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果花

棱果花

棱果花,別名:芭茜、棱果木、大野牡丹、毛藥花,拉丁文名:Barthea barthei (Hance) Krass. 為雙子葉植物綱野牡丹科棱果花灌木,高70-150厘米,有時達3米;莖圓柱形,樹皮灰白色,木栓化,分枝多;小枝略四棱形,幼時被微柔毛及腺狀糠秕。葉片堅紙質或近革質,橢圓形、近圓形、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楔形或廣楔形,子房梨形,四棱形,無毛,頂端無冠。蒴果長圓形,頂端平截,為宿存萼所包;宿存萼四棱形,棱上有狹翅,頂端常冠宿存萼片,被糠秕。花期1-4月或10-12月,果期10-12月或1-5月。

圖片取自中國植物圖庫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棱果花
  • 拉丁學名:Barthea barthei (Hance) Krass.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
  • 桃金孃目Myrtiflorae
  • 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
  • :棱果花(剛毛藥花)屬Barthea
  • 分布區域:中國湖南、廣西、廣東、福建等地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灌木,高70-150厘米,有時達3米;莖圓柱形,樹皮灰白色,木栓化,分枝多;小枝略四棱形,幼時被微柔毛及腺狀糠秕。葉片堅紙質或近革質,橢圓形、近圓形、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楔形或廣楔形,長(3.5-) 6-11厘米,寬(1.8-)2.5-5.5厘米,稀長15厘米,寬5厘米,全緣或具細鋸齒,基出脈5條,最外側的兩條近邊緣,兩面無毛,葉面基出脈微凹,側脈不明顯,背面密被糠秕,尤以側脈及細脈為密,基出脈隆起,側脈微隆起,細脈明顯或不明顯;葉柄長5-15毫米,被密糠秕或無。
棱果花棱果花
聚傘花序,頂生,有花3朵,常僅1朵成熟;花梗四棱形,長約7毫米,被糠秕;花萼鐘形,四棱形,密被糠秕,棱上常具狹翅,裂片短三角形,頂端細尖,長約3毫米,邊緣膜質,萼管長約6毫米;花瓣白色至粉紅色或紫紅色,長圓狀橢圓形或近倒卵形,上部偏斜,長11-18毫米,寬9.5-16毫米;雄蕊長者花葯長約1厘米,距長約2毫米,上彎,基部刺毛長約3.5毫米,花絲長約8毫米,短者花葯長約3毫米,距不明顯,基部刺毛長約2.5毫米,花絲長約7毫米。
子房梨形,四棱形,無毛,頂端無冠。蒴果長圓形,頂端平截,為宿存萼所包;宿存萼四棱形,棱上有狹翅,頂端常冠宿存萼片,長約1厘米,直徑約6毫米,被糠秕。花期1-4月或10-12月,果期10-12月或1-5月。

生長環境

棱果花生長於海拔400-1300米,有時達280米,常見於山坡、山谷或山頂疏、密林中,有時也見於水旁。生於密林中、疏林中或溪邊濕地。海拔590一1500(—2600)米。

分布範圍

棱果花產於中國湖南、廣西、廣東(海南島未發現)、福建、台灣。模式標本采自廣東寶安沿海島嶼。
本屬生境:廣東:羅浮山、乳源、陽春、紫金、翁源、陽江。香港。廣西:南寧、龍勝、融水、上思、武鳴、金秀、象縣。湖南:宜章。台灣:高雄、台北、太平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