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評傳(張大可著評傳)

司馬遷評傳(張大可著評傳)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司馬遷評傳》是張大可創作的評傳,首次出版於1994年6月。

該書從思想發展的高度評述司馬遷家世、師承、生平及其思想的形成、發展、升華軌跡。該書有傳有評,評傳結合,側重於評;語言流暢,文筆生動,可讀性較強。書中雖有不少考證之文,但讀來琅琅上口,並無枯燥、艱澀現象,體現了作者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司馬遷評傳
  • 作者:張大可
  • 文學體裁:評傳
  • 字數:37萬字
  • 首版時間 :1994年6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成書過程,作品鑑賞,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司馬遷評傳》深入分析了司馬遷的《史記》賴以產生的歷史、社會、家世、師承閥恥匙及個人經歷等主觀條件;具體評述了司馬遷在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治學綱領下所形成的哲學、史學和文學成就,進而分析了在這些成就中所體現的哲、政、經、史、戰爭及人才諸思想;結合《史記》傳播的歷史和“史記學”的形成和發展,闡明了《史記》的不朽價值。

作品目錄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序
第煉盛棕一章 故里、家世及少年時代
第二章 出仕與扈從
第三章 家學淵源與師承
第四章 司馬遷之父司馬談
第五章 發憤著書
第六章 體大思精的歷史著作
第七章 《史記》的文學成就
第八章 司馬遷的思想
第九章 大一統時代的驕子
第十章 名山事業垂千秋
附錄 司馬遷創作系年(附司馬談)

成書過程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由匡亞明教授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發起,由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組織編撰,總計200部、6000餘萬字,是南京大學文科重要的標誌性工程,凝聚了當代一批學有所長專家的集體智慧。叢書的學術顧問烏只微備包括丁光訓、王元化、安子介、趙朴初、馮友蘭、張岱年、楊向奎、任繼愈、蘇步青、程千帆、杜維明等數十位學者。他們與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共同研討,從2500年歷史長河中選取了270多位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領域的傑出人物作為傳主,從整體組合上奠定了中華民族傑出人物思想研究的格局。2006年,該叢書全部編撰完成,由蒸重狼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司馬遷評傳》即該叢書中的一本。

作品鑑賞

該書有傳有評,評傳結合,側重於評。由於司馬遷傳記的原始資料缺乏,煮雄連生卒年都無法考定,平生行狀充滿疑案,因而作者採用有傳有評、評傳結合的三種寫法:其一,先列傳主史事,然後加以分析評論。如司馬遷師事孔安國事,作者先列《漢書·儒林傳》所載:“安國為諫大夫,授都尉朝,而司馬遷亦從安國問故”原文,然後從古文凳擔悼內容入手,分析司馬遷向孔安國問故內容,最後得出結論:司馬遷向孔安國問故是學習古文經學的古訓,以及別擇古文資料的古文學,掌握考信歷史的方法。孔安國是司馬遷的一位歷史文獻學導師。如司馬遷遭李陵之禍,是如何被定罪的史事中,先列司馬遷《報任安書》中“明主不深曉,以為仆沮店匪笑講貳師,而為李陵遊說,遂下於理”的原文和《漢書·李陵傳》“上以遷誣罔,欲沮貳師,為陵遊說,下遷於腐”的原文,然後加以評述,得出司馬遷之被定罪,不是“坐舉李陵”,而是“沮貳師,為陵遊說”,被阿順上意深文周納的酷吏們定為“誣罔”罪而受腐刑,是一場冤案的結論。
其二,提出傳主史事,然後加以周密考證。如關於司馬遷的故里問題,作者從“遷生龍門”的敘傳中,通過對韓城地理形勢,高門司馬昌、無澤、喜三世墓,司馬談墓,芝川司馬遷祠墓的考察,得出司馬遷生於西漢左馮翊夏陽縣高門村(今陝西韓城西南十八里之嵬東鄉高門村)的結論。對《史記》是官修還是私修和“藏之名山”問題,一般認為是私修之史,“藏之名山,是恐其被禁失傳,故將正本藏於深山,只將別本留在京師。作者探索此說蓋導源於《漢書·司馬遷傳》顏師古注,顏氏雲,藏於山者,備之失也,其副貳本乃留京師也。”作者經過考證,認為顏師古注是一個錯誤的猜測,“藏之名山,即儲之廟堂。藏之名山,實為藏之官家書府之雅稱”。至於《史記》是否私修問題,作者指出司馬遷以太史令官守著書,而且書成後上奏朝廷,因而《史記》為官書。這類傳評結合的考證,俯拾皆是。
其三,評論《史記》時往往根據問題,進行評述。如敘述《史記》由五體構成時,先指出前人探討《史記》五體重在溯源而疏於從筆法義例上研究司馬遷的創造和弊端。接著就本紀、十表、八書、世家、列傳從義例出發進行評說。得出《史記》五體均為司馬遷所創造的結論,但行文至此,並未結束,作者從五體常例的評析,傳到五體變例的評析,以本紀、世家為例,指出五體破例義例及其類型,從變例中體現出司馬遷史學思想的進步性及其高超奇越的精神風貌。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司馬遷評傳》
1994年6月
南京大學出版社
7-305-01996-8

作者簡介

張大可,1940年生,重慶市人。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歷任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系教授兼副系主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教授、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常務理事、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國家圖書館、南京師範大學、廣州師院、雲南紅河學院客座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歷史文獻學與秦漢三國史方向的研究,著作主要有《史記研究》《史記新注》《史記文獻學》《史記論贊輯釋》《史記精言妙語》《司馬遷評傳》《三國史研究》《三國史》《三國十二帝》等。主編高校教材《中國歷史文選》《中國歷史文獻學》《史記教程》等。並整理注釋《史記》《資治通鑑》等多種。
其三,評論《史記》時往往根據問題,進行評述。如敘述《史記》由五體構成時,先指出前人探討《史記》五體重在溯源而疏於從筆法義例上研究司馬遷的創造和弊端。接著就本紀、十表、八書、世家、列傳從義例出發進行評說。得出《史記》五體均為司馬遷所創造的結論,但行文至此,並未結束,作者從五體常例的評析,傳到五體變例的評析,以本紀、世家為例,指出五體破例義例及其類型,從變例中體現出司馬遷史學思想的進步性及其高超奇越的精神風貌。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司馬遷評傳》
1994年6月
南京大學出版社
7-305-01996-8

作者簡介

張大可,1940年生,重慶市人。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歷任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系教授兼副系主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教授、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常務理事、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國家圖書館、南京師範大學、廣州師院、雲南紅河學院客座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歷史文獻學與秦漢三國史方向的研究,著作主要有《史記研究》《史記新注》《史記文獻學》《史記論贊輯釋》《史記精言妙語》《司馬遷評傳》《三國史研究》《三國史》《三國十二帝》等。主編高校教材《中國歷史文選》《中國歷史文獻學》《史記教程》等。並整理注釋《史記》《資治通鑑》等多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