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時期的台灣》是2007年10月1日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俊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史前時期的台灣
- 作者:黃俊凌
-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3446864
《史前時期的台灣》是2007年10月1日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俊凌。
《史前時期的台灣》是2007年10月1日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俊凌。內容簡介 史前的台灣有人住嗎?和中國大陸有淵源嗎?……《圖文台灣:史前時期的台灣》會帶著你徜徉 在珍貴精美的圖片、通俗易懂的文字之中,把台灣的地理變遷、遺址遺蹟、考古發現、文化文明、民族交融等暢快地了解一遍。你也可以沿著...
史前時期的台灣建築,需要由考古遺址來認識,這時期的建築最早有岩洞,接續乾欄式建築、石造建築。主要為南島語族式的建築。岩洞 史前人類常用天然穴作為據點;以台灣長濱文化為例,最早發現居住的洞穴為八仙洞,為海蝕岩窟;高約十多公尺,洞內可容納約十人左右。乾欄式建築 遍布於廣大史前時代的太平洋地區與印度洋...
因漢人移民而自史前時期開發至歷史時期的台灣,清朝時期所繪製的台灣地圖,較中國其他地區更具研究文獻價值。例如1680年,由清朝官方所繪的《台灣略圖》,圖中地名本使用漢文書寫,不過圖樣完成後,仍立即張貼標示寫著﹔例如“偽承天府”字樣的滿文小紙條。另外,《康熙皇輿全覽圖》的全覽圖的台灣地圖部分節錄複製而...
台灣史前時代人類的生活20世紀70年代,在台南縣左鎮鄉發現人類左、右頂骨殘片化石,其年代距今大約3萬年,被命名為“左鎮人”。他是至今發現的台灣最早的住民。據考古學、地質學的研究,在3萬年前更新世晚期,台灣和大陸相連,“左鎮人”和其他許多大型哺乳動物是於距今約2萬年至3萬年前從大陸東南經過長途跋涉到達台灣...
《台灣建築史》是2012年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乾朗。內容簡介 台灣的建築史因其獨特的地理與歷史條件,可以作為小區域的文化史或者藝術史的範疇來研究。本書作者以時間為軸線,講述了從史前時期開始,直至21世紀初期台灣建築的發展變化,並且結合建築實例,對相應時期建築的特徵做了詳盡的分析解讀。本書內容...
共出土土石棺1000多具,各類文物及器具等達1萬多件,是台灣所發現的最大、最完整的史前人類遺址。該遺址出土的大量石器,外表光滑細緻,稜角突出,比例對稱。不論是石刀、石鐮、石鑿、石鏃或其他石器,製造水平較高,是新石器時代最盛時期的代表性石器。陶器有紡錘、陶壺、陶罐、陶杯等。此外,還有玉環、玉簪、管...
《台灣史前史與早期史》是2017年12月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崇根。內容簡介 本書是在《台灣四百年前史》研究基礎上增刪研究材料後的研究成果。本書研究的範圍,起自3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長濱文化,止於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占台南。理論原則就是實事求是,力求儘可能運用台灣考古學的第一手資料(發掘報告、...
大甲鎮是台灣台中市的一個鎮,位於台中市西北角,北鄰苗栗縣苑裡鎮。大甲原為苗栗縣行政區蓬山八社的大甲西社、日南社、雙寮社。重要特產有石碑、草帽草蓆、大甲東陶器、芋頭等。當地名產有奶油酥餅、紫玉酥等等 。歷史沿革 史前時期 大甲地區是平埔人道卡斯人的主要活動範圍,與大甲溪以南各鄉鎮不同,大甲之名...
《過台灣》全片共14集,每集56分鐘,從台灣的遠古時期開篇,重點講述從明朝末期到1945年台灣光復300多年間的台灣史。通過大陸先民移民台灣、開發台灣、建設台灣、保衛台灣的一個個篇章故事,展現台灣的歷史發展軌跡以及兩岸同文同種、血脈相依的歷史淵源關係。歷時8年,3入寶島,跨越京、滬、蘇、皖、浙、閩、台、...
國內外學者一致認為這是台灣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十分重要的代表性遺址,也是環太平洋與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 宋文熏教授認為如果要保存卑南遺址,應該就地興建考古遺址野外博物館,這是以卑南遺址為基礎興建博物館的最早提案。歷經多方努力與期待,史前館籌備處終於在1990年2月1日成立,於2001年7月10日試...
史前志 第一章史前文明與農業的傳入 第四冰河期 南島民族的由來 中華文明的發展 農業文明的傳入與發展 台灣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係 第二章中國古史書中所見的台灣 三國以前 隋至元代 明清 開拓志 第三章少數民族 少數教民族的遷入 地理分布 神話傳說 經濟活動 社會組織 傳統文化及其變遷 對現代社會的適應 還我土地...
史前文化的淵源 早期的住民 文明的曙光 綿延不斷的文化接觸 時代以前封建王朝對台灣的經營 “初見船艦,以為商旅”——處於初始階段的兩岩民間貿易 大陸漢人入台和潮湖歸入中國版圖 史料中的台灣少數民族文化 漢文化的大面積傳播與台灣地域文化的形成 時代的移民與漢文化挺進台灣本島 明鄭時期漢文化成為台灣的主導文化...
讀後可以對台灣從史前到新中國建立前的開發、發展過程,台灣地區與大陸的關係有一個全面了解。在當今兩岸交流頻繁的情況下,對於普通讀者及有關人員了解台灣歷史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目錄 一 近代以前台灣的開發 1 台灣的地理環境和早期開發 2 清政府統一台灣與台灣的開發 二 鴉片戰爭以來台灣的外患 1 台灣開港與...
讀後可以對台灣從史前到新中國建立前的開發、發展過程,台灣地區與大陸的關係有一個全面了解。在當今兩岸交流頻繁的情況下,對於普通讀者及有關人員了解台灣歷史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圖書目錄 一 近代以前台灣的開發 1 台灣的地理環境和早期開發 2 清政府統一台灣與台灣的開發 二 鴉片戰爭以來台灣的外患 1 台灣開港...
讀後可以對台灣從史前到新中國建立前的開發、發展過程,台灣地區與大陸的關係有一個全面了解。在當今兩岸交流頻繁的情況下,對於普通讀者及有關人員了解台灣歷史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作者簡介 程朝雲,安徽桐城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博士,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曾發表論文《抗戰初期的難民內...
了解台灣的歷史,就在理論上和歷史事實上駁斥了“台獨”謬言。《台灣簡史》試圖用比較通俗的學術語言敘述出來,提供大眾一個可讀的台灣歷史簡明讀本。目錄 總序 序言 第一章 早期台灣與台灣的開發 第一節 台閩史前文化 第二節 明代以前史籍記載下的台灣 第三節 台灣的居民 第四節 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與明鄭對...
大坌坑文化為台灣新石器時代代表,其命名雖然是來自首次發現的大坌坑遺址,不過卻廣泛分布於包含台北圓山在內的台灣全島各地。以現有資料顯示,此階段的台北史前人類,除繼續活躍於圓山外,至少還包含位於圓山北邊的芝山岩。地形相當類似的這兩處遺址,合計面積廣達約20公頃。而被歸類於新石器早期的大坌坑文化,聚落...
史前時期 左鎮人 左鎮人出土於台南縣左鎮鄉菜寮溪河床,這個地區是台灣本島相當重要的更新世化石產地,也是當時唯一出現化石人類的地點,不過最近高雄縣大崗山區也發現了人類的化石。左鎮人的化石標本包含來自不同個體的人類頂骨殘片及大臼齒。經鑑定屬於更新世晚期的早期智人,其絕對年代可能在距今二萬到三萬年之間,...
圓山遺址位於台灣台北市中山區圓山西邊緩坡,面積約有2.7公頃,為全台灣最珍貴的史前遺址之一,也是罕見的多文化層遺址。簡介 圓山遺址是台灣地區發現最早、規模最大的一處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遺址中出土有大量的貝殼、石器、陶器、玉器、骨角器以及獸魚骨等遺物,證明這裡曾經是早期先民居住、生活的地方。意 義:...
1896年:台灣日據時期開始第二年,受台灣總督府之託,東京帝國大學派出動物學、植物學、地質學及人類學四門學科專家到台灣展開綜合調查。1897年:伊能嘉矩與宮村榮一於台北圓山的西麓發現無數貝殼。該數量頗巨的貝殼殘骸,據兩學者推斷應為史前時代人類食用貝類後所遺留,故稱“圓山貝冢”。之後兩學者還陸續於當地...
史前至清治時期 由於荷蘭人於1654年繪製的“大台北古地圖”中,基隆河注入淡水河口在今社子地區之南,且社子地區並無沙洲,因此一般認為社子島之形成當在1650年代之後。1694年(清康熙33年),台灣北部發生一場大地震,使得台北盆地部份地區陷落,形成康熙台北湖。到了乾隆年間,隨著河沙沉積,康熙台北湖日漸消失,...
該書作者站在21世紀的高度,從兩三萬年前的史前時期開始,全景式地、追根溯源地系統研究海峽兩岸關係歷史的發展演變的進程,探討了其發展的規律。可以說,這部著作的出版,開拓了海峽兩岸關係研究的新領域,彌補了學術界在這方面研究的不足。從結構、體系來看,該書從史前時期開始,以台灣考古發現的三萬年前從大陸...
(3)《閩商發展史.台灣卷》,參撰,廈門大學出版社,2016年 (4)《中國地域文化通覽.台灣卷》,副主編,中華書局,2014年 (5)《廈台關係史料選編(1895~1945)》,參編,九州出版社,2013年 (6)《台灣傳統生命禮俗及其變遷》,獨撰,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 (7)《史前時期的台灣》,獨撰,福建教育出版...
已於2005年經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公告為歷史建築)民族英雄樹林十三公抗日事件成仁紀念碑公墓 (樹林區第三個新北市市定古蹟)民俗節日 樹林紅曲文化節 樹林之美 新春嘉年華燈會 民族英雄樹林十三公抗日成仁紀念日(農曆6月初1)史前遺址 新石器時代 植物園文化- 狗蹄山遺址 山仔腳遺址 陂內坑遺址 潭底遺址 ...
“南島”族群包括非洲東部的馬達加斯加群島,但一般認為是從東南亞或者台灣附近傳播過來的文明。文化特徵 南島民族,廣布於太平洋諸島與非洲馬達加斯加島,台灣少數民族族群即屬其中一支,也是台灣史前文化的承繼者。台灣有一千多個史前遺址,包括大約十四個史前文化。時間涵蓋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及鐵器時代,延恆至少...
左營舊城遺址(400年至1300年前)位於台灣高雄左營舊城南門北側,半屏山西南端與蓮池潭西北岸間的水田田埂側的史前遺址,出土文物包括赤褐色的籠目紋、魚紋、方格紋等陶器,也被學者們稱為左營貝冢。其文化類型為大湖文化類型及清代漢文化。地理位置 1.具有史前時期距今約5000-3400年前之文化層,且可能延伸至距今2000...
鄉內居民以漢人及台灣原住民阿美人為主,產業則以農業為主。歷史背景 史前時期 有關池上地區的史前時期,雖曾發掘出南興遺址、富南遺址、保甲園遺址等,但均無較正式的調查報告,故難以推測先民的活動內容。清治時期 1836年(清道光16年),原居住於屏東平原及荖濃溪流域,屬於平埔族的西拉雅族人陸續遷入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