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是一本2023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冷鑫。
基本介紹
- 書名:司馬光
- 作者:冷鑫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出版時間:2023年4月1日
- 頁數:131 頁
- 開本:32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101159424
《司馬光》是一本2023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冷鑫。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省夏縣)人,生於光州光山(今河南省光山縣)。北宋時期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晉安平王司馬孚後代。司馬光於宋...
兩司馬,是指西漢的司馬遷和北宋的司馬光,代表作是《史記》、《資治通鑑》。司馬光 概述 司馬光,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散文家。北宋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運城地區夏縣)人,漢族。(但宋人袁說友著《成都文類》記,司馬光是在他父親司馬池任光山知縣時,生於縣衙官舍的,該觀點已為當今主流,多數專家...
司馬光,文言文,國小語文人教部編版三年級上冊中的課文,選自《宋史·司馬光傳》。本文通過寫司馬光砸瓮救落入瓮中的孩子的故事,讚頌了司馬光富有愛心,聰明機智與沉著冷靜的品質。課文 原文 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瓮,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瓮破之,水迸 ,兒得活。譯文 有一次,司馬光和一群孩子...
司馬光砸缸不僅是中華傳統經典的歷史故事,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更是培養兒童道德素養的媒介。故事簡介 北宋時期惠洪的《冷齋夜話》司馬溫公童稚時,與群兒戲於庭。庭有大瓮,一兒登之,偶墮瓮水中。群兒皆棄去,公則以石擊瓮, 水因穴而迸,兒得不死。蓋其活人手段已見於齠齔中,至今京洛間多為小兒擊瓮...
《司馬光》是一本2023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冷鑫。內容簡介 本書包括舊惠、弘毅、與政、國殤等篇。司馬光因祖籍陝州夏縣辣水鄉,世人尊稱他為辣水先生。司馬光是宋代具有代表性的政治家,更是成績斐然的學者,在中國政治史乃至文化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圖書目錄 導讀 舊惠 弘毅 與政 國殤 殊同 抉擇 司馬...
司馬光好學,中國古代勤學勵志的典故之一。講的是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幼年時,在“患記不若人”的情況下,嚴以律己,爭分奪秒,獨自苦讀,最終學有所成的故事。司馬光勤學的故事,生動地闡發了“勤能補拙”、“天道酬勤”的道理。原文 (1)司馬溫公幼時,(2)患記問(3)不若人。群居講習,(4)眾...
《司馬光傳》出自《宋史》,《宋史》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與《遼史》、《金史》同時修撰。《宋史》全書有本紀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總計496卷,約500萬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作者是阿魯圖 作品原文 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
《瞑目》是司馬光創作的詩作。作品原文 瞑目[1]瞑目思千古,飄然一烘塵[2]。山川宛如舊,多少未來人。作品注釋 [1]瞑目:閉目凝神。[2]烘塵:燒余的灰燼,形容微不足道。作品賞析 詩人閉目凝神,思通千古,體驗到在無際的時空中個體生命的渺小,又對永恆不變的山川等物質世界和紛繁更替的人類社會進行哲理性...
司馬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瓮,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瓮破之,水迸,兒得活。其後京,洛畫以為圖。(《宋史列傳第九十五》)譯文 司馬光長到七歲時,嚴肅莊重的樣子如同大人,聽講《左氏...
司馬光,字君實,峽州下縣人也。父池,天章閣待制。光生七歲,凜然①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②。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瓮,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瓮破之,水迸,兒得活。其後京、洛③間畫以為圖。仁宗寶元初,中進士甲科。年甫...
《司馬光傳》是一本202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昌憲。內容簡介 司馬光是北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更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歷史學家。他學識淵博,不僅在史學領域,在經學、諸子學、文字學、音韻學等研究領域都卓有建樹,自成一家。而他溫良謙恭、剛正不阿的品格,他表里如一、始終如一的“誠一...
司馬光故居景區位於河南光山縣城正大街中段,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的出生地、司馬光砸缸故事發生地。北宋真宗時期為縣署官余,宋真宗天喜三年(公元1019年)農曆十月十八日,司馬光出生於此。據縣誌載:官舍面南二進,院為四合院落,大門門屋北檐外有照壁,有前廳、廂房、書齋、後堂等。都為...
司馬光墓,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夏縣,始建於北宋。司馬光墓保存有宋、金、元、明、清、民國時期的碑(碣)三十餘通(方),內容涉及政治、典章、人事、建築、地畝、祭祀等,均與司馬家族及司馬光墓的歷史沿革有至為密切的聯繫。為研究宋代社會人們的日常生活、喪葬文化、地域風俗、思想意識、農業生產等提供了珍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