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鋏蠓(Forcipomyia taiwana(Shiraki))俗稱小黑蚊卻不是蚊子而是鋏蠓,它屬完全變態昆蟲。 體長1.3-1.5mm,頭部黑色,前胸背黑褐色具短毛,腹部黑褐色,翅膀褐色,翅面及翅緣具短毛,觸角褐色,雌蟲觸角有稀疏短毛,第2-9節念珠狀,末端5節明顯延長;雄蟲觸角鑲毛狀,僅末端4節明顯延長。 雄蟲體型較瘦長,腹末端具一對基節粗大的把握器。經常性被咬的大包卻找不到小蟲,就是它咬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台灣鋏蠓
- 拉丁學名:Forcipomyia taiwana(Shiraki)
- 別稱:小黑蚊
- 界:動物界
- 綱:昆蟲綱
- 目:雙翅目
- 亞目:長角亞目
- 科:蠓科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亞種分化,分布範圍,危害防治,
形態特徵
體長1.3-1.5mm,頭部黑色,前胸背黑褐色具短毛,腹部黑褐色,翅膀褐色,翅面及翅緣具短毛,觸角褐色,雌蟲觸角有稀疏短毛,第2-9節念珠狀鴉擔元,末端5節明顯延長;雄蟲觸角鑲毛狀,僅末端4節明顯延長。 雄蟲體型較瘦長,腹末端具一對基節粗大的把握器。
生活習性
雌蟲產卵於潮濕隱蔽土地上,相當微小,肉眼難以發現,幼蟲陸生,喜屑漿微生活於樹林、牆縫或水溝旁較隱蔽的地方,以藍綠藻類為食。雄蟲吸食露水或花蜜,而雌蟲因產卵需要營養而吸血。受晚牛尋槓害者芝企嚷循在被吸血時不會有感覺,但之後被吸血部位會開始紅腫且奇癢無比,甚至要持續幾天才會消除,因此令人難以忍受。
亞種分化
本種蠛蠓亞屬台灣有24種,其中只有台灣鋏蠓及三地鋏蠓會吸食人血。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於台灣東部、中、南部,體型很小螫人時不易發覺,等痛癢後已不知去組盛向,被叮後會紅腫,極其擾人。成蟲出現於4-10月,常見於陰暗朽戲匪的樹林或林緣環境。
危害防治
小黑蚊為害如此猖獗的主因是因為人們改變了栽培作物,大量種植檳榔樹,再加上原有的竹林,使環境更適於小黑蚊繁殖與孳生享尋市而得以大量蔓延,幾乎遍及全省。為了解決小黑蚊的問題,環保署不僅每年編列經費補助各地環保單位和學術單位進行小黑蚊防治和研究,更宣導以「環境整頓為主,噴灑藥劑為輔」之防治策略,但小黑蚊的問題僅靠政府的力量是難以達成的。
由於小黑蚊的分布範圍相當廣泛,難以全面防治,所以基本上為了減少小黑蚊的攻擊,可以先從個人著手,外出時減少身體裸露部位,同時也減少小黑蚊因吸血而繼續產卵繁殖的機會;而居家環境注意小黑蚊孳生環境如隱蔽濕潤的土壤、青苔和水溝污泥進行清除,同時推動社區全面一起防治,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