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經歷
斯賓塞·屈塞,1900年4月5日出生威斯康星州
密爾沃基市,斯賓塞有一個年長四歲的哥哥卡羅爾。父親叫約翰·屈塞有愛爾蘭血統,是一個卡車公司銷售經理,母親叫卡麗·布朗有美國血統。斯賓塞的童年經常曠課、打架,還曾兩次離家出走。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與同學Pat O’Brien離開就讀的馬奎特學院加入了海軍。直到戰爭結束時,斯賓塞在
維吉尼亞諾福克海軍港服役,退役後進入Ripon大學學習,因為在舞台劇中主演十分成功所以決定從事表演事業。屈塞在紐約戲劇藝術學院學習時仍和老友Pat共住一室。
演藝經歷
1923年,兩人同時獲得了影片《R.U.R》中兩個沒有台詞機器人角色此期間斯賓塞為了謀生做過旅館服務生、門衛和售貨員。
1931年,屈塞一家人搬到了好萊塢。著名導演
約翰·福特看過1932年影片《The Last Mile》中精彩表演後為福克斯與簽下了片約,三年間共拍了16部影片。
1935年,與
米高梅簽下契約。此後憑藉1937年和次年《
怒海餘生》和《
孤兒樂園》成為接連兩年獲得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第一人。
1942年,與
凱瑟琳·赫本開始了長達一生愛戀。因為他是天主教徒所以不能與妻子離婚,儘管他們已經分居。
1963年以來,屈塞經常身體不好,當時他在赫本的家鄉
特蘭卡斯海灘因肺水腫而昏倒。1965年,屈塞在做了前列腺手術後病危。
1999年,在拍攝電影《Inherit the Wind》,屈塞因為病得很重,一度想退出電影拍攝。
個人生活
凱瑟琳·赫本
於好萊塢影后
凱瑟琳·赫本在走完96個春秋的漫長人生後,於2003年7月2日在家中仙逝。 凱瑟琳一生演了40 部電影,12次獲奧斯卡獎提名,並4度摘取“最佳女主角”的桂冠。她的個人生活也與電影故事一樣頗富戲劇性,她與斯賓塞·屈塞纏綿相愛了26年,但這對有情人最終也沒有成為眷屬。有人說這是凱瑟琳人生中的一大憾事,但這個”傻大個”女人卻說:“我從來就沒想過要嫁給他。”
短暫的婚姻
凱瑟琳於1907年5月12日出生於美國東海岸康乃狄克州霍頓一個富有的家庭,其父親是當地一位知名的醫生。 1932年開始從影至80年代,她曾與好萊塢的許多個男影星當過搭檔,但與
屈賽的合作時間最長,也最默契,可謂珠聯璧合,渾然天成。在銀幕上,他們堪稱天造地設的一對;在生活中,他們是情深意篤的戀人。
凱瑟琳一生中只有一次短暫的婚姻。1928年,她曾與一位名叫勒德格·史密斯的保險經紀人結婚,因他長期在法國的格勒布爾讀書,這樁婚姻只維持了幾年,二人就勞燕分飛。凱瑟琳曾對人說,她一直把自己視為沒有結婚的女人,“我根本沒有嘗過新娘的滋味”。
1942年,她與斯賓塞·屈塞在合作演出電影《而立之年的女人》中結識,後來又一起演過9部電影。屈賽是她一生中最愛的男人。儘管他們的愛情遇到數不清的障礙,但兩人都想辦法跨越過去。屈賽瘋狂地愛著凱瑟琳,他曾這樣形容她:“她雖然身上沒什麼肉,但總是該凸的凸,該凹的凹,這不是上上之選嗎?”凱瑟琳對屈賽的愛也很熾烈,她對屈賽的評價是:“屈賽是男人中的佼佼者,我有幸與他保持20多年的完美關係,他就像一塊磐石一樣堅韌,給人以保護,我從來未對與他之間的關係後悔過。”
一對奇特的戀人
凱瑟琳是個細高個姑娘,高高的顴頰,俊秀的面龐,白嫩的肌膚,濃密的頭髮。她固有的個性是倔強、率直、外露,有時還有點自負和易怒,這是她的優點,同時也是她的缺點。她從不與世俗好萊塢的虛榮、浮華隨波逐流。她還是個剛強的
女權主義演員,主張男女平等和婦女解放。她曾大膽公開地穿短褲,為婦女擺脫緊身衣的束縛作出榜樣。無論扮演富有、傲慢的美國少女,還是男子裝束的女人、離了婚的妻子、性格乖戾的老處女、抑或風燭殘年的老嫗……她的銀幕形象總是堅強自信、敢講真話的女性。正因為這種大膽潑辣的性格,她曾遭受保守主義者的猛烈攻擊,他們甚至把她演的電影貶得一無是處。
與凱瑟琳相比,斯賓塞則顯得沉穩和老練。他不僅有不凡的風度和氣質,而且胸懷寬廣、慷慨和大度。他的這種性格正好彌補了凱瑟琳的不足。他們在攝影棚是搭檔,在平常生活中是情侶。在攝影棚里拍攝鏡頭時,斯賓塞總是本能地做到一次就成功,而凱瑟琳更喜歡反覆多次。他們合作的9部電影的導演都是
喬治·庫克,此人是個同性戀者,對凱瑟琳的脾氣,他都能夠理解和包容。
這對情侶為避人耳目,在公開場合下,他們總是相敬如賓,從未表示親昵過,二人也從未互贈過禮物。然而,無論是在銀幕上,還是在現實生活中,這對“情人冤家”總是爭爭吵吵,卻又分不開來 。而實際上,他們卻是一對絕對美好的戀人。個性倔強的凱瑟琳只有在屈賽面前才有所收斂,改掉自己的一切壞脾氣,變成一個溫順的女人。“如果我們之間需要協調,我會改變自己去適應他。”她曾這樣對人說。
《追憶凱瑟琳》的書中記載,凱瑟琳與屈塞在比華利山旅館中“惡魔般的一夜”,他當時可能喝醉了酒,他用手背打她的臉,尊嚴使她第二天醒來後對此事緘口不言。與其說她在乎自己的尊嚴,倒不如說她竭力想維護他,所以才獨自咽下了這口氣。她雖然在內心原諒了他,但卻永遠忘不了這次不愉快的經歷。但是,凱瑟琳並不不想離開他,她說:“我愛他,我想跟他在一起。如果我一氣之下走了,我們都會感到很痛苦的。”
死在情人的懷裡
當凱瑟琳與屈賽相遇的時候,他早已在1923年與路易絲結了婚,並且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他的大孩子叫薩西,第二個孩子叫約翰。而約翰一生下來就是聾子。屈賽是個虔誠的
天主教徒,他與路易絲舉行過宗教婚禮,他不能做背叛自己結髮妻子的事。拋棄妻子和殘疾兒子去與另外一個女人結婚,他認為這是大逆不道的,他會有深深的負罪感。因而,儘管他深深地愛著凱瑟琳,並且很早就與妻子分居,但他永遠也不會做離婚的事。凱瑟琳清楚地知道這一點,所以從來也不對屈賽提出這種過分要求,也不在他面前流露因他拒絕離婚給自己帶來的傷害和痛苦。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她眼睜睜地望著屈賽回到妻兒那裡,心裡的滋味可想而知。但她從來不阻攔他回去,只好把苦水藏在肚子裡,並想法填滿自己空閒的時間。屈賽疼愛孩子,維繫這個家庭,但對愛情的渴求同樣煎熬著他的靈魂,只有在演戲和酗酒中才能解脫……不論是凱瑟琳,還是屈賽,他們都把自己看成是上等人,在感情問題上都表現出應有的克制。
時間長了,凱瑟琳與路易絲都愛著屈賽,她們不僅經常通電話,說些噓寒問暖的話,還共同關心她們生命中的男人。1967年,屈賽患了心臟病,導演本來拒絕再讓他演電影,擔心拍攝不完他會去世,但由於《猜猜誰來吃晚餐》這個電影劇本是凱瑟琳請人寫的,她是不會與另外一個男演員當搭檔的,她終於說服導演起用了屈賽,並以自己多年的積蓄為此交了保險金。屈賽在演完電影兩周后因心臟病發作而終。由於當時屈賽正遭受病痛的折磨,凱瑟琳始終不願過這部影片。在他逝世前的日子裡,只有凱瑟琳陪伴這個孤寂、飽受靈魂摧殘的老人。屈賽是在情人的懷裡閉上眼睛的。他在遺囑中說,他將所有遺產都留給妻子和孩子,而給凱瑟琳留下的,只是那些美好的回憶。屈賽被安葬在格倫代夫公墓,凱瑟琳沒有去參加他的葬禮。屈賽死後,路易絲髮起成立一個救助聾啞兒童的機構,凱瑟琳不僅慷慨解囊相助,她還成了路易絲最親近的朋友。1987年,87歲的屈賽遺孀—路易絲也離開了人間,被埋葬在屈賽的身旁。凱瑟琳聽到這個訊息,沒有流露出任何不滿。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1968 | 第40屆 | 最佳男主角獎 | 猜猜誰來吃晚餐 | 提名 |
1962 | 第34屆 | 最佳男主角獎 | 紐倫堡大審判 | 提名 |
1961 | 第33屆 | 最佳男主角獎 | 天下父母心 | 提名 |
1959 | 第31屆 | 最佳男主角獎 | 老人與海 | 提名 |
1956 | 第28屆 | 最佳男主角獎 | 黑岩喋血記 | 提名 |
1951 | 第23屆 | 最佳男主角獎 | 岳父大人 | 提名 |
1939 | 第11屆 | 最佳男主角獎 | 孤兒樂園 | 獲獎 |
1938 | 第10屆 | 最佳男主角獎 | 怒海餘生 | 獲獎 |
1937 | 第9屆 | 最佳男主角獎 | 舊金山 | 提名 |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1955 | 第8屆 | 最佳男演員獎 | 黑岩喋血記 | 獲獎 |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1968 | 第25屆 |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男主角獎 | 猜猜誰來吃晚餐 | 提名 |
1961 | 第18屆 |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男主角獎 | 天下父母心 | 提名 |
1959 | 第16屆 |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男主角獎 | 老人與海 | 提名 |
1954 | 第11屆 |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男主角獎 | 紅伶淚 | 獲獎 |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1969 | 第22屆 | 電影獎-最佳男主角獎 | 猜猜誰來吃晚餐 | 獲獎 |
1961 | 第14屆 | 電影獎-最佳外國男演員獎 | 天下父母心 | 提名 |
1959 | 第12屆 | 電影獎-最佳外國男演員獎 | 最後的歡呼 | 提名 |
1957 | 第10屆 | 電影獎-最佳外國男演員獎 | 兄弟情仇 | 提名 |
1954 | 第7屆 | 電影獎-最佳外國男演員獎 | 紅伶淚 | 提名 |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1968 | 第12屆 | 最佳外國男演員獎 | 猜猜誰來吃晚餐 | 獲獎 |
1962 | 第6屆 | 最佳外國男演員獎 | 紐倫堡大審判 | 獲獎 |
參考資料:
人物評價
斯賓塞·屈塞年輕時以罪犯和粗漢的形象確立明星地位,兩次獲得奧斯卡獎,逐步躋身巨星行列。屈賽屬於大器晚成的演員,出演了大量廣受好評的精品,屢獲奧斯卡提名,以自然含蓄的表演風格留下“演員中的演員”的美譽。(時光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