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折服刺客
楚之少有英氣,能折節待士。與司馬順明、道恭(司馬道恭)等所在聚黨。及
劉裕自立,楚之規欲報復,收眾據長社,歸之者常萬餘人。劉裕深憚之,遣刺客沐謙害楚之。楚之待謙甚厚。謙夜詐疾,知楚之必自來,因欲殺之。楚之聞謙病,果自齎湯藥往省之。謙感其意,乃出匕首於席下,以狀告之曰:“將軍為裕所忌憚,願不輕率,以保全為先。”楚之嘆曰:“若如來言,雖有所防,恐有所失。”謙遂委身以事之。其推誠信物,得士之心,皆此類也。
王鎮惡弟康,留關中,及高祖北伐,鎮惡為前鋒,康逃匿田舍。鎮惡次潼關,康將家奔之,高祖板為
彭城公前將軍行參軍。鎮惡被害,康逃藏得免,攜家出洛陽,到
彭城,歸高祖。即以康為
相國行參軍。求還洛陽視母,尋值關、陝不守,康與長安徙民張旰醜、劉雲等唱集義徒,得百許人,驅率邑郭僑戶七百餘家,共保
金墉城,為守戰之備。時有一人
邵平,率部曲及并州乞活一千餘戶屯城南,迎亡命司馬文榮為主。又有亡命司馬道恭自
東垣率三千人屯城西,亡命司馬順明五千人屯陵雲台。順明遣刺殺
文榮,平復推順明為主。又有司馬楚之屯
柏谷塢,索虜野坂戍主黑弰公游騎在芒上,攻逼交至,康堅守六旬。
《魏書》相關記載:四年正月壬辰朔,車駕臨河,大搜於犢渚。癸卯,車駕還宮。三月癸丑,築宮於蓬台北。司馬德文寧朔將軍、平陽太守、匈奴護軍
薛辯及司馬楚之、司馬順明、司馬道恭,並遣使請降。
歸降奚斤
太宗末,
山陽公奚斤略地河南,楚之遣使請降。因表曰:“江淮以北,聞王師南首,無不撲舞,思奉德化。而逼於寇逆,無由自致。臣因民之欲,請率慕義為國前驅。今皆白衣,無以制服人望。若蒙偏裨之號,假
王威以唱義,則莫不率從。”於是假楚之使持節、
征南將軍、荊州刺史。
奚斤既平河南,以楚之所率戶民分置汝南、南陽、
南頓、新蔡四郡,以益豫州。
封之王爵
世祖初,楚之遣妻子內居於鄴,尋徵入朝。時南藩諸將表劉義隆欲入為寇,以楚之為使持節、安南
大將軍,封琅邪王,屯潁川以拒之。其長史臨邑縣開國子步還表曰:“楚之渡河,百姓思舊,義眾雲集,汝潁以南,望風翕然,回首革面。斯誠陛下應天順民,聖德廣被之所致也。”世祖大悅,璽書勞勉,賜前後部鼓吹。
大破宋軍
宋文帝劉義隆將
到彥之斥河而西,列守南岸,至於
潼關。及彥之等退走,楚之破其別軍於
長社。又與
冠軍將軍安頡攻滑台,拔之,擒義隆將
朱修之、李元德及東郡太守申謨,俘萬餘人。上疏曰:“臣奉命南伐,受任一方,而智力淺短,誠節未效,所以夙夜憂惶,忘寢與食。臣屢遣人至荊揚,所在陳說,具論天朝盛化之美,莫不忻承聖德,傾首北望。而義隆兄弟知人情搖動,遣臣私仇順為
司州刺史,統淮北七郡,代垣苗守
懸瓠。自鞏、洛、滑台敗散已來,義隆恥其敗北,多加罪罰。
到彥之削位,退同卒伍,殺姚縱夫於壽春,斬竺靈秀於
彭城,王休元託疾,
檀道濟斥放。凡在腹心,悉懷疑阻。民怨臣猜,可謂今日。臣聞平殄寇逆,必乘戰勝之威;建立功勳,亦因離貳之勢。伏惟陛下聖德膺符,道光四海,神旌所指,莫不摧服,其未賓者義隆而已。今天綱遐舉,殊方仰德。固宜掃清東南,齊一區宇,使濟濟之風,被於江漢。”
世祖以兵久勞,不從。以
散騎常侍徵還。
出征涼州
從征涼州,以功賜
隸戶一百。義隆遣將
裴方明、胡崇之寇讎池。以楚之為假節,與淮陽公
皮豹子等督關中諸軍從散關西入,擊走方明,擒崇之。
仇池平而還。
車駕伐蠕蠕,詔楚之與濟陰公盧中山等督運以繼大軍。時
鎮北將軍封沓亡入蠕蠕,說令擊楚之等以絕糧運。蠕蠕乃遣奸覘入楚之軍,截驢耳而去。有告失驢耳者,諸將莫能察。楚之曰:“必是覘賊截之以為驗耳,賊將至矣。”即使軍人伐柳為城,水灌之令凍,城立而賊至。冰峻城固,不可攻逼,賊乃走散。世祖聞而嘉之。
生榮死哀
人物成就
到彥之北伐撤退時,司馬楚之率軍在長社擊破到彥之別部,又隨安頡攻克滑台。後又隨皮豹子救援仇池,擊退劉宋將領裴方明。
史書記載
《北史》
司馬楚之,字德秀,晉宣弟太常馗之八世孫也。父榮期,晉益州刺史,為其參軍楊承祖所殺。楚之時年十七,送父喪還丹楊。會劉裕誅夷司馬氏,叔父宣期、兄貞之並遇害。楚之乃逃,匿諸沙門中,濟江至汝、潁間。楚之少有英氣,能折節待士。及宋受禪,規欲報復。收眾據長社,歸之者常萬餘人。宋武深憚之,遣刺客沐謙圖害楚之。楚之待謙甚厚。謙夜詐疾,知楚之必來,欲因殺之。楚之聞謙病,果自齎湯藥往省之。謙感其意,出匕首於席下,以狀告,遂委身以事之。其推誠信物,得士心,皆此類也。
明元末,山陽公奚斤略地河南,楚之遣使請降,授荊州刺史。奚斤既平河南,以楚之所率人戶,分置汝南、汝陽、南頓、新蔡四郡,以益豫州。太武初,楚之遣妻子內居於鄴。尋征入朝,授安南大將軍,封琅邪王,以拒宋師。賜前後部鼓吹。破宋將到彥之別軍於長社。又與冠軍安頡攻拔滑台,禽宋將朱修之、李元德及東郡太守申謨,俘萬餘人。上疏求更進討,太武以兵久勞,不從,以散騎常侍征還。宋將裴方明、胡崇之寇讎池。楚之與淮南公皮豹子等督關中諸軍擊走方明,禽崇之。仇池平而還。
車駕征蠕蠕,楚之與濟陰公盧中山等督運以繼大軍。時鎮北將軍封沓亡入蠕蠕,說令擊楚之以絕糧運。蠕蠕乃遣覘楚之軍,截驢耳而去。有告失驢耳者,楚之曰:“必覘賊截之為驗耳,賊將至矣。”乃伐柳為城,灌水令凍,城立而賊至,不可攻逼,乃走散。太武聞而嘉之。尋拜假節、侍中、鎮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雲中鎮大將、朔州刺史。
在邊二十餘年,以清儉著聞。及薨,贈征南大將軍,領護西戎校尉、揚州刺史,謚貞王,陪葬金陵。長子寶胤,與楚之同入魏,拜中書博士、雁門太守,卒。
楚之後尚諸王女河內公主。生子金龍,字榮則,少有父風,後襲爵,拜侍中、鎮西大將軍、開府、雲中鎮大將、朔州刺史、吏部尚書。薨,贈司空公,謚康王。
《資治通鑑》
初,司馬楚之奉其父榮期之喪歸
建康,會宋公稱誅翦宗室之有才望者,楚之叔父宣期、兄貞之皆死,楚之亡匿竟陵蠻中。及
從祖休之自江陵奔秦,楚之亡之汝、潁間,聚眾以謀復讎。楚之少有英氣,能折節下士,有眾萬餘,屯據
長社。裕使刺客沐謙往刺之。楚之待謙甚厚。謙欲發,未得間,乃夜稱疾,知楚之必在問疾,因欲刺之。楚之果自齎湯藥往視疾,情意勤篤,謙不忍發,乃出匕首於席下,以狀告之曰:“將軍深為
劉裕所忌,願勿輕率以自保全。”遂委身事之,為之防衛。
王鎮惡之死也,
沈田子殺其兄弟七人,唯弟康(
王康)得免,逃就宋公裕於彭城,裕以為相國行參軍。康求還洛陽視母;會長安不守,康糾合關中徙民,得百許人,驅帥僑戶七百餘家,共保金墉城。時宗室多逃亡在河南,有司馬文榮者,帥乞活千餘戶屯金墉城南;又有司馬道恭,自
東垣帥三千人屯城西,司馬順明帥五千人屯陵雲台,司馬楚之屯柏谷塢。魏河內鎮將於栗游騎在芒山上,攻逼交至,康堅守六旬。裕以康為河東太守,遣兵救之,平等皆散走。康勸課農桑,百姓甚親賴之。
司馬順明、司馬道恭及平陽太守
薛辯皆降於
北魏,魏以辯為河東太守以拒夏人(
大夏軍)。
親屬成員
父祖
父親:司馬榮期,高密王
諸子
孫子
1、司馬延宗,金龍之子;
2、司馬纂,金龍之子;
4、司馬徽亮,金龍之子
曾孫
1、司馬裔,字承業,延宗之子。《北史》作朏之弟,《北史》《周大將軍司馬裔碑》皆雲“字遵胤”。
2、司馬澄,字元鏡,纂之子。
3、司馬仲粲,澄之弟。
4、司馬朏,悅之子。
玄孫
1、司馬藏,裔之子;
2、司馬鴻,字慶雲,朏之子;
3、司馬侃,字道遷,裔之子
來孫
司馬孝政,鴻之子;
司馬運,侃之子
軼事典故
“司馬楚之,字德秀,晉宣帝弟太常馗之八世孫。父榮期,司馬德宗以為梁益二州刺史,為其參軍楊承祖所殺。楚之時年十七,送父喪還丹陽。值劉裕誅夷司馬戚屬,叔父宣期、兄貞之並為所殺。楚之乃亡匿諸沙門中濟江。自歷陽西入義陽、竟陵蠻中。及從祖荊州刺史休之為裕所敗,乃亡於汝潁之間。”
從中我們知道楚之的父親是司馬榮期,叔父是司馬宣期,外加兄長司馬貞之,並且說是
司馬懿四弟的子孫,其他的族系關係一併沒有交代,我們不禁要問司馬楚之的祖父會是誰?於是根據《晉書》、《魏書》、《宋書》進行了辛苦的探佚,畫出了“司馬宗室的族系圖”一大張,但是反覆研讀依然沒有說明司馬楚之的祖父的蹤影,這時候我回到以上原文去反覆斟酌,發現要弄明白楚之的祖父之謎,突破口在“從祖”二字。
通過翻閱《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辭海》,遺憾的是均沒有收入“從祖”一詞。只能另闢蹊徑,遂根據《晉書·載記》:“加文武爵各一級,追崇曾祖軌為武王,祖寔為昭王,從祖茂為成王,父駿為文王,弟重華為明王。立妻辛氏為皇后。” 《晉書》:“惠帝失馭,寇盜蜂起,元海從祖故北部都尉、左賢王劉宣”,由此得知祖父的親兄弟稱為“從祖”。必須承認:這是《晉書》或《舊晉書》相關作者的觀點。
司馬楚之傳在《
魏書》裡面出現,《魏書》的
從祖含義是否有變化呢?
根據《魏書》:
李叔虎,渤海蓚人也。
從祖金,世祖
神麚中(428—431)與
高允俱被征,位至征南
從事中郎。叔虎好學博聞,有識度,為鄉閭所稱。太和中(477-499),拜中書博士,與清河
崔光、河間
邢巒並相親友。由此可見,
李叔虎與其
從祖李金出任時間相差至少46年以上,在生育正常情況下,就是相差兩輩,又有《
魏書·列傳第七下·景穆十二王》:高祖餞楨於華林都亭。詔曰:“
從祖南安,既之蕃任,將曠違千里,豫懷惘戀。然今者之集,雖曰分歧,實為曲宴,並可賦詩申意。射者可以觀德,不能賦詩者,可聽射也。當使武士彎弓,文人下筆。”高祖送楨於階下,流涕而別。
拓跋晃——
南安王拓跋楨;拓跋晃——拓跋浚——
拓跋弘——高祖拓跋宏;拓跋楨與拓跋浚是兄弟,所以第二條的“
從祖”也是祖父的親兄弟的意思。
有了《
魏書》
從祖的概念,就知道“從祖荊州刺史休之”與司馬楚之的關係了,也就是說
司馬休之的兄弟應該就是楚之的祖父,這樣就得到其祖父與已知司馬宗親的關係了,即司馬休之的兄弟就是楚之的祖父,由“司馬
宗室的族系圖”知道,司馬休之有3個兄長,分別是
司馬尚之、
司馬恢之、
司馬允之,暫且不討論到底是哪一個。再由“司馬宗室的族系圖”知道荊州刺史
司馬休之3個兄長小
司馬馗六輩,由“
從祖”得出楚之小司馬休之兩輩,故楚之小司馬馗八輩,也就證實了《
魏書》所說的“八世孫”,但是又發覺司馬休之3兄長並不是司馬馗的子孫(而是司馬進的子孫),由此推理,楚之也不應該是司馬馗的子孫,這又如何解釋“馗之八世孫”呢?
從“司馬
宗室的族系圖”上看,我們突然意識到
司馬休之3兄長血緣上雖然不是
司馬馗的子孫,但是是否曾經過繼給了司馬馗呢?如果
司馬尚之、
司馬恢之、
司馬允之其中一人過繼給了司馬馗或者他的子孫,那么就可以說成“馗之八世孫”了。
至於3人之中是否有人過繼給
司馬馗(馗的子孫),我們一一驗證。首先看
司馬尚之,查看《
晉書·列傳第七-宗室·司馬尚之傳》得知司馬尚之一直是譙王,襲的爵位是
司馬遜的,所以司馬尚之沒有過繼
司馬馗及其子孫;其次看
司馬恢之,顯然也未曾過繼,值得留意的是司馬恢之的兒子司馬文深過繼給了司馬進的曾孫高陽王司馬毅,但不是過繼給司馬馗的子孫,這樣司馬恢之是司馬楚之的祖父便也排除了。最後看
司馬允之,查的司馬允之襲的爵是其叔父司馬愔的,爵位廣晉伯不屬於
司馬馗及其子孫的爵位,也排除了。
經過這樣層層分析,我們基本可以排除“荊州刺史休之”是楚之
從祖的可能性。這樣一來楚之“
從祖荊州刺史休之”的記載不是無中生有了嗎?可是進行逐字逐句的斟酌,以及反思“司馬
宗室的族系圖”繪製準確性地時候,發現了兩個“
司馬恢之”,於是才恍然大悟:原來楚之的“從祖荊州刺史休之”這句話並不是《
魏書》作者編造的謊言,問題是
司馬休之不止3個兄長,還有一個假的、混淆的“兄弟”——“高密王司馬恢之”——與司馬休之的二哥正好同名,以至於
魏收把楚之祖父高密王司馬恢之當做司馬休之的兄弟,之後便有了司馬休之是楚之從祖的說法,即“從祖荊州刺史休之”。
到這裡,楚之祖父高密王
司馬恢之,司馬榮期父是高密王司馬恢之的假設便產生了,至於說是不是,還需要第四次驗證(應該是最後的驗證了)。
如何驗證?就要從楚之的出生時間談起,根據《
魏書》該傳後文得知,楚之出生於公元390年,那么從
司馬馗開始到390年是否可能傳到司馬馗的“八世孫”呢?首先看下“司馬宗室的族系圖”已經得出結果,發現
司馬懿的子孫就有八世孫司馬安和司馬修之,那么理論上司馬懿的二弟司馬馗也可能傳到了八世孫司馬楚之了。
根據已知的司馬宗族的人物,得知司馬懿生司馬師時29周歲左右,生次子
司馬昭時32周歲左右;司馬昭生
司馬炎25周歲左右;司馬炎生司馬衷23周歲左右;司馬衷生次子
司馬遹19歲左右;
司馬覲生
司馬睿20周左右;司馬睿生司馬紹22周歲左右,生第六子
司馬昱44周歲左右。東晉後期,司馬道子生
司馬元顯18周歲左右,而司馬元顯(382—402)於402年被
桓玄殺時,已有6子,可見也在18周歲左右生長子,甚至早於18周歲就生了兒子。由這些數據,我們可見預見,隨著司馬宗族當皇帝封王而生活變得優渥奢華,誕子的年紀越來越年輕;生長子和小兒子時的年齡差也比較大。
那么來分析
司馬馗的子孫情況,兒子
司馬權、孫子司馬植、曾孫司馬釋都是長子;玄孫
司馬紘、來孫
司馬俊、昆孫
司馬恢之都是次子;仍孫司馬榮期未知排行(司馬榮期弟司馬宣期),但不是最小兒子;雲孫(即八世孫)司馬楚之也未知,楚之上有兄司馬貞之,司馬榮期於403.10逝世,楚之當時13周歲左右,故楚之可能是小兒子,作為司馬馗八世孫390年出生而言,相對於其他宗族兄弟還是很早的。比如
司馬懿的六世孫
司馬元顯出生時已經382年了,雖然比楚之大8歲,但是司馬元顯卻比楚之大了整整兩輩,也就是說年紀比司馬元顯小8歲的“小弟弟”卻要叫司馬元顯“爺爺”;再看司馬進的子孫,依據推理,司馬進的六世孫司馬文惠年紀應該和楚之相仿,估計楚之也要叫司馬文惠“爺爺”,因為楚之是
司馬馗八世孫。再看
司馬馗的七世孫
司馬道賜,據《
魏書》記載“文思與淮南公國璠、池陽子道賜不平,而偽親之,引與飲宴。”比司馬文惠小一輩的
司馬道賜竟已經能和父輩的司馬文惠在一起喝酒宴請了,也從側面反映出至公元390年前後
司馬馗相比其他兄弟的子孫後代多或者說司馬馗一支枝繁葉茂。
根據同時期(
兩晉十六國時期)司馬氏各宗系的男性生育年齡和誕子狀況(男女的生殖功能好壞)的分析,大致的列出包括
司馬馗在內的九代人的出生時間,附加逝世時間:①
司馬馗(擬定184-?),並擬29周歲時生長子
司馬權→②
司馬權(擬算得213-275),並擬27周歲生長子司馬植→③
司馬植(擬算得240-299),並擬22周歲生長子司馬釋→④
司馬釋(擬算得262—早於327),並擬26周歲生次子
司馬紘→⑤
司馬紘(擬算得288—342),並擬26周歲生次子
司馬俊→⑥
司馬俊(擬算得314—?),並擬26周歲生次子
司馬恢之→⑦
司馬恢之(擬算得340—晚於420),並擬24周歲生司馬榮期→⑧司馬榮期(擬算得364—403),並擬26周歲生次子司馬楚之→⑨擬算得楚之生於390年,與“司馬楚之(390—464)”的事實相吻合。自此,“楚之的祖父是高密王司馬恢子”的猜想得以印證。司馬恢子是楚之祖父的結論也與“司馬楚之傳”的記述暗暗相符。
我們回過頭來梳理下脈絡,楚之父親司馬榮期,叔父司馬宣期,屬於“期”字輩;兄長司馬貞之與自己與以及
司馬懿的八世孫司馬修之同屬於“之”字輩。反證之,如果
司馬休之的兄長司馬恢之是楚之的祖父,那么楚之父親司馬榮期和司馬文仲、司馬文深、
司馬文思、司馬文寶、司馬文惠同一輩,但是不符合普遍呈現的“文”字輩,所以從字面上也駁斥了“司馬休之的兄長
司馬恢之是楚之的祖父”這一假設。
綜合多重分析結果,基本上可以推斷出這樣的結論:司馬楚之的祖父是高密王司馬恢之,而司馬榮期的父親正是長壽的高密王司馬恢之(420年“宋受禪”時還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