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蟲生菌

寄生在昆蟲蜘蛛等幼蟲或成蟲上的真菌,稱為蟲生真菌(entomogenous fungi 或 entomopathogenic fungi)。

Metarhizium、Beauveria、Nomuraea、Paecilomyces、Hirsutella、Aschersonia等屬均為台灣常見之蟲生真菌,特別是寄生於鱗翅目夜蛾科幼蟲之N.rileyi,春、秋兩季極易在田間大發生。

基本介紹

  • 拉丁學名:Rickia taiwanensis
  • :真菌界
  • :蟲囊菌目
  • 中文學名:台灣蟲生菌
物種信息,分布範圍,形態描述,寄 主,突出特徵,

物種信息

編號
176
定名人
Terada
參考文獻
Trans.Mycol.Soc.Japan 19:62,1978.

分布範圍

中國、日本、巴布亞紐幾內亞

形態描述

菌體小,粗短,近橢圓形或卵圓形,自足細胞至子囊殼頂,長84.2μm,至子囊殼基部,45.0μm,中間最寬處為38.2μm。足細胞近圓形,較大,黑褐色,5.3×6.0μm。子層托粗短,近橢圓形或卵圓形,其組成的細胞較少而大,大部分近無色透明,長為子囊殼的近1.5倍,自基部至頂,長70.5μm;基細胞柄狀,長比寬略大,近圓柱形,6.0×4.5~7.2μm,細胞頂部近45。向上突起,插入子層托的第2層2個並列細胞中間;子層托的第2層基部寬9.4~9.8μm,自下向上逐漸變寬,7.2~18.8μm,2個並列細胞外邊緣為黑褐色,大小、形狀近相同,均為三角形,3.8×6.8~9.8μm;子層托的第3層以上為並列的3縱列細胞,分別為子層托前、中、後縱列;第3層子層托寬18.8~23.3μm;子層托的前縱列由13個細胞組成,細胞平扁,中間的數個細胞較大,最大的可達4.5×13.2μm,上端7~8個細胞內側與子囊殼一側連生,其細胞自下向頂逐漸變小,頂細胞達到子囊殼的近頂處,各細胞上部外角均著生1~2個小的附屬枝或複合雄器的基細胞,其細胞近無色透明;子層托的中縱列由11個細胞組成,各細胞近平扁或卵圓形,全部呈棕褐色,子囊殼下端數個細胞較大,最大的可達6.0×9.8μm,上端11個細胞與子囊殼一側連生,其細胞自下向頂逐漸變小,頂部達到子囊殼近頂處;子層托的後縱列由13個細胞組成,其細胞大小、形狀與前縱列的相似,各細胞上部外角同樣著生1~2個小的附屬枝或複合雄器的基細胞。子囊殼近紡錘形,長為寬的近4倍,除頂部無色透明外,其他部分呈棕褐色至黑褐色,40.9×15.3μm,僅頂部很少部分離生,其他大部分均包埋在子層托中。附屬枝小,短,單細胞,近無色透明,圓柱形,5.3~6.0×1.5~3.8μm,頂部近圓鈍。複合雄器比附屬枝少,近無色透明,6.0~7.5×3.0~3.8μm。

寄 主

寄生於跗小蕈甲◆Tritoma fasciata Chûjê(Coleoptera,Mycetophagidae)的鞘翅上。台灣屏東,1972.Ⅷ.1,Terada,K-T 261,252,262,263。

突出特徵

本種與日本蟲生菌Rickia nipponensis Ishikawa(1966)相似,兩者的區別在於本種菌體較小,子囊殼頂部圓錐狀,無色透明,子層托的兩側縱列細胞除基部和頂部的細胞外,均近無色透明,另外,複合雄器和附屬枝也較後者稀少。 作者未觀察的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