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省電力工業

台灣省電力工業

台灣電力工業裝機容量的構成為:台灣有三座核電廠,共裝機514. 4萬千瓦,為全省總裝機容量的28%。有兩座核電廠位於台灣島的最北端,第一座核電廠安裝兩台容量各為636兆瓦的汽輪發電機組.分別由美國G. E.公司製造的沸水反應堆供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台灣省電力工業
  • 外文名:Taiwan province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 學科:電力工程
  • 領域:能源
  • 地址:台灣
  • 人口數量:2035. 7萬
能源結構,裝機容量和發電量,輸電線路和用戶,其他能源,
簡介
世界上有些國家和地區,本身的能源資源異常短缺,但仍能卓有成效地保證電力的長期供應和整個經濟的發展,他們的經驗值得分析和總結。我國台灣省的情況就是如此,他們每年所耗用的能源資源,96-98%是來自進口.
近年來,台灣的經濟發展很快.就是在最佳化能源結構建設中得來的。比如在過去的20年中,全省總產值,從1971年的230億美元,增加到1991年的1200億美元。相應的人均產值,從1971年的每人443美元,增加到1991年的8813美元。應當看到,台灣不僅是在燃料動力資源嚴重短缺,而且是在土地狹窄、人口密度高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台灣省的面積約3. 6萬平方公里,1990年的人口已達到2035. 7萬人,相應的每平方公里的平均人口約565人。這是東亞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在這種複雜的地理、人口和原料的條件下,台灣居然發展成為不僅是東亞而且是全世界工業相當發達的地區之一。國際貿易量從1971年的39億美元,增長到1991年的1300億美元,而且貿易量的50%以上是台灣向其他國家輸出的工業品.
台灣的經濟潛力如此迅速增長,關鍵就是:在過去的所有年代裡,實際是完全依靠進口能源資源來實現.有計畫地發展強大的電力基礎。

能源結構

台灣所用的能源資源,1966年以前主要是煤,從1967年起,在能源平衡中的主要部份,逐漸為石油所取代。但後來,從石油價格引起的第一次能源危機時開始,台灣急劇地改變能源政策,朝向增加用煤和核能發電的方向前進,因而相應地把石油從能源平衡中排擠出去.按照能源資源的分類排列.1991年的能源供應結構為:煤24%.石油53%,天然氣2%,壓縮天然氣4% (用桶槽船從印度尼西亞運來),水能2%以及核能15%。
1991年用在進口能源資源方面的費用為55億美元,其中用在石油方面的為41億美元,約占總費用的75%。
1991年所用的石油總量,其中23%用於發電,28%用於交通,22%用於工業,4%用於單獨的用戶.3%用於農業以及20%用於公共事業和其他用戶。
1991年全省所用的28. 6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其中24%用於發電,20%用於單獨的用戶,42%用於工業.4%用於商業和公共事業以及約10%用於其他用戶。
1991所使用的能源結構中,煤1870萬噸,按使用行業分配為:48%用於發電,2200用於煉鋼工業,16%用於其他工業和14%用於永泥工業。應當指出,1991年所用的總煤量中.只有2%是當地的小煤礦開採的,其他的供煤,37%來自澳大利亞,24%來自南非,21%來自美國.7寫來自中國大陸,5%來自加拿大以及4%來自其他地方。上面所列舉的煤炭進口數字可以說明:台灣省的燃料動力綜合企業為了保證自己的能源供應,是在多么複雜的情況下工作。

裝機容量和發電量

1991年12月底,台灣電力系統的裝機容量為1838. 3萬千瓦,系統中尖峰負荷的最高記錄,出現在1991年7月,曾經達到1532. 1萬千瓦。與1981年相比,負荷增長了1. 3倍,這說明在過去的10年中,負荷大幅度上升。裝機容量的構成為:台灣有三座核電廠,共裝機514. 4萬千瓦,為全省總裝機容量的28%。有兩座核電廠位於台灣島的最北端,第一座核電廠安裝兩台容量各為636兆瓦的汽輪發電機組.分別由美國G. E.公司製造的沸水反應堆供汽。
第一座核電廠於1970年11月開始興建,一、二號機組分別於1978年和1979年投入商業運轉。
第二座核電廠安裝兩台容量各為985兆瓦的汽輪發電機組,也是分別由美國G. E.公司製造的沸水反應堆供汽。第二座核電廠於1974年9月開始興建一、二號機組分別於1981年和1983年投入商業運轉。
第三座核電廠位於島的最南端,與北端的兩座核電廠一樣,都瀕臨海岸。電廠裝有兩台容量各為951兆瓦的汽輪發電機組,分別由美國西屋公司製造的壓水反應堆供汽。該核電廠於1978年1月開始興建,一、二號機組分別於1981和1983年投入商業運轉。
這三座核電廠都位於島的極端,人口最稀的地區。第四座核電廠也將布置在島的北端,靠近第一和第二核電廠。其所以要選擇這樣的建廠地點,因為至少需要解決以下的一些問題:集中核電設備,以盡最大可能地壓縮核電設備區的用地面積;盡最大可能布置核電廠遠離大城市、工業中心和稠密居民區;布置所有核電廠于海濱,以防萬一,發生事故時便於消防搶救,並減少土地遭受放射性的影響。
分析台灣建設核電廠的現實特點,可以看出,他們在組織建設和實踐的過程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所有已經建成並正在運行的三座核電廠,其建設工期都沒有超過8到9年。
在台灣電力系統中運行的有19座火電廠,總裝機容量為1067. 7萬千瓦,其燃料為石油、煤炭和少量的天然氣。火電廠的平均單機容量為500到550兆瓦。比如,最大的火電廠之一,星火電廠(譯音,下同)位於基隆港附近,以重油為燃料,安裝四台單機容量各為500兆瓦的汽輪發電機組。
在台灣電力系統中運行的有34座水電廠,總裝機容量為256. 2萬千瓦,占全省電力系統總容量的13. 9緯。水電廠的建設從本島中部的山區開始,利用條件優越的山區河流,因此所有的水電廠都位於島的中部。
在水電廠中有一些是抽水蓄能發電廠,比如大康水電廠裝有四台容量各為250兆瓦的水泵型式的水輪機,在夜間低負荷時,水電廠改為泵站運行,將水從低位水庫泵入高位水庫,在高峰負荷時,利用蓄水的能量發電。類似這樣的電廠都作為核電廠的“用電調節器”。正因為如此,大康抽水蓄能電廠的建設,緊接在台灣第一座核電廠頭一台機組啟動之後,於1978年10月開始,四台機組都在1985年投入運轉。
因此台灣的供電主要是依靠56座大型電廠,即核電廠、火電廠和水電廠來保證,而且大多數的裝機容量集中在火電廠,為總容量的58.1%。
台灣1991年的發電量為896. 39億千瓦小時,其中:核電廠發338. 78億千瓦小時,約占37. 9%,火電廠發502.75億千瓦小時,為總發電量的56.1%,水電廠發54. 86億千瓦小時,約占6.1%。
1991年台灣的售電量為809. 77億千瓦小時,其中工業方面用68. 8寫,住宅照明用23. 800,商業照明用7.4%。工業方面最重要的用戶是,化工、紡織、煉鋼和機器製造行業,當然公共服務行業用電也是很重要的。

輸電線路和用戶

1991年12月底單獨用戶的總數為746萬戶,與1990年12月底相比,用戶增加了23. 3萬戶。這是與積極建設和負荷迅速增長分不開的。由於全省農業區域電氣化規劃的實施結果,幾乎所有的農場,甚至邊遠地區,都接通了電源,農業電氣化水平達99. 73 %。
全省主要的高壓輸電為345千伏線路,現在的總長度為2319公里,以及161千伏線路。靠近片邊的一些較大的島嶼都敷設了輸電用的水下電纜線路。
在台灣的輸配電系統中,有11座超高壓變電所,總容量為1800萬千伏安,66座一次變電所,總容量2335萬千伏安和295座二次變電所,總容量1404. 7萬千伏安。

其他能源

由於本地區極端嚴重地缺乏能源資源,台灣很重視其他非常規能源的問題,實際上對其他能源的各個方面都在進行調查、研究和實踐。在其他能源領域中的主要科學研究工作,和所有其他方面的新能技術一樣,都是在能源研究實驗室中進行,該實驗室屬於龐大的全省研究中心,即工業技術研究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