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的史蒂芬大教堂:位於奧地利維也納的史蒂芬大教堂是維也納的象徵,它坐落在維也納市中心的中央,故又有”維也納心臟”之稱,教堂塔高136.7m,其高度僅次於科隆教堂和烏爾姆教堂,居世界第三。教堂始建於公曆十二世紀,最早的建築部分是現在的大門和左右兩側的門牆,為羅馬建築風格。哈布斯王朝統治奧地利後,又對教堂進行了重新擴建,修建了南北兩座高塔。南塔先造,有136.7m之高,具有哥德建築風格。北塔後建,又具有文藝復興的味道。十八世紀時,大教堂又進行了一次擴建,同時對外面的牆壁以巴洛克建築風格為基調進行了整修。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幾天,一場大火將大教堂嚴重燒毀,直到1948年大教堂才重新修好開放。二戰後,所有的聯邦省份都為它的復建作出了貢獻。高大的南塔為歌特風格的典範之作,高達136米,在世界上排名第三,被親切地稱為Steffl(小斯蒂夫),教堂巨大的鐘被暱稱為普默林(Pummerin)。新年時,在奧地利廣播與電視上都能聽到普默林的鐘聲。鋪反的屋頂上引人注目的由黃、綠、黑三種顏色組成的臂章圖案以及代表哈布斯堡王朝的雙頭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聖·史蒂芬大教堂
- 外文名稱:Stephansdom
- 地理位置:維也納
- 開放時間:早7:00-晚9:00
- 門票價格:無
- 別稱:聖·史蒂芬大教堂
- 建築風格:哥特建築風格
- 開建年份:1147
- 教派:羅馬天主教
概述
簡介
史蒂芬大教堂始建於公曆十二世紀,最早的建築部分是現在的大門和左右兩側的門牆,為羅馬建築風格。哈布斯王朝統治奧地利後,又對教堂進行了重新擴建,修建了南北兩座高塔。南塔先造,有136.7m之高,具有哥德建築風格。北塔後建,又具有文藝復興的味道。十八世紀時,大教堂又進行了一次擴建,同時對外面的牆壁以巴洛克建築風格為基調進行了整修。
史蒂芬大教堂自中世紀以來一直是維也納人的靈魂歸屬。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幾天,一場大火將大教堂嚴重燒毀,直到1948年大教堂才重新修好開放。二戰後,所有的聯邦省份都為它的復建作出了貢獻。高大的南塔為歌特風格的典範之作,高達136米,在世界上排名第三,被親切地稱為Steffl(小斯蒂夫),教堂巨大的鐘被暱稱為普默林(Pummerin)。新年時,在奧地利廣播與電視上都能聽到普默林的鐘聲。鋪反的屋頂上引人注目的由黃、綠、黑三種顏色組成的臂章圖案以及代表哈布斯堡王朝的雙頭鷹。
建築風格
規模尺寸
總寬度:34.2米
側殿高度:22.4米
主殿高度:28.0米
三唱詩台高度:22.4米
南塔樓:136.4米
北塔樓:68.3米
異教塔樓群:66.3米和65.3米
頂長:110米
從牆冠起的頂高:38.0米
建築
如果您的體力不錯,可以登上三百四十三級台階的南塔,不僅可以把維也納內城的景觀盡收眼底,而且還可以把史蒂芬大教堂由二十三萬片彩瓦組成的頂部觀察得一清二楚。年邁體弱或樂於消遣的遊客則可以乘坐電梯登上北塔,去觀賞史蒂芬大教堂的銅鐘。
銅鐘(Pummerin)
史蒂芬大教堂塔樓上的銅鐘重達二十噸。一六八三年,維也納人戰勝了奧斯曼帝國的侵略,把繳獲的槍炮鑄成了這座銅鐘。第二次大戰後,人們把殘片收集起來,重鑄了這口大鐘。如今,在新舊年交替的那一時刻,成千上萬的維也納人在史蒂芬教堂前的廣場上聆聽著鐘聲,相互慶賀新年。
地下墓穴(Katakomben)
史蒂芬大教堂有一座龐大的地下墓穴。當年人們在廢除聖史蒂芬墓地時,把成千上萬個維也納人的屍骨放置在此。此外,哈布斯堡王朝的成員還把自己的內臟放置在此。
歷史
藝術品
左惻的布道壇是教堂內最精美的一座哥德式藝術品。一五一五年,教堂建築師皮爾格拉姆不僅把四個布道師的半身像塑造進去,而且還把自己以一個“倚窗眺望人"的形象塑造在布道壇的底部。他在這裡開出一扇窗戶,自己便半倚在半開的窗上,手中還握著他那把心愛的刻刀。
可觀之點
●薩瓦親王尤金之墓,克魯茨教堂
●約翰·帕克的西拜斯坦聖徒群像,萊奧普多、弗勞瑞安與羅切斯築
●弗雷德里奇三世之墓,尼古拉斯·凡·雷登築
●《憂傷者》—耶酥受難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