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史院鄉是典型的農業鄉,農作物主要以優質水稻、小麥、棉花為主,是優質糧生產基地, 特色作物有草莓、花卉、大白桃、反季節蔬菜等。已基本建立了瓦埠湖水產養殖、養豬、養鴨、養鵝四大養殖基地、澗壩村王下郢草莓栽培基地和史院村東下郢花卉苗木經果林種植基地,並已形成規模,帶動了周邊民眾共同致富。每年都有源源不斷的外地客商主動上門求購,產品很受歡迎。
史院鄉水資源十分豐富,南部以鴨舌狀逐入瓦埠湖,正常水面面積7500畝,水產資源極其豐富,其中的銀魚、瓦蝦和毛刀魚素稱“瓦埠湖三秀”,遠近聞名。在瓦埠湖邊已形成10萬隻蛋鴨養殖、萬隻大白鵝養殖、千畝毛蟹養殖和千畝紅菱、芡實水生經濟作物等四大養(種)植基地。
2003年,全鄉遭遇特大洪水的侵害,大面積農田被淹,大批房屋倒塌,經濟損失慘重。在黨和政府的關懷支持下,該鄉人民搶抓機遇,實施了保莊圩建設和移民遷建兩大改變灣區貧窮落後面貌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1265戶災民移居到安全區內,10餘公里防洪大堤將徹底根治洪水災害。10.5公里的農村道路通達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之中,2005年10月底將如期竣工。史院鄉是一個一個風景秀麗,集休閒、娛樂、觀光、旅遊為一體的魚米之鄉。
自然條件
該鄉內地形北高南低,多為窪沖坡地。該鄉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時間長,溫差大。全年無霜期230天,年降雨量900毫米左右,農業生產條件較好,但易澇。流經該鄉的瓦埠湖和鄉內的楊大塘、聯合湖為全鄉農業生產用水提供了保證。
經濟情況
2004年該鄉水稻種植面積23566畝,小麥種植面積12506畝,糧食產量16046噸;油料種植面積12236畝,產量14630噸;棉花種植面積1028畝,產量450噸;家禽出欄數17萬隻,生豬出欄數8200頭,農村牧漁總產值5390萬元,國內生產總值3632萬元;完成財政收入26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147元。
機關事業
據當地政府官方網站資料顯示,該鄉該鄉機關有行政事業在編人員38人,其中行政編制17人,事業編制21人,黨政領導班子12人。根據2001年機構改革意見,黨政機關機構設定為黨政辦公室(與計畫生育辦公室合署)和經濟發展辦公室(與村鎮規劃建設辦公室合署)。事業單位機構設定為:財政所、農經站、計畫生育服務所、農業綜合服務站、文化廣播站、土地建設管理所等6個站所。全鄉共有退休人員5人,全部為行政人員。共有村幹部42人,定工幹部35人,誤工幹部7人。全鄉共有黨員492人,其中預備黨員22人,入黨積極分子37人。全鄉共有初級中學1所,完小7所,在職教職工111人,其中專任教師102人,在職中學教師29人、國小教師73人,中、國小占地面積76340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11469平方米,D級危房面積2523平方米。鄉內有史院衛生院1所,門診大樓1幢,占地面積3400平方米,共有醫務職工14人。
新農村建設
史院鄉採取“四抓四促”措施,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
“四抓四促”的具體內容:一是抓結構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以抓好特色農業建設為重點,培植和扶持發展以“安豐生態園”為基礎的養豬、養雞、養鵝業,同時通過立體生態養殖:豬糞、沼氣、沼渣、養魚,大棚蔬菜,帶動周邊農戶發展。利用水利條件較好的優勢,在發展傳統糧食作物 “一麥一稻、一油一稻”的基礎上依託廟大塘300畝水面,進行毛蟹養殖,崔大塘400畝魚蟹混養和龍蝦養殖,大力發展高效產業、生態農業。
二是抓環境整治,促村容整潔。通過改水、改廁、改灶、改圈、改居為重點,切實整治髒亂差,改善人居環境,不斷提高人民民眾的生活質量。
三是抓榮辱觀教育,促鄉風文明。深入開展“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宣傳活動,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弘揚家庭美德、社會公德,反對迷信,崇尚科學,提高村民的道德文化素質,倡導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塑造鄉風正、民氣純的新時期農民風貌,促進鄉風文明。
四是抓村民自治,促管理民主。加強村級組織建設,解決好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重大事項,做到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嚴格黨務公開、村務公開,保障人民民眾的民主監督權利,促進管理民主。
行政區劃
歷史沿革
1949年屬壽縣,建史院鄉,1958年改公社。1965年劃歸長豐縣,1983年復改鄉。位於縣城西15千米處。1997年,面積37平方千米,人口1.8萬,轄史院、邵莊、聯湖、閆陽、王崗、龐崗、廟塘、仇咀、陳崗、尹祠、瓦房、楊塘、澗壩、曹圩14個村委會。2004年,史院鄉劃歸淮南市田家庵區管轄。[郵編]232065
2006年代碼
340403201:~200史院村 ~201澗壩村 ~202瓦楊村 ~203尹祠村 ~204仇嘴村 ~205龐崗村 ~206閆陽村 ~207聯湖村 ~208邵莊村。
地圖信息
地址:淮南市田家庵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