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香港

香港史前時期的考古研究指出,香港的人類活動可以追溯至39,000至35,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史前香港
  • 外文名:Prehistoric Hong Kong
  • 時代:嶺下海黃
  • 特點:6,000多件文物
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相關古蹟,

舊石器時代

考古學家在西貢區企嶺下海黃地峒發現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器製造場遺址,以及6,000多件文物。經年代測定,顯示該遺址在距今35,000至39,000年前便已出現。這個遺址最先於2003年由一名商人首先發現,他在黃地峒海灘檢拾了一些石頭回家,發現它們有明顯人為加工的痕跡。經專家鑑證,證實它們是史前人類的石器,遂於2004年11月到12月展開考古挖掘。據估計,企嶺下海當時應該為一個河谷,當時居民則居住於赤門及大鵬灣一帶,但至今仍未有進一步發現。
史前香港
黃地峒石器製造場遺址內,石器之多為中國各地同類遺址中屬少見。而石器種類則與東南亞發現的相似,引證智人由非洲經東南亞遷徙至中原(北方)地方,而非經中亞入來,黃地峒正處於遷徙路線之上。同時亦印證DNA地圖中所指, 中國人之基因來自珠三角一帶而製造場估計一直使用至新石器時代中期。
在該箇舊石器時代遺址被發現前,坊間普遍認為香港的歷史只能追溯至前4千年(6,000年前)。
18,000到17,000年前,受寒冷氣候影響,香港一帶的海平面比現時低120至130米,整個香港及大鵬灣均為陸地。但隨著氣候轉變,海平面不斷上升,淹沒了原有的廣闊平原,造就出現今的地貌與生態。在香港一帶居住的人需要適應這種巨大變化。

新石器時代

香港現時仍現存有不少公元前4千年至前2千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1931年,第一位踏足赤鱲角的考古學家路達·史戈菲(Walter Schofield)在該島發現了一件新石器時代的生活工具──石錛。這次新石器時代的發掘表明本地文化與中國北方包括龍山文化的石器時代文化是有分別的。1950年代,香港大學考古隊在大嶼山、赤鱲角和南丫島已發掘出陶器、石制和青銅的捕魚工具和兵器,風格與珠江三角洲一帶的大灣文化相似。當時香港一帶屬於輋族的居住地之一,而百越族也於同一時期開始遷入,產生相互同化。
至1980年代末,香港各地已有約100個考古遺址,當中大多與新石器時代有關。1990年代起,隨著香港進行大量基建工程,工程展開前有不少考古發現。1997年6月至11月,馬灣東灣仔北發現有二十座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器時代早期墓葬,其中15個有人骨遺骸,當中7個遺骸完整。經研究得知,遺骸屬亞洲蒙古人種,並有熱帶地區人種特徵。1999年至2002年期間,蚝涌、掃管笏及西貢沙下均發現新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的遺物與遺蹟。

青銅時代

史前香港
前2千年至前1千年,香港一帶初期受東南沿海的原始文化影響,後期中原商代的青銅文化傳入。至前1千年前,香港一帶屬於古越文化的地盤,籠罩於戰爭氣氛中。此時期香港沿海地區出現不少水晶飾物的製作工場,交換珠江三角洲腹地生產的硬陶。現時八處石刻已在東龍洲、滘西洲、蒲台島、黃竹坑、長洲、大嶼山的石壁、香港島的大浪灣和西貢的龍蝦灣被發現。這些面向大海的石刻被認為與生活在相當於商朝的香港先民祭祀天氣和祈求風平浪靜有關。
雖然香港一帶在青銅時代並未有廣泛使用青銅器,但也發掘出以青銅製造的刀、箭鏃、戈、魚鉤及空銎斧。赤鱲角過路灣、大嶼山東灣與沙螺灣,以及南丫島大灣與沙埔村,均發掘出鑄造青銅器的石范。
周夷王八年(前887年),春秋時期的楚國國王為促進嶺南地區的百越族與中原(北方漢族)文化的交流,在廣州設定了“楚庭”,使香港一帶與中原(北方)地區有更深入的接觸,惟至戰國時期結束之前,中原(北方)各政權並沒有對嶺南及香港一帶有實際的控制。另一方面,1930年代有考古發現,顯示與前6世紀至前3世紀戰國時代時香港鄰近廣東地區的文化有關聯。

相關古蹟

東龍洲石刻
滘西洲石刻
蒲台島石刻
黃竹坑石刻
長洲石刻
石壁石刻
大浪灣石刻
龍蝦灣石刻
分流石圓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