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資源
主要河流以中央山脈為分水嶺,東西分別流人大海。因此,河流短而坡陡,地質條件很差,山、坡沖蝕嚴重,河流中含沙量很高。但是該地區雨量充,年平均雨量達2512mm,水能資源蘊藏量豐富。根據1996年發布的資料,全島理論水能資源為1172.7萬kw,相當於電能1027.31億kw·h,平均每平方公里電能為327萬kw·h。據1942年~1995年內3次普查結果,可開發的水能資源約為504.8萬kw,只占理論水能資源的43.0%。3次普查的水能資源結果見下表。 台灣地區歷次水能資源的普查結果:
項目 次別
| 技術可開發水能資源蘊藏量
| 理論蘊藏量
| | | | | |
流域面積 (平方公里)
| 已開發 (萬km)
| 開發中 (萬km)
| 尚待開發 (萬km)
| 合計 (萬kw)
| 流域面積 (平方公里)
| 蘊藏量 (萬kw)
| |
第一次(1942年)
| 23655
| 198
| 404
| 3358
| 3960
| 23655
| ——
|
第二次(1959年)
| 22392
| 426
| 193
| 4096
| 4715
| 31575
| 12037
|
第三次(1995年)
| 26879
| 1593
| 320
| 3135
| 5048
| 32301
| 11727
|
資源蘊藏量
台灣省對理論水能資源的計算曾用兩種方式考慮,即“面性”計算和“線性”計算。“面性”計算方式為,只考慮自然降雨的地面徑流量,不計損失,估算該地區與海平面之間的位能,從而得出水能資源量;“線性”計算方法為,根據流域內河流的主流及其支流的平均流量和落差來估算水能資源量。台灣省在考慮可開發水能資源時,是以“線性”計算值為比較值。在普查時,以淡水河等76條河流的資源為主。76條河道的總流域面積為31401.4公里,占全省151條河流總流域面積的95.03%。由徑流量算得的理論蘊藏量為1173.7萬kw。按區域劃分,中部的蘊藏量最豐富,詳見下表。
台灣地區76條河流按部位劃分的理論水能蘊藏量:
區域
| 河川數 (條)
| 流域面積 (平方公里)
| 電力蘊藏量
| 電能蘊藏量
| | |
裝機容量 (MW)
| 單位面積值 (MW/平方公里)
| 發電量 (億kW·h)
| 單位面積值 (萬kW·h/平方公里)
| | | |
北部
| 20
| 6518.30
| 1839.74
| 0.28
| 161.16
| 247
|
中部
| 14
| 9345.49
| 3849.20
| 0.41
| 336.40
| 360
|
南部
| 22
| 8292.37
| 2385.59
| 0.29
| 208.98
| 252
|
東北
| 20
| 7245.20
| 3661.79
| 0.51
| 320.77
| 443
|
總計
| 76
| 31401.36
| 11736.32
| 0.37
| 1027.31
| 327
|
開發規劃
台灣省可開發水能資源的統計,是以76條河流中較重要的30條河流為主進行的。這30條河流的流域面積為26879.2平方公里,占台灣省151條河流總流域面積的81.4%。根據調查結果統計,可開發的水能資源為504.8萬kw,占理論水能資源的43.0%。30條河流的可開發水能資源總量見下表,台灣省對水能資源的開發利用就是以這30條河流為主進行規劃的。其總體規劃開發情況見下表。
台灣地區30條河流的可開發水能資源總量:
區域
| 河川數 (條)
| 流域面積 (平方公里)
| 電力蘊藏量
| 電能蘊藏量
| | |
裝機容量 (MW)
| 單位面積值 (MW/平方公里)
| 發電量 (億kW·h)
| 單位面積值 (萬kW·h/平方公里)
| | | |
北部
| 6
| 5393.31
| 744.07
| 0.1380
| 31.9082
| 59.18
|
中部
| 7
| 8802.39
| 2341.15
| 0.2659
| 77.1859
| 87.69
|
南部
| 6
| 6057.57
| 614.10
| 0.1014
| 26.9275
| 44.45
|
東北
| 11
| 6625.93
| 1348.94
| 0.2033
| 65.4727
| 100.16
|
總計
| 30
| 26879.20
| 5048.26
| 0.1878
| 201.4943
| 74.96
|
台灣地區30條河流可開發的水能資源開發情況:
區域
| 北部
| 中部
| 南部
| 東部
| 總計
| | | |
流域面積
| 平方公里
| 5593.31
| 8802.39
| 6057.57
| 6625.93
| 26879.20
| | |
技術可開發水能資源
| 電力蘊藏量
| 總計
| MW
| 744.07
| 2341.15
| 614.10
| 1348.94
| 5048.26
|
已開發
| MW
| 267.60
| 1074.18
| 56.46
| 194.58
| 1592.82
| | |
%
| 35.97
| 45.88
| 9.19
| 14.42
| 31.55
| | | |
開發中
| MW
| 0
| 320.50
| 0
| 0
| 320.50
| | |
%
| 0
| 13.69
| 0
| 0
| 6.35
| | | |
尚待開發
| MW
| 476.47
| 946.67
| 557.64
| 1154.36
| 3134.94
| | |
%
| 64.04
| 40.43
| 90.81
| 85.58
| 62.10
| | | |
電能蘊藏量
| 總計
| 億kW·h
| 31.9082
| 77.1859
| 26.9275
| 65.4727
| 201.4943
| |
已開發
| 億kW·h
| 9.2090
| 29.2440
| 2.1900
| 9.8530
| 50.4960
| | |
%
| 28.86
| 37.89
| 8.13
| 15.05
| 25.06
| | | |
開發中
| 億kW·h
| 0
| 7.4150
| 0
| 0
| 7.4150
| | |
%
| 0
| 9.61
| 0
| 0
| 3.68
| | | |
尚待開發
| 億kW·h
| 22.6992
| 40.5269
| 24.7375
| 55.6197
| 143.5833
| | |
%
| 71.14
| 52.50
| 91.87
| 84.95
| 71.26
| | | |
開發歷史
台灣省的電力事業開始於1888年,到1945年日本投降時,全台灣省的電力總裝機容量只有32萬kw,當時水電占80%左右。後來,隨著工農業的迅速發展,能源需求急劇增長,核電、火電、氣電紛紛上馬,能源結構有了很大的變化,水電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例如,1953年水電裝機容量占全島電力總裝機容量的85.8%,年發電量占93.7%;到1968年,水電裝機容量僅占37%,年發電量占39.7%;到1995年底,水電裝機容量只占7.1%,即水電只開發了159.28萬kw,占可開發水力資源的31.55%。 由於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火電、核電修建的增多,調峰能力越來越缺乏,因此,到70年代後期開始開發抽水蓄能電站。截止到1997年底,抽水蓄能電站的總裝機容量已達到260.2萬kw,占電力總裝機容量的10.1%,大大超過了常規水電的裝機容量,而常規水電裝機容量的比重已下降到6.6%。 在已開發的水能資源中,主要有三大部分,一是常規水電站.二是抽水蓄能電站,三是低水頭的微型水電站。由於台灣省的河流特性所限,建庫發電的工程不多,根據1985年的統計,當時已建成大小水電站利座,總裝機為159.28萬kw。到90年代末期已建成的43座水利水電工程中,專用發電的只有4座,其他是以灌溉、供水。發電等為目標開發的綜合利用工程。德基水電站是全省最大的水電站,最大庫容為2.32億立方米,總裝機容量為23.4萬kw。其次是石門水電站,1964年建成,水庫的有效庫容為2.39億立方米,電站裝機容量為2X4.5萬kw,後來又在一座副壩處裝了一台4.0萬kw的水電機組,3台機組的年發電總量為4億kw·h。另外,還在翡翠水庫、曾文水庫建有水電站,裝機容量均大於5萬kw,而其他水庫的水電站裝機容量均小於5萬kw。 台灣省的抽水蓄能電站是在70年代初期開始建設的,在美國的協助下,先後修建了明潭和明湖兩座抽水蓄能電站,總裝機容量為260.2萬kw。兩座電站均以著名的日月潭為上池。明湖抽水蓄能電站裝有4台單機容量為25萬kw的可逆式機組,發電水頭為323m;明潭抽水蓄能電站裝有6台單機為26.7萬kw的可逆式機組,發電水頭為403m,是當時世界上較大的抽水蓄能電站之一。 另外,在一些小型河道上還修建了一些低水頭的微型水電站,這些水電站多為自動控制或無人值班的水電站。近年來,台灣省還特別注意早期興建的水電站的技術改造。
未來開發利用
台灣省將水能資源視為與土地、森林、礦產、人口等同的國勢資源,儘管可開發的資源不很理想,但仍然列為重要的開發對象。 未來開發利用的目標為,以在河流的中上游修建小型水電站和在下游建設綜合利用的水電工程為主。在尚待開發的水資源中,有26%是條件比較優越的,主要分布在太魯閣、五霸和玉山等公園區域內。計畫在今後幾年內,多開發這種再生能源——水能資源,以減少煤、油、氣及核資源的浪費。其總的目標是區域水資源聯合運用,優先興建小型攔河壩和小型水庫,在對環境影響較小的情況下,興建綜合利用的小型水利水電工程。近期優先開發的水電站的標準是計畫益本比大於1.3。據1994年12月調查的結果,在經濟上可開發的水能資源有259.23萬kw,有74處可興建水電站,合計總裝機為216.07萬kw,年發電量100.937億kw·h,詳見下表。
30條河流中益本比大於1.3的計畫開發的水電站:
項目 區域
| 計畫站數 (座)
| 開發型式 (座)
| 裝機容量 MW
| 年發電量 (億kw·h)
| 總計畫成本 (萬元)
| 平均 (kw·h/MW)
|
北部
| 15
| 水庫式14 引水式1
| 350.0
| 15.735
| 3671.98
| 4.496
|
中部
| 23
| 水庫式6 引水式13 徑流式4
| 470.8
| 22.555
| 5114.47
| 4.791
|
南部
| 10
| 水庫式6 引水式2 徑流式2
| 380.9
| 17.101
| 2432.77
| 4.490
|
東部
| 26
| 引水式15 徑流式11
| 959.0
| 45.546
| 10578.91
| 4.749
|
總計
| 74
| 水庫式26 引水式31 徑流式17
| 2160.7
| 100.937
| 21598.13
| 4.671
|
在未來的水能資源開發利用中,抽水蓄能電站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根據1996年公布的資料,在30條河流上有11座抽水蓄能電站。總計裝機容量為1281萬kw,台灣擬在今後開發7座抽蓄電站,其中西歡抽水蓄能電站的發電水頭達1136m,其餘6座的發電水頭為250~678m,水輪機擬採用混流可逆式,發電機為同步半傘式。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李桂芬)