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蛙

台灣蛙

台灣蛙(學名:Rana sauteri)為蛙科蛙屬的兩棲動物。分布於台灣以及中國大陸的廣西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台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台灣蛙
  • 外文名:Rana sauteri
  • :蛙科
  • 分布地點:台灣以及中國大陸的廣西
  • 產地:台灣
基本資料,形態特徵,亞種,生物學資料,種群狀態,分布,

基本資料

台灣蛙
中文名稱:台灣蛙
拉丁文名稱:Rana sauteri

形態特徵

雄蛙體長33~46 mm,雌蛙體長45~54 mm。頭長大於或略等於頭寬; 吻端鈍圓,突出於下唇; 鼓膜直徑約為眼徑之半; 犁骨齒兩列,呈短棒狀,幾近平置,其間距略短於齒列長。背麵皮膚光滑,無疣粒,無背側褶; 腹部皮膚滿布扁平疣粒。前臂粗壯,前臂及手長約等於體長的一半,指、趾端有吸盤和邊緣溝,背面可見 “Y” 形跡,指間近半蹼; 後肢較短,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眼部; 脛長不及體長之半,外側跖間蹼弱,內跖突大,無外跖突。整個背面為綠色、淺綠色或藍綠色,有的個體具細小白斑; 體側無白色縱線紋; 腹面顏色變異大,由白色、淡紅色到鮮橙紅色,白色者散布有不同程度的黑斑,咽喉部偶有淺色雲斑; 前肢基部前後及腹側有黑斑,有的黑斑成黑帶狀; 胯部、股部側面、脛部腹面及指、趾蹼為鮮紅色、淺紅色或黃色,亦有黑色斑。雄蛙有單咽下外聲囊。卵粒白色或乳黃色,卵粒直徑2.5 mm左右。第31~38期蝌蚪頭體長16 mm左右,尾長約為頭體長的180%。頭體卵圓形,吻端圓,尾呈披針形,尾末端鈍 圓。全身為墨綠色或深褐色,有的尾鰭為黃褐色或灰色。口在吻前端腹面,唇齒式為Ⅰ4+4/1+1:Ⅱ; 兩口角及下唇乳突交錯成兩行,下唇中央缺乳突4~5個。

亞種

台灣蛙越南亞種(學名:Rana sauteri johnsi),Smith於1921年命名,俗名台灣趾溝蛙越南亞種。在中國大陸,分布於廣西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越南南部。

生物學資料

該蛙主要生活于海拔2 500 m以下的山區或丘陵地帶樹林裡。繁殖季節1~8月,常在池塘、水坑、水溝和沼澤等靜水域繁殖。雄蛙通常在水邊的覆蓋物下鳴叫,有的在2~3 m高的枝葉上鳴叫,亦有掘土為巢的行為。卵泡產於水邊土洞或覆蓋物下或葉叢上,含卵180粒左右。孵化後的蝌蚪被雨水沖刷而進入靜水塘內生活,常在水面遊動。新成蛙體長 15 mm左右。

種群狀態

該蛙在台灣分布區寬,其種群數量較多。受脅等級:無危LC。

分布

台灣(全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