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氏鸚哥魚

史氏鸚哥魚

鸚哥魚科 ,生活於1~50公尺海域,分布於印度-太平洋熱帶海域。體延長而略側扁。頭部輪廓呈平滑的弧型。後鼻孔並不明顯的大於前鼻孔。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史氏鸚哥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 鱸形目
簡介,形態特徵,習性,分布,漁業利用,原始文獻,模式產地,資料來源,

簡介

史氏鸚哥魚
俗名: 鸚哥 青衫(雄) 蚝魚(雌) 
學名:Scarus schlegeli
英文名:Schlegel's parrotfish,Yellowband parrotfish,Five-banded parrotfish
中文名: 許氏鸚嘴魚
科名:Scaridae
科中文名:鸚哥魚科
同種異名:Pseudoscarus schlegeli
模式種產地:Sulawesi [Celebes], Indonesia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附記:可食用魚。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略側扁。頭部輪廓呈平滑的弧型。後鼻孔並不明顯的大於前鼻孔。齒板之外表面平滑,上齒板幾被上唇所覆蓋;齒板具0-2犬齒;每一上咽骨具1列臼齒狀之咽頭齒。背鰭前中線鱗約4;頰鱗2列,上列為4-5鱗;下列為4-5鱗。胸鰭具14軟條。初期階段(IP, Initial phase)之尾鰭為圓到截形,終期階段(TP, Terminal phase)則略為雙凹形。IP期之體色為紅褐色至橄欖褐色;鱗片均具橘色至紅色紋;體側具5條約1.5-2個鱗寬的白色弧狀橫帶;胸鰭基部上方具一小黑斑;吻和頦部紅色,上唇具一暗藍紋且延伸至眼部,頦部另具2暗藍短紋。TP期之體色隨年齡而異,從淡橙色混雜綠色,到深褐色雜以藍色均有;鱗片外緣為橙色;眼以上之頭部、頸背部,向後達背鰭第VI硬棘基部及第4或第5軟條處之區域,具有一道鮮亮之垂直色帶,在此區域之上端則有一方形之黃色色塊;背鰭及臀鰭為橙色或橙褐色,其外緣為藍色,基部亦然,而鰭膜之中央區域則有藍色色帶;尾鰭為橙褐色或更深些,鰭膜上有短的藍色條紋或小斑點,形成3、4條之垂直色帶。
體側扁。初始型雌魚(IP期)體色灰綠,具數道暗橫斑,各鱗片具暗色緣;終期型雄魚(TP期)體棕黃或深藍綠色,頭上半具大塊淡色區。

習性

生活於1~50公尺海域,幼魚常與本科其他種幼魚混雜躲藏在海叢中,成魚活動於珊瑚茂盛且具圓石的陡峭斜坡區,晚上在礁縫處休息。草食性,以藻類為主;所排出的細沙糞便含沙量高。具性轉變,為先雌後雄。

分布

印度-太平洋熱帶海域,包括台灣南部、東北部及蘭嶼、綠島海域。
棲息環境:礁區、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1 - 50米

漁業利用

主要捕獲的漁法是延繩釣、一支釣、流刺網及籠具等,而本種魚亦是潛水鏢魚的對象以及水族館展示魚種。
編號:7853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目名:鱸形目
中文科名:鸚嘴魚科
拉丁科名:Scaridae
中文屬名:鸚嘴魚屬
拉丁屬名:Scarus
拉丁種名:schlebeli
定名人:(Bleeker)
年代:1861
中文名:史氏鸚嘴魚
ogenus:Pseudoscarus

原始文獻

Versl. Akad. Amsterdam v.12:242

模式產地

Celebes
俗名:史氏鸚哥魚
國內分布:台灣
國外分布:中西太平洋

資料來源

台灣魚類志:47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