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台灣鱒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索動物亞門
- 目: 鮭形目
- 英文名稱: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
基本信息,生活史,
基本信息
名稱:台灣鱒
英文名稱: 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
分類: 鮭形目
體形特徵:
體紡錘狀,略側扁;眼大,口大。魚體青綠色,體側具有8~12個橢圓形雲狀斑,側線上方散布小黑點。繁殖期的雄魚上下頜會彎曲呈鉤狀。
習性:
分布:
台灣特有亞種,目前僅見於中部七家灣溪。
附記:
保育類。
根據學者研究,台灣鱒原來與一般鮭魚一樣具有洄游性,在冰河時期,由於海水溫度降低,水位下降,使得原於北方活動的日本鮭魚族群洄游到更南方的海域,進而進入台灣的大甲溪流域。等到冰期結束後,河口水溫上升或河谷地形改變,溯游至大甲溪的台灣鱒族群就逐漸被隔絕在上游一帶,形成“陸封型”種類。
台灣鱒對於棲息環境的品質要求相當嚴苛,必須在水溫低(低於16℃)、水量充沛且清淨無污染的水質中才能順利成長。日治時期剛被發現不久,台灣鱒即被列為“天然紀念物”加以保護, 當初在大甲溪上游的各個支流中皆有分布。但光復以後,由於開墾、河川優養化、築攔砂壩等原因,已使族群數量銳減,目前只剩七家灣溪可發現魚蹤。民國73年,政府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將之指定為珍貴稀有物種,積極研究復育及保護,但目前仍處於瀕危狀態。
生活史
台灣鱒的生殖季在每年秋季10月上旬展開,11月下旬結束。這段時期性成熟的雄魚體色會變深,身上的斑點則變得較不明顯,更特別的是,雄魚的上下頜會伸長、增厚,形成鉤狀彎曲,也就是所謂的“鉤吻”。
台灣鱒偏好在礫石底床的緩流處產卵。開始時,雄魚會互相追逐、爭奪領域,獲得雌魚青睞之後,仍繼續負責巡邏的工作,驅逐其它嘗試入侵的雄魚。至於雌魚,則忙著用尾巴扇揚細小的碎石泥沙和藻類,形成凹陷的產卵場。一旦時機成熟,雌魚便會排卵,等雄魚授精之後,再扇揚石礫覆蓋在鮭卵上方。 台灣鱒通常可以存活3~4年,它不像降海溯河的鮭魚,產卵之後便會力竭而亡。不過,部分雄魚、雌魚會因爭鬥和扇巢而受傷,如果傷口又感染髮霉,便容易導致死亡。通常經過一個多月的溪水洗禮,仔魚便會破卵而出,展開它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