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產地生境,保護現狀,
植物學史
種加詞“laisherana”是指發現它的來社山。
Ching-Long Yeh和Chuan-Rong Yeh等人將在中國台灣發現的物種與中國內地的過路驚(Bredia quadrangularis Cogn)進行檢查和比較後,認為該物種與過路驚不同,應視為一個獨立種。2008年,他們在《Edinburgh Journal of Botany》上發表了該獨立種,發表的拉丁學名為Bredia laisherana C. L. Yeh & C. R. Yeh。
2019年,根據分子和形態學證據,野海棠屬(Bredia)被重新劃定,鴨腳茶屬(Tashiroea)被恢復。台灣過路驚也被轉入鴨腳茶屬,拉丁學名變更為Tashiroea laisherana (C. L. Yeh & C. R. Yeh) R. Zhou & Ying Liu。
形態特徵
灌木或小灌木,高70-100厘米。莖圓柱狀,光滑,具不定根;幼莖紫紅色,腺毛銹褐色。葉片紙質,下表面紅綠色;幼葉橢圓形,常歪斜;成熟葉卵形或橢圓形,長4.5-9.5厘米,寬2.3-5.1厘米,先端漸尖或尾尖,基部圓形至心形,細鋸齒緣兩面光滑,中肋兩側自基部生出2次級脈。
花序頂生,聚傘花序,長10-15厘米,寬2.7-3.3厘米或更寬。花序總梗或花梗紅色,密被毛,具腺毛;花梗長7毫米。花色玫瑰紅至淺紫色;花瓣狹卵形,略為歪斜,長約1.2厘米,寬約0.5厘米,先端銳尖。雄蕊8枚,4枚較長4枚較短;較長者長1.4厘米,花葯披針形,C形,長約0.7厘米,藥隔下延,形成一短柄,不具附屬物;較短者長約0.7厘米,花葯長約0.3厘米,腹側基部具瘤狀突起,藥隔基部下延,背側形成一向下的短距狀附屬物。萼筒與花冠筒具2至3腺毛,近光滑;花托筒圓形或鐘形,寬約0.2厘米,長約0.3厘米;萼裂片不明顯,多少成寬三角形,鋸齒圓。子房半下位,光滑,球形,蒴果杯狀,長0.6厘米,寬0.2-0.4厘米,先端截形;宿存花托筒近光滑,具1-2短腺毛。種子褐色,表面密被疣狀突起,一端蠟質,腎形,長1.5毫米,寬0.8毫米。花期7-9月。
產地生境
僅分布於中國台灣南部屏東縣來社山。生於海拔1400-1800米的密雲林中。該林分的優勢種包括尖脈木姜子(Litsea acutivena Hayata)、南投黃肉楠(Litsea acuminata (Blume) Kurata)、台灣杜鵑(Rhododendron formosanum Hemsl.)、台灣遠志(Polygala arcuata Hayata)、金石榴(Bredia gibba)、棱果花(Barthea barthei (Hance ex Benth.) Krasser)、裂葉秋海棠(Begonia laciniata Roxb.)、水鴨腳(Begonia formosana (Hayata) Masam.)、狹葉樓梯草(Elatostema lineolatum var. majus)、絨葉斑葉蘭(Goodyera velutina Maxim. ex Regel)和肉穗草(Sarcopyramis napalensis Wall. var. delicata (C.B.Rob.) S.F.Huang & T.C.Huang)。
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初評名錄》(2012年)——極危(CR)。
列入中國《2017台灣維管束植物紅⽪書名錄》(2017年)——極危(CR)。
- 種群現狀
2008年,在來社山狹窄的山脊上,僅發現一處台灣過路驚。
- 瀕危原因
來社山是一座被種植園環繞的孤山,人工林和非法採伐都對台灣過路驚的生境構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