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纓口鰍,Crossostoma lacustre (Steindachner, 1908),平鰭鰍科纓口鰍屬的一種魚類。體縱扁延長呈圓筒狀,腹部扁平。眼小,口下位,具11根須。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台灣纓口鰍
- 拉丁學名:Crossostoma lacustre (Steindachner, 1908)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目:鯉形目
- 科:平鰭鰍科
- 亞科:腹吸鰍亞科
- 屬:纓口鰍屬
- 種:台灣纓口鰍
- 英文名:Tasseled-mouth loach
名稱,分類:,形態特徵,習性,分布,漁業方法,
名稱
台灣纓口鰍(Crossostoma lacustre)
分類:
鯉形目
形態特徵
體略呈圓筒形,尾柄部側扁。胸鰭以前的頭部呈扁平的鈍三角形。吻鈍圓,口前具吻溝及唇褶;鰓裂略寬,向下延伸可達腹面。口下位,橫裂;口四周有吻須及唇褶特化的短須,約有11根。下唇側後孔突特仆成疣狀突。體被細小圓鱗,頭部及胸部的內側均裸出無鱗。側線完全。背鰭基部較短,起點在腹鰭起點之前上方,軟條 3(不分枝軟條)+ 7(分枝軟條);臀鰭2(不分枝軟條)+ 5(分枝軟條);腹鰭1(不分枝軟條)+ 7-8(分枝軟條);胸鰭寬大而平展,末端遠離腹鰭;尾鰭凹形。體色變異大,一般為全身暗黃褐色,體背及體側具有不規則的深褐色雲狀斑;各鰭淡黃褐色,或具有暗色點狀條紋。
習性
初級淡水魚,棲息於溪流中、上游水勢較湍急的高溶氧河段。為底棲魚類,將扁平的魚體貼於石頭上,啃食附著性藻類及水生昆蟲,屬雜食性。
分布
台灣特有種,僅見於北、中部之淡水河至濁水溪一帶。
漁業方法
魚體較小,食用價值低,但其體色花紋富變化,生活習性特殊,或可飼養成觀賞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