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駘治汾

台駘治汾

台駘是一位早於大禹,以治水名垂史冊的英雄人物,是最早開拓太原地區的先賢,是歷史傳說中華夏治水第一人。相傳,台駘治理汾河水,從地處寧武的汾河源頭治起。台駘治汾水的遺蹟在寧武有三處:其一,在象頂一品石附近;其二,在汾源雷鳴寺的上方有台駘祠;其三,是定河村的昌寧公冢廟,祠內供台駘夫婦塑像,為宋代國公佩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台駘治汾
  • 別名台駘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職業:官員
  • 性別:男
人物簡介,治水事跡,歷史意義,

人物簡介

他所屬部族是最早的一批晉人,事跡散見於《左傳》《山海經》《史記》《水經注》等古典籍。傳說台駘是一位了不起的治水大師,遠在荒蠻上古時,洪水滔天,泛濫成災,被授為玄冥師(負責治水的官吏)的台駘為平水患,輾轉於甘肅、陝西、山西、青海等廣大地區,降伏水魔,造福人民。對於台駘的功績,許多歷史文獻中均有“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為玄冥師,生允格、台駘。台駘能業其官,宣汾洮、障大澤……帝用嘉之”的記載。台駘子承父志,經過長期艱苦的與洪水作鬥爭,九州滌陂,四海會同,終於以告成功於天下。從此,水歸河道,眾民乃生,萬國為治。因為治水有功,台駘受到帝顓頊的嘉獎,被封為掌管汾州一帶的地方官員,並受到當地沈、黃、蓐、姒等國家的祭祀。台駘死後,被尊為汾河之神,又稱台神
相傳,他還是張氏的先祖。明代時,曾主持編纂嘉靖《太原縣誌》的高汝行赴浙拒倭,途中涉江忽遇狂風巨浪,險喪其命,而救其脫險者,自稱是台駘。晉祠聖母殿左側的台駘廟就是高汝行出資所建。千百年來,這位肇始太原的神明,受到萬世景仰。台駘廟神龕有一副對聯對台駘的事跡作了很好的概括:“統系出金天,障澤惟勤,三晉人民歌聖德;謹猷在汾地,安瀾普慶,一方保障賴神功。”

治水事跡

相傳,台駘治理汾河水,從地處寧武的汾河源頭治起。台駘治汾水的遺蹟在寧武有三處:其一,在象頂一品石附近。相傳,台駘治水時從天上摘來三顆星宿,壘成“品”字狀,置於象頂之上作為鎮壓汾魔的鎮魔石,並以此處為點將台,布置人力、物力。
其二,在汾源雷鳴寺的上方有台駘祠。起先,當地人供祭台駘于山洞中,後建祠於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
其三,是定河村的昌寧公冢廟,祠內供台駘夫婦塑像,為宋代國公佩飾。相傳,台駘治水時,娶當地民女為妻;逝後,合葬於定河村旁小丘上,左汾濱、右谷口,占地畝余。墓地環境幽雅古樸,原墓葬中為石棺,並有泉水自石棺下流出,當地人謂之神水。定河村也因為台駘平定了汾河水而命名,並沿用至今。在山西省境內,台駘祠有多處,首推寧武定河村的昌寧公冢廟。五帝之後,台駘為沈、姒、蓐、黃四國後代所祭祀。春秋時,鄭國博學多才的政治家子產在探晉平公疾病時,封台駘為汾神。之後,歷代諡號有加,宋代封為靈感元應公。“昌寧公”的稱號則被賜封於後期,一直祭祀至今。

歷史意義

上古時,煙波浩淼的汾河本來是由北往南,至三門峽方向浩浩注入黃河的。但當時晉南一帶由於地殼頻繁運動,中條山不斷隆起,致使汾河下遊河道中斷,河水四溢,發生汾水與洮河(今涑水)爭道的現象,洮河排泄不暢,造成晉南大面積洪災。當時,生產力比較落後,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相對很薄弱,所以對於風雨雷電,洪水旱澇等自然現象認為是上天作祟,向人類施以懲誡,所以一旦災害來臨,往往以為是神靈震怒,並不會主動參與到與自然鬥爭中去。因而當汾河泛濫,洮水洶湧,多數人只會虔誠地祈禱神靈禳災滅禍,消極抵禦洪水,做不到認真對自然現象加以分析而有所反應。台駘的適時出現,其面目已不僅僅是晉南地域百姓的拯救者,而是人類發展歷程中,通過智慧認識和改造自然邁出堅實一大步的踐行者。面對滔滔洪浪,經過艱苦細緻的勘察測量,台駘在今侯馬台神村一帶汾河大拐彎處開鑿出了新的汾河河道,使南北流向的汾水開始有目的地滾滾向西,與洮水分開水道,形成了今天的汾河水系分布格局。而附近的東台神和西台神二村,也成為汾河流域唯一一處以台神命名的村落。
台駘死後,人們立廟造碑,把他推崇為“雨神”和“雨師”。每逢農曆五月十八日,汾河沿岸的許多地方都要舉行傳統廟會,百姓齊聚台駘廟,以此紀念這位“能御大災,能抵大患,有功於民”的一代治水大師。五代十國時期,後晉天福年間(936-943)台駘被追封為昌寧公,宋代又被追謚靈感元應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