春風。學校正在加快創建市級文明單位、市級義務教育示範學校工作步伐,積極打造基礎教育優勢品牌,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出貢獻,為我鎮實施“工業強鎮、港口興鎮、企業富鎮”服務。
追求卓越,與時俱進。榕山鎮中心校永遠是雛鷹練翅的天地,孕育雄鷹的搖籃。

學校校史

合江縣榕山鎮中心校位於榕山鎮興隆社區天華新區,占地面積約10畝,現有國小教學班36個,在校學生1777人,幼兒學前班11個,在園幼兒568人,教職工86人。學校創辦於民國15年(1926年),校址設於王家場的張爺廟,校名合江縣立第九高等國小(簡稱合江九高),校長依次為范仲良、劉美棠、王惠如、許伯勛、甘德昭、李君儒、魏朝平、袁善計、葉春直至解放。
解放後,王家場設區政府為榕山區公所,將“縣立第九高等國小”更名為“榕山區中心國小校”,校址仍在張爺廟,由施鵬遠任校長。繼後江正華、蘭祖才、鄧文均、牟應梅、吳寬能、葉義才、晏德維等當任過校長。1955年起辦幼兒班2個班,由於生源和師資不斷增加,由政府指定將魚塘坎的范公館辦成該校的校分部,高年級學生在校分部就讀,張爺廟為校本部。榕山的國中四個班於合江菜壩中學合校口政府安排將該校設在范公館的校分部搬遷到水巷子的陳公館(原榕山國中校址)作為校分部,全校共12個教學班。同年成立中共榕山區中心校支部,晏德維校長兼支部書記。
學校是社會的一角,時事的變遷直接影響教育,1957年整風反左,1958年“大躍進”,人民公社的“三同風”(同吃、同住、同勞動)等吹進學校,隨之而來的是國民經濟三年困難時期,老師們的生活十分清貧,學校教學秩序受到嚴重影響。
1962年秋,蘭光榮調入該校任校長,陳信學任教導主任。1963年,國民經濟逐步恢復,學校教學秩序逐步走上正軌。全校狠抓教學質量,學生努力學習,教師辛勤輔導,學生成績較大提高,每年國小升合江中學、馬街中學人數多,特別是該校的籃球、桌球隊參加縣級比賽年年優異。
1966年秋“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動亂全國,該校跟整個社會一樣,卷進了災難的深淵。1967年師生停課一年,1968年雖回響上級“複課鬧革命”號召,但教學內容為毛主席語錄,原來的歷史、地理自然學科被砍,學生學業荒廢,紅衛兵組織代替了少先隊組織,教學處於癱瘓狀態,學校住上了武鬥隊。
1969年6月,該校成立“合江縣榕山區中心國小革命委員會”(簡稱校革委)。根據當時的形勢,政策,校革委主任由中共榕山區委宣傳幹事蒲政法兼任,校長蘭光榮為副主任,兩派的民眾代表楊祖明,何進雲和一位貧下中農代表王雲高進入校革委,共同主持負責該校及全區教育工作。
1969年秋,川天化徵用該校校址張爺廟建廠,川天化出錢,由縣文教局牽頭,在全區抽老師籌建榕山鎮青果林中心校。
1970年,區政府設立文教幹事,全區教育由文教幹事抓,榕山區中心校不再負責全區教學工作。同年蘭光榮被借用到區政府傳達辦公室後,學校由何進雲主持工作。
1970年秋,全區教師集中到該校參加。“清理階級隊伍”(簡稱清隊)學習,停課半年。全區教師同吃同住,數十名教師被劃成“地主分子”、“階級異已分子”、“壞分子”等被批鬥後開除公職下鄉勞動改造。
1974年秋,該校辦首屆國小戴帽國中班兩班。
1977年元月,新修的青果林榕山中心校交付使用。該校由張爺廟校本部水巷子陳公館校分部一齊搬遷到新校舍。這個校舍,小青瓦兩樓一底,內外都是清水牆共30間教室和同樣內外未粉糊的40間單身平房寢室,有廚房廁所,但都未粉糊,該校與鎮中學共用活動場地,占地約26畝,校舍雖然不太好,但該校從此告別了建校幾年來的廟宇,公館式校舍,它是全縣除人民國小外,區級中心校第一流的,是全縣教師們除了想進合江縣城外最嚮往的地方。當時全校有14個教學班。
1978年6月,縣委組織部檔案撤銷榕山區中心校革命委員會,恢復榕山區中心國小校。
同年秋,郭仲平調入該校任校長,繼後劉永久、楊亞夫調來任副校長,王達夫任教導主任,同年建立中共榕山區中心校,郭仲平兼支部書記,教學業務和黨內工作管轄全榕山區各國小。
1978年秋,該校辦國小戴帽高中班兩個班(僅一屆)。同年成立共青團支部,由少先隊組織又取代了紅衛兵組織。
為了提高教育質量,學校推行教師們每天早上集中做操,然後政治學習一小時後才吃飯,下午放學晚飯後再集中辦公(備課,改作業)兩小時的坐班制。每周上課五天半,星期六下午再搞教研,周工作日為六天,基本上每年的寒暑假都要集中到區上或縣上政治學習,農忙假還要下生產隊包隊,完成春種秋收任務。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該校請川天化子弟校五、七中學教師來上示範課,進入電化教學時代,成立實驗中心站,與榕山中學共同成立聯合教研組,定期進行教師業務培訓。堅持統考排名,當時全校國小12個班,國中3個班,高中2個班,教職工38人,教學質量在全區乃至全縣名列前茅。
1982年11月,全縣教育系統體改,因榕山區中心校轄屬榕山公社,故將榕山區中心校更名為“榕山公社中心國小校”。
1983年秋,榕山區文教辦公室牽頭,該校入股在小洋洞辦酒廠,校內辦養雞場,大搞勤工儉學,完成縣勤工辦下達的指標。
1984年,朱泉任副校長(主持工作)趙世會任教導主任,該校國中班馬鎮中學合校,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的教學管理,由中心校代管鎮中學是全縣唯一創舉,同年取消了坐班制。
1985年,全縣普及初等教育檢查合格,該校被縣推薦接受市檢,繼後,全市普及實驗室檢查合格。
1985年,全縣體改撤榕山鄉合併入榕山鎮,該校又更名為“榕山鎮中心國小校”,趙正清任校長,同年榕山鎮中心校單獨成立了黨支部,趙正清兼支部書記,下轄8個村小,1986年下期,全縣教育系統人事制度改變,該校人員超編,將12個班改編成15個班,該校國中班與國小部完全脫勾與鎮中學合併,不再是一套班子兩塊牌子,而是兩套班子兩塊牌子。
1988年3月,進行首次職稱改革,該校評選出了11個高級教師。1988年因川天化征地建廠占了涼坪村小,賠的款在中心校教學樓旁修了兩樓一底預製結構三間教室,1988年底,1989年初與鎮中學一道,報經鎮政府批准,兩校自籌經費,新修了整個校園的圍牆和校門,排除了校外干擾,靜化了校園,建立了良好校園秩序,同年被評為鎮級文明單位。1990年塘溝村小由土木結構改建為磚木結構;1991年,全鎮只有鎮婦聯和該校兩個幼稚園,該校新修了200平方米左右幼兒樂園,幼兒廁所,購買了一大批玩具,由於環境好,管理規範到位,經合江縣文教局和市教育局檢查,該校幼稚園被評為瀘州市首批合格鄉(鎮)中心幼稚園。1991年玉泉村由於生源少,撤銷了玉泉村小,同年拆除了大山聯小危房,與小洋洞村小合併,新修了預製結構四間教室和四間教師寢室。
該校黨支部每年超額發展新黨員,年年被評為先進支部,少先隊工作年年受市縣鎮表彰,87年該校少先隊大隊部被評為“四川省學英模範獎章”先進集體,大隊輔導員梁德春受省級表彰。該校的教學質量在全縣名列前茅,自從榕山中學開辦以來,該校每年正式考入榕山中學的人數要占該校招生數的30%—40%以上,升學率是原榕山區第一名。每年全縣文藝匯演,該校不是二等獎都是三等獎,體育桌球隊不管是個人還是團體,不管是男隊還是女隊,該校是常勝將軍,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二名。
特別是1993年,該校在塘溝村小發現了無手無腳,年僅10歲,家庭經濟十分窘迫,離校近五華里的女生杜宣梅將其接到中心校學習,為她解決吃、住困難。在學生中大肆宣講杜宣梅身殘志堅,頑強拼搏的學習精神,師生向她損獻愛心,全校學習杜宣梅,關愛杜宣梅蔚然成風。這種關愛,引發了全社會省、市、縣、鎮各級領導、社會團體和各種媒體的關注,紛紛來校採訪應接不暇,絡繹不絕,他們送來學習用具,衣物和大量現金,使杜宣梅順利完成了國小,中學的學業,並一舉考入了二本大學。
1995年春,學校領導班子調整,校長吳文明同志,副校長梁德春、蒲政濤。黨支部趙正清同志。學生13班,940人,教師42人,下轄小洋洞聯小,塘溝村小,聯榕壩村小,荊樹村小,共18個班,教師24人,學生26人。時年工作重抓“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榕山片區”,四率分別為:學齡兒童入學率99.4%,小學生畢業率100%,12—15歲達國小文化,普及率96.5%,在校生鞏固率100%,努力改善辦條件,新建了小洋洞教學樓6間教室,720平方米,中心校教師宿舍樓14套住房1620平方米,教學上重抓“六認真”,出口率(升學率),當年升榕山中學64人,占中學收生總數人數的68%。
1996年,學校領導班子及辦學規模同1995年相同。學校工作重抓“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鞏固,學生素質教育推進,當年學生參加縣文藝匯演,桌球、籃球等比賽均獲一、二等獎,辦學評估獲一等獎。籌建了教師宿舍2號樓15套1900平方米。
1997年至1998年學校領導班子及辦學規模基本一致,教師人數達72人,學校工作重抓“普九”檢查。同時全面普及學生素質教育的推進,擁現了一批青年骨幹教師,如劉昌明獲市青年優秀教師稱號,且獲“多功能摺尺”國家級發明專利。素質教育評估獲縣一等獎,6名教師在市級、縣級賽課獲獎。籌資新建規格較高的廁所220平方米,維修了教學樓,新籌建了聯榕壩村小教學樓8間教室,740平方米,添置了自然實驗室,購置了電腦35台,運用於教學。
1999年1月合江縣教育系統人事制度改革,黃家雲同志任校長,趙萬芳同志任支部書記,吳文明同志任副校長、梁德春同志任副校長兼教導主任、李小玲同志任大隊輔導員。當時學校有18個班,學生900餘人,教師超編32人,根據縣人民政府與教育系統人事制度改革的相關精神,中心校教師分流32位教師到鎮內其它學校任教。
2000年秋季撤點燈山村小。
2001年榕山鎮中心校被評為瀘州市紅旗大隊學校、四川省體育達標先進學校。
2002年春季撤聯榕壩村小。
2002年8月天華子弟校移交地方政府辦學,天華子弟校國小部與中心校合併,有教學班26個,學生1465人,教職工71人,天華子弟校謝泳梅同志任副校長,李小玲任教導主任,金玉任大隊輔導員;2002年11月鎮政府投資120餘萬元擴建天華子弟校教學樓;2003年8月,榕山鎮中心校整體從原青果林搬遷到天華子弟校。
2003年11月鎮政府投資23萬元,修建荊樹村小。
2003年12月合江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現場會在榕山鎮中心校召開,同年被評為合江縣最佳文明單位。
2004年8月合江縣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撤鄉鎮教育組,由中心校負責對鄉鎮教育進行管理。黃家雲任校長,李小玲任支部書記兼教導主任,梁德春、吳文明二同志任副校長。
2004——2005學年度,榕山鎮中心校榮獲合江縣教學質量檢測鄉鎮排名第一、綜合質量評估榮獲一等獎、瀘州市課改先進學校、瀘州市綠化示範學校、合江縣校風示範校、合江縣關心下一代先進集體。
2005——2006年度,榮獲合江縣教學質量檢測二等獎、合江縣中國小社會主義榮辱觀現場經驗交流會在榕山鎮中心校召開,教育科研課題《國小學科教學密切聯繫社會生活》申報為市級科研課題,李小玲同志被評為瀘州市名師,蔣淑華、金玉被評為四川省骨幹教師,學校被評為瀘州市少先隊工作先進集體。
2006——2007年度,榮獲合江縣教學質量綜合評估一等獎、瀘州市德育實驗基地學校、瀘州市“四·五”普法先進單位。詹鸝老師榮獲中央教科所開展的科學優質課競賽一等獎;王念瓊、趙容二位教師被評為市先進教師和優秀班主任;蔣武明等13位教師被評為瀘州市骨幹教師。
2006年8月鄭中福同志調中心校任教導副主任、詹鸝同志任大隊輔導員。
多年來,榕山鎮中心校堅持“德育首位、教學中心、體育保證、學有特長、讓每個孩子都有歡樂童年”的辦學理念。緊緊圍繞“一個中心”、“四項重點”、“兩個目標”開展工作;使學校的管理工作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

校徽設計

校徽圖片

校徽圖片如下:

說明

榕山中心校校徽展示了榕小人追求的境界:
校徽圓形的輪廓昭示團結和諧的人本思想,代表學校一切工作圓滿。
阿拉伯數字“1926”標誌榕小的創辦時間,它與英文字母組成“榕山中心校”相映成趣。既寓意榕山中心校歷史悠久,又表現出追求卓越,永遠向上的精神。
藍天、白雲、春芽、太陽、泥土昭示黨的陽光雨露育新芽,希望的太陽從知識的海洋中升起(海洋線同時代表書),泥土的芬芳表示榕小的育人環境,春芽既是榕字拼音r的代表,又表每年六月的春芽藝術節,學生健康愉快,茁壯成長,創造豐富多彩校園文化的精神風貌。
校徽的整體圖案象徵著榕山中心校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和永爭第一的進取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