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斯彭德

史蒂芬·斯彭德

史蒂芬·斯彭德爵士,英國作家。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與戴·劉易斯、威斯坦·休·奧登和路易斯·麥克尼斯同屬馬克思主義詩人。這一時期的作品關注社會問題,運用能夠反映現代文明機械化性質的意象。與同一派別的其他成員相比,這些作品更注重表達個人的情感。後期的詩作則帶有更為濃重的主觀色彩。斯彭德還是一位聲望很高的評論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史蒂芬·斯彭德爵士
  • 外文名:Sir Stephen Spender
  • 出生日期:1909年
  • 逝世日期:1995年
  • 畢業院校:牛津大學
  • 職業:作家
  • 代表作品:《詩集》
人物經歷,代表作品,

人物經歷

斯彭德出生在倫敦。1928-30年就讀於牛津大學。1933年發表《詩集》,引起評論界的關注。1936年,斯彭德加入英國共產黨,數周之後與之決裂。在《自由主義前鋒》(Forward from Liberalism)(1937年)中,他表達了對共產主義的不滿。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他長期在美國生活,在多所大學教學。1983年,他受封為爵士。

代表作品

詩歌——《靜止中心》(The Still Centre)(1939年)、《廢墟與憧憬》(Ruins and Visions)(1942年)、《奉獻集》(Poems of Dedication)(1947年)、《存在邊緣》(The Edge of Being)(1949年)、《詩集》(1955年)、《慷慨的日子》(Generous Days)(1971年)。
評論——《破壞分子》(The Destructive Element)(1935年)、《新現實主義》(The New Realism)(1939年)、《世紀中期的藝術》(Arts of Mid-Century)(1954年)、《現代人的鬥爭》(The Struggle of the Modern)(1963年)、《愛恨交織的英美情感》(1971年)。
其他作品——自傳《世界裡的世界》(World Within World)(1951年)、《年輕人叛變的一年》(The Year of the Young Rebels)(1969年)、《三十及其之後》(The Thirties and After)(1978年)、《中國日記》(1983年)、《日記:1939–1983年》(1986年);
自傳性小說《神殿》(The Temple)(1988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