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庫是資產負債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指全部資金及其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匯率風險的管理。
司庫本意是指掌兵器鹵簿的部門或機構;後指存放和支付匯集資金的地方,如金庫和國庫。
現今是企業集團內或者金融機構內負責資金管理職能的稱號,主要負責現金管理,風險控制等職能。企業集團的司庫和金融機構的司庫正好是交易對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司庫
- 外文名:Treasury Treasurer
- 屬性:資產負債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
- 釋義:流動性風險、匯率風險的管理
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基本解釋
庫: 庫 (庫) kù 貯存東西的房屋或地方:倉庫。國庫。庫存。
引證解釋
- Aig and the us treasury declined to comment.
aig和美國財政部也拒絕置評。 - Britain cannot continue with public expenditure close to half of gdp on the treasury's figures.
英國不能將在國庫數據中顯示公共開支接近gdp的一半的這一情況繼續下去。 - First, the governments of the eurozone must agree in principle on a new treaty creating a common treasury for the eurozone.
首先,歐元區各國政府必須在原則上就一項建立歐元區共同金庫的新條約達成一致。
基本含義
歷史記載
- 官名。隋大業三年(607)始置,為殿內省尚乘局屬官。司庫一人,正九品下;(皇朝初置二人,掌六閒庫物。開元二十三年減。)
- 官名。《周官.夏官》有司甲,魏以後有庫部。唐初亦設庫部,後曾改為司庫,屬兵部,掌兵器鹵簿等。參閱《通典.職官五》。
- 官名。元置司庫,屬戶部,掌財寶。清戶部﹑王府亦分別置司庫。參閱《清通典.職官二》﹑清 昭槤《嘯亭雜錄.王府官員制度》。
- 鹹亨元年(670)十二月,復原名。天寶十一載(752),再改為司庫。至德二載(757),收復兩京後,復原名。
- 清朝之位階約為從七品。司庫職能通常為輔佐主官之用,為基層官員編制之一,設定於如內務府的官署,負責財物出納。1910年代,清朝滅亡後,該官職廢除。
- 一九一三年港府舉行第一次華人核數員考試時,合格者有十七或十八人。其中以馮君樂君最熱心。於政府宣布合格核數員名單後;隋即假座體育學校,召集合格核數員舉行第一次座談會,商討組織同業公會。獲得一致贊同,即席推舉馮君負責起草會章,並定名為『香港華人核數研究會』。經數日,會章已定,本會便告成立。第一屆會員有劉鑄伯,馮樂君等18人。黃公茂林先生為各會員愛戴,被推選為首屆會長,馮公樂君為義務司庫,共勷會務。
- 1938年6月14日,“保衛中國同盟”,在香港宣告成立,由宋子文出任會長,宋慶齡擔任主席。經宋慶齡邀請,國際友人克拉克女士任名譽書記,諾曼·法朗士教授擔任名譽司庫,愛潑斯坦先生擔任宣傳工作。此外,廖夢醒、鄒韜奮、許乃波等參加了保盟的工作。財政委員會,由諾曼·法蘭士負責。
- 新華社1972年9月2日訊 亞洲乒壇史上前所未有的友好盛會——第一屆亞洲桌球錦標賽,今晚在北京首都體育館隆重開幕。亞洲三十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桌球界的朋友參加了開幕式。出席開幕式並在主席台就座的有:亞洲桌球聯盟名譽司庫代表、新加坡桌球代表團團長陳夙根。
- 中石油從2009年年初開始正式啟動司庫系統建設。由原中國石油集團公司財務資產部副總會計師呂連浮任司庫項目組長。2014年初成立資金部。
具體案例
GE司庫
中國石油司庫
司庫任職
崗位職責
2、為兼併與收購以及其他商業活動提供必要的支持,包括模型評估,交易架構和整合等;
3、與財務部門有效合作確保對司庫業務的計賬和披露;
4、審查和編制經營業績報告,包括審查業務計畫和行銷計畫的有效性;促進開發新產品,並最佳化現有業務;
5、協助制定有效的操作流程和培訓計畫以提高生產率取得長期的效益;
6、審查和改進司庫的政策和指導,以支持司庫小組以使其履行其職責;
7、按照指導提升資金的回報,並提出新的投資建議和效率度量。
任職資格
2、財務管理職業資格或投資相關學科如國際金融理財師或特許金融分析師;
3、有貨幣市場、銀行工作背景,有直接的產品開發和管理經驗;有投資公司或銀行工作背景;
4、有跨國公司工作經驗。權威的司庫背景,包括投資組合管理,股權融資,籌資,企業融資以及銀行相關等;
5、有司庫操作方面的經驗,包括司庫業務流程的記賬和結算;
6、對有關司庫相關活動的監管要求有很深的理解;
7、對國債產品,包括外匯/貴金屬固定收益產品,外匯,金融衍生品和結構性產品,有全方位的深入了解;
8、具有作為一線交易員在私有銀行或商業銀行環境裡面有與個人或企業客戶交易的工作經驗;
9、具有使用司庫管理系統進行風險管理和司庫業務方面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