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合川區歷史名人
- 代表人物:劉文學
醮君黃,李顒,張柬之,李陽冰,張 武,閭邱均,周敦頤,余 玠,冉璡冉璞,趙 性,
醮君黃
西漢末期巴郡墊江縣(今合川)人。漢成帝、哀帝時為為諫議大夫。王莽當權,滿朝文武官員俯首帖耳,爭相依附,獨醮不為權勢所傾;王莽簒位,毅然告老還鄉。繼而蜀郡太守公孫述在成都獨立為王,想借醮之名號召天下,數次徵召入仕,醮表示“既不仕偽朝,亦不仕叛臣。”堅不願就。閉門謝客,躬耕讀書,終老一生,八十而卒。
李顒
(114——182 ),字德印。墊江(今合川)人。漢順帝永和時進入公府,以“遇事明敏,善籌謀”任益州(今四川)太尉掾。任內,常不顧自己的安危,為民眾利益奔走呼號,深得板楯人的信賴。漢靈帝熹平五年(176),南部邊亂,視察邊關的益州太守雍陟被劫持,靈帝震怒之下,派御史中丞朱龜,率大軍前往討伐,兵敗。靈帝召集滿朝文武商討此事,無一良策,建議“捨棄邊地”。訊息傳到益州,李顒萬分悲憤,奏請派兵收復失地。靈帝命李顒為益州太守前往討伐,卻不給一兵一卒。他接詔以後,很快在故鄉招集了數千名板楯人,直抵南境邊地,很快地平息了邊亂,救出了前任太守雍陟。
張柬之
(。——706)字孟將,唐代襄陽人。少為太學生,以對策得當,成績第一,被任為監察御史,鳳閣舍人。聖曆元年(699)突厥要求以女和親,張柬之極力反對,觸怒武則天,被貶為合州刺史。合州新民縣(今岳池)常年缺水,民以為患。張將新民縣城遷於渠江西岸,令縣官為民取水,以解人民疾苦。合州與外交通,從小南門過河,經南津街、東津沱白塔坪、沙溪、江北、重慶、長壽到涪陵,是古代巴蜀的第二陽關大道。為了保持道路暢通,張在白塔坪建了宅院,作為行署,處理交通運輸事務。武則天因張在合州政績昭著,招回朝廷,以鳳閣鸞台平章銜任鳳閣侍郎(宰相)。
李陽冰
字少溫。合州人(亦作趙郡人)。唐乾元(758—760)為縉雲(今浙江縉雲)令,後遷當凃(今安徽當塗)令,官至將作監。為李白族叔,為李白整理遺稿成《草堂集》十卷,並作序。清《合州志·藝文志》有錄其篆書極其有名,堪稱“推古今獨步”、“不減李斯”。宋考古學家趙明誠所輯《金石錄》有李陽冰所篆《城隍神祠記》、《志歸銘》、《孔子廟記》、《先墓碑》、《三墳記》,歷為篆書家奉為“圭臬”。合川境內原有李陽冰題寫篆書數處。
張 武
唐末,合州石鏡縣(今合川)人。唐僖宗乾符年間(875—879)投身前蜀王建軍中,以英勇善戰,累立戰功,被王建封為破浪都頭,管理江防。取梓州有功,升任渝州刺史兼萬州刺史,加飛棹指揮使銜。914年,荊南王高季昌攻夔州,被張率軍挫敗。919年,又興兵攻夔州,亦被張打敗。925年,高季昌乘後蜀軍攻蜀之機,率軍數萬攻打施州,張在夔州布防,立柵欄於峽江兩岸,指揮軍隊,追殺,高軍數萬人死於江中。前蜀滅後,張降後蜀,被授侍中,兼峽路討伐使。80病故。
閭邱均
合川人(一說成都人),唐高宗李治(650—683)在位時舉進士。武則天即皇位後(684—702)官博士。以詩書文章著稱,與陳子昂、杜審言齊名。後削髮為僧,居合川銅梁山50年乃去。安史之亂後,杜甫流經合川時,作詩《贈蜀僧閭邱師兄》五言古風一首,其中有:“大師銅梁秀,籍籍名家孫。嗚呼先博士,炳靈精氣奔。惟惜武皇后,臨軒御乾坤。”等句。他又以善書畫名極一時,所書《東蜀牛頭山瑞聖寺碑》、《滇南爨王墓碑》、《刺史王任求碑》等,被譽為當時絕筆。杜甫評其書法云:“世傳閭邱筆,峻極逾崑崙。鳳藏丹青暮,龍去白水渾。青熒雪嶺東,碑碣舊制存。晚看作者意,妙絕於誰論?”《合州志》、《合川縣誌》、《中華名人大辭典》、《中國詩話》均有記載。
周敦頤
(1017——1073)字茂叔,稱濂溪先生,道州營道(今河南道縣)人。北宋理學家。嘉佑元年至五年(1056—1060)任合州通判。為官清正廉潔,威望甚高。公餘時間時常與人講述理學。合州名士張宗范經常跟隨他,聽取他的教誨。張在學士山修建亭閣,邀他作客,他在那裡以養心為題發表學術講話,講話稿收入《周元公集》,名《養心亭記》,後人稱此亭閣為養心亭。他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著作。據說《愛蓮說》即在養心亭中寫成。
余 玠
(?—1253),蘄州(今湖北蘄春)人。宋理宗時授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重慶府、四川總領夔路轉運使。大更弊政,人心安定,築館天下招賢。有播州冉氏兄弟,有文武才,來合州投靠,用其計,遷州衙於釣魚山,積粟守之。又開屯田於成都,蜀以富實。用楊成計,誅利司都統王夔。治蜀十年,頗有建樹。對南宋王朝起了支撐半壁河山,延長“國祚”的積極作用。後遇饞言詔還朝廷,卒,蜀人如喪父母。
冉璡冉璞
是為兄弟,南宋播州綏陽(今貴州綏陽)名士,軍事戰略家。兄弟二人潛心研讀古今圖籍,特別研究軍事韜略方面的書。南宋理宗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蒙古軍大舉進攻四川,第三年取成都,企圖奪取重慶。宋理宗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余玠任四川安撫制置使兼重慶知府,積極準備抵禦蒙古軍南侵。冉氏兄弟聞余%是位賢能的統帥,便去重慶拜謁余玠,獻保西南計:主張"徙合州城"。他們分析說"蜀之形勢之地,莫若釣魚山,請徙諸此,若任得人,各粟守之,賢於十萬師元也,巴蜀不足守也"余採納了冉氏兄弟計策,密秦朝廷,任冉璡為承事郎,代理合州知州,冉璞為承務郎,當理合州通判。兄弟二人遷合江於釣魚山,修釣魚城為主體的城堡聯防工事,"以山為壘,棋布星分",建成了青居、大獲、釣魚、方頂、天生等十餘座城池,固若金湯,在後來抵抗蒙古統治者傾國之師的進攻中,歷經大小戰鬥兩百多次,堅持抗戰三十六年,釣魚城工事揮了了巨大作用。
趙 性
南宋建炎年間,合州赤水(今合川赤水)人。紹興年間(1131—1162),赴臨安參加會試合格,參加策試,在策卷上寫道:“朝中以括民脂膏為得計的,不是那位主和的頭子嗎 。像老鼠般狡猾奸詐的人,不是那位一向堵塞言路的權要任務嗎 。為今之計,朝廷當務之急是獎善罰惡,揭露奸佞,以正文武百官的視聽……”激烈陳詞,直指秦檜。主考官看卷後驚慌失措,不敢將策卷上報。考官中有主持正義的,力主上報,最後報上去,秦檜深為震怒,準備以酷刑對付。後秦檜死去,才免受刑。但宋王終不能用趙,趙偃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